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汉,汉莫拉比法典?-类似不可思议的山海的小说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汉,汉莫拉比法典?-类似不可思议的山海的小说-不可思议的山海-一本书
不可思议的山海
作者:油炸咸鱼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星汉之汉?
先祖来源于星辰,三王的玉章上写着受命于祖先辟地开天,那便是受命于星汉,只是这国号为一个字,或许是为了区分星汉的词汇吧。
诸夏的首领们是如此想着的,诸夏是地域上的统合称呼,那么,若国号为汉,所有人就皆是汉民,只是在妘载口中,汉人的身份变成“国家公民”,这个公民的称谓似乎很有魔力,比起单纯的汉人要更有正式性。
看似是转变了一个小小的称呼,但事实上,所有人在行一切事情之前,都会想到,诸夏不再是联盟而是一个名为汉的巨大国家。
妘载只称国家之事,绝口不提王朝,故而汉也绝不会成为某个封建王朝的代名词,这是专指第一个巨大国家的名讳,它拥有先进的制度,或许以后会逐渐腐朽,但也绝对轮不到蝇营狗苟来攀附关系。
所以,国号如果确定,就要给这个国号定义出它的意义,如果仅仅是依附于五德之类的东西,以后若有独裁者或是世袭的帝王,他们也会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而冒用星汉之号,表示自己的伟大可以与这个年代相提并论。
故而,定义出国号的意义,那么汉这个国号,就仅仅限于某种制度才行使用,一旦后继者胆敢背离制度又继续使用这个国号,那便必然会招致有识之士的奋起反击。
首领们都觉得星汉之汉还算不错,诚然也有人进行反对,他们站起来,只是口中所提出的建议,那些“国号”显得过分滑稽可笑,本来是严肃的讨论未来的场合,却成了说出国名逗汝一笑的尴尬场景。
什么大家都穿麻衣,自嫘祖出西陵,更是桑麻传遍大地,那不如以麻为国号,立刻就有人站起来大喊麻麦皮并且给予反驳,至于反驳的内容只能引的大家一片哄笑。
毕竟你都能以麻为国号,为什么不能把麦也加上,把皮也加上?那这国号岂不是成了骂街的东西!而且也有穿兽皮的部落站起啦反对,表示咱们部族穷逼穿不起桑麻,难道他们就不算国家公民?
“说话前注意三思而后行!”
有老首领出面驳斥,让那帮不正经的人收敛,告诫他们这是严肃的场合,国号岂能如儿戏一样的起名?
于是,以举手表决的形式,来进行国号的选择。
妘载和重华,乃至于帝放勋老爷子都隐晦对视一眼,国号之事,是那天晚上见文命的时候,提及过的事情,只是没想到文命居然会落选,爆了个大冷门。
大部分的首领都举起手进行赞成,少部分的首领看周围也没有人能赞同自己的国号,于是也就举起了手,反正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当然也有人没有举手,认为不太妥当的,但反对也没用,直接就弃权好了。
三个人弃权,其他人都是举手同意,于是汉的国号,就此定下来了。
这时候,妘载走到那块木板边上,大家这就明白了,决定新时代的政策要来了。
大会进行第九项,旧时代的残党....呸!新时代的决策选择!
一共是四个木牌,妘载依次把它们翻开,第一个木牌上面写的果然是家天下,但标注为“世袭制”;第二个是共合制;第三个是分封制;第四个是君主专制。
四个木牌下有对应的,为政举措,以及政治体制的简单概述。
诸夏的首领都知道,三王制度就是共合制,此时放置在四个木牌中,周围有虚线相连接,表示了政治制度在同代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目的在于提醒民众,随时警惕“世袭贵族势力”打“家天下牌”。
在共和制下方的几个相邻的木牌,以及一些并不相邻,但依旧有大用的木牌,一个接一个的被翻开,于是一种接着一种的新政策也都新鲜出台。
使用这些政策,可以加速接下来时代的发展变革,只要不偏离正确的道路就没有大问题。
每一种政策的翻开,都代表着一阵议论声,自然会有人进行反对,毕竟政策是虚的,还没有落到实处,或许就会被眼前的困难所阻挡。
而这些困难,就是现实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许是影响到某些人的利益,总之出现反对的声音必然是因为对首领自身有影响,所以才会有人起立。
这时候妘载会为他们讲述这些政策可以带来哪些好处,坏处与好处相比的时候,好处大于坏处的话,自然就会得到这些首领所接受,当然这些首领也并非是完全敢和三王唱反调,主要是在这剧烈变革的新时代到来之前,尽可能的为自己那破烂不堪的权利,多糊两层墙灰,让自己好看点罢了。
当权利丢失的极其迅速的时候,所剩下的就只有那面子了。
出门的时候,顾忌身份,哪怕吃不起肉,也要拿猪皮擦擦嘴巴,沾点荤光。
同时,妘载还让皋陶进行立法程序,通过大会第十项议程,确定了诸夏第一法典的地位。
《大汉法典》,在封皮印刷之后,就会分发给各个片区的州牧与首领们,让他们回去进行讲解,普及法律知识到民众中间。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天地方圆。
皋陶其实感觉挺可惜的,主要是原来的名字被覆盖了,于是在此时偷偷告诉印刷厂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法典的末页,印刷上这份法典草稿形态的原名——《今日说法》。
但是要妘载来说的话,正所谓上古之书叫做“谟”,有大禹谟、皋陶谟,那这法典应该叫“汉谟”......汉谟拉比法典!
紧跟着,三王又宣布,要进行书同文车同轨,在数年的交融交流当中,仓颉字传播的也算广泛了,也有许多的首领学会写了,甚至因为文化输出的关系,在繁华的市场上和中原商人做生意,如果不会写仓颉字,那就会很麻烦。
允许保留各个邦国本地的文字,但在正式场合以及学堂教育当中,要以诸夏的仓颉字为主,同时妘载还颁布了第一份“汉字典”。
仓颉字也正式更名为汉字。
诸夏的会盟从上午持续到傍晚,在立法,立制,竖立道德仁义的标准,随后再宣布一些人事调动,以及大臣任命,甚至规范了一些必读的读物之后,终于结束。
在熊熊篝火之中,饭菜被送到各位参加会盟者的面前,这是最后的礼仪,坐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同进食,是为亲族一体的表现。
王者食太牢,州牧诸侯食少牢,其他人等随意吃喝。
巴山的那两头羊被大鼎煮成羊汤,分给每一个人吃食,而洪州出产的饮料,在宴会上极受欢迎,引得好评如潮。
:..>..
先祖来源于星辰,三王的玉章上写着受命于祖先辟地开天,那便是受命于星汉,只是这国号为一个字,或许是为了区分星汉的词汇吧。
诸夏的首领们是如此想着的,诸夏是地域上的统合称呼,那么,若国号为汉,所有人就皆是汉民,只是在妘载口中,汉人的身份变成“国家公民”,这个公民的称谓似乎很有魔力,比起单纯的汉人要更有正式性。
看似是转变了一个小小的称呼,但事实上,所有人在行一切事情之前,都会想到,诸夏不再是联盟而是一个名为汉的巨大国家。
妘载只称国家之事,绝口不提王朝,故而汉也绝不会成为某个封建王朝的代名词,这是专指第一个巨大国家的名讳,它拥有先进的制度,或许以后会逐渐腐朽,但也绝对轮不到蝇营狗苟来攀附关系。
所以,国号如果确定,就要给这个国号定义出它的意义,如果仅仅是依附于五德之类的东西,以后若有独裁者或是世袭的帝王,他们也会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而冒用星汉之号,表示自己的伟大可以与这个年代相提并论。
故而,定义出国号的意义,那么汉这个国号,就仅仅限于某种制度才行使用,一旦后继者胆敢背离制度又继续使用这个国号,那便必然会招致有识之士的奋起反击。
首领们都觉得星汉之汉还算不错,诚然也有人进行反对,他们站起来,只是口中所提出的建议,那些“国号”显得过分滑稽可笑,本来是严肃的讨论未来的场合,却成了说出国名逗汝一笑的尴尬场景。
什么大家都穿麻衣,自嫘祖出西陵,更是桑麻传遍大地,那不如以麻为国号,立刻就有人站起来大喊麻麦皮并且给予反驳,至于反驳的内容只能引的大家一片哄笑。
毕竟你都能以麻为国号,为什么不能把麦也加上,把皮也加上?那这国号岂不是成了骂街的东西!而且也有穿兽皮的部落站起啦反对,表示咱们部族穷逼穿不起桑麻,难道他们就不算国家公民?
“说话前注意三思而后行!”
有老首领出面驳斥,让那帮不正经的人收敛,告诫他们这是严肃的场合,国号岂能如儿戏一样的起名?
于是,以举手表决的形式,来进行国号的选择。
妘载和重华,乃至于帝放勋老爷子都隐晦对视一眼,国号之事,是那天晚上见文命的时候,提及过的事情,只是没想到文命居然会落选,爆了个大冷门。
大部分的首领都举起手进行赞成,少部分的首领看周围也没有人能赞同自己的国号,于是也就举起了手,反正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当然也有人没有举手,认为不太妥当的,但反对也没用,直接就弃权好了。
三个人弃权,其他人都是举手同意,于是汉的国号,就此定下来了。
这时候,妘载走到那块木板边上,大家这就明白了,决定新时代的政策要来了。
大会进行第九项,旧时代的残党....呸!新时代的决策选择!
一共是四个木牌,妘载依次把它们翻开,第一个木牌上面写的果然是家天下,但标注为“世袭制”;第二个是共合制;第三个是分封制;第四个是君主专制。
四个木牌下有对应的,为政举措,以及政治体制的简单概述。
诸夏的首领都知道,三王制度就是共合制,此时放置在四个木牌中,周围有虚线相连接,表示了政治制度在同代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目的在于提醒民众,随时警惕“世袭贵族势力”打“家天下牌”。
在共和制下方的几个相邻的木牌,以及一些并不相邻,但依旧有大用的木牌,一个接一个的被翻开,于是一种接着一种的新政策也都新鲜出台。
使用这些政策,可以加速接下来时代的发展变革,只要不偏离正确的道路就没有大问题。
每一种政策的翻开,都代表着一阵议论声,自然会有人进行反对,毕竟政策是虚的,还没有落到实处,或许就会被眼前的困难所阻挡。
而这些困难,就是现实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许是影响到某些人的利益,总之出现反对的声音必然是因为对首领自身有影响,所以才会有人起立。
这时候妘载会为他们讲述这些政策可以带来哪些好处,坏处与好处相比的时候,好处大于坏处的话,自然就会得到这些首领所接受,当然这些首领也并非是完全敢和三王唱反调,主要是在这剧烈变革的新时代到来之前,尽可能的为自己那破烂不堪的权利,多糊两层墙灰,让自己好看点罢了。
当权利丢失的极其迅速的时候,所剩下的就只有那面子了。
出门的时候,顾忌身份,哪怕吃不起肉,也要拿猪皮擦擦嘴巴,沾点荤光。
同时,妘载还让皋陶进行立法程序,通过大会第十项议程,确定了诸夏第一法典的地位。
《大汉法典》,在封皮印刷之后,就会分发给各个片区的州牧与首领们,让他们回去进行讲解,普及法律知识到民众中间。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天地方圆。
皋陶其实感觉挺可惜的,主要是原来的名字被覆盖了,于是在此时偷偷告诉印刷厂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法典的末页,印刷上这份法典草稿形态的原名——《今日说法》。
但是要妘载来说的话,正所谓上古之书叫做“谟”,有大禹谟、皋陶谟,那这法典应该叫“汉谟”......汉谟拉比法典!
紧跟着,三王又宣布,要进行书同文车同轨,在数年的交融交流当中,仓颉字传播的也算广泛了,也有许多的首领学会写了,甚至因为文化输出的关系,在繁华的市场上和中原商人做生意,如果不会写仓颉字,那就会很麻烦。
允许保留各个邦国本地的文字,但在正式场合以及学堂教育当中,要以诸夏的仓颉字为主,同时妘载还颁布了第一份“汉字典”。
仓颉字也正式更名为汉字。
诸夏的会盟从上午持续到傍晚,在立法,立制,竖立道德仁义的标准,随后再宣布一些人事调动,以及大臣任命,甚至规范了一些必读的读物之后,终于结束。
在熊熊篝火之中,饭菜被送到各位参加会盟者的面前,这是最后的礼仪,坐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同进食,是为亲族一体的表现。
王者食太牢,州牧诸侯食少牢,其他人等随意吃喝。
巴山的那两头羊被大鼎煮成羊汤,分给每一个人吃食,而洪州出产的饮料,在宴会上极受欢迎,引得好评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