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县子弟兵独立营在教导员车敏的带领下,配合主力参加了“百团大战”,连续攻破东长井、河口等日军据点。组织力量破坏东崇贤村的木桥,独立营战士在周围埋伏,狠狠打击了出发“扫荡”的日军。鼓舞了根据地军民,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在配合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的同时,根据地派在涉县温村学习的刘保杏(化名江平)刘宝花(化名圣依)来领导各村妇女进行解放思想,扫除封建,走下炕头,走上田间,着装上阵,参加农业生产和“坚壁清野”的运动。
同时,在平顺县候堡参加民族革命中学学习的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的学生赵麦玲、王化、郭芳芳等女同志和平顺县委成员,江平的未婚夫夏馨雨也来参加这次运动。
赵麦玲是壶关县神郊村(南岸上)人。出身在一个中农家庭,她跟年近花甲的母亲相依为命过着仅可温饱的生活,没机会上学读书,三七年与牺盟会员盖良弼同志结婚。
三八年盖良弼投身于抗日决死队三纵队工作。三九年夏季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转战到神郊村,学生们学军事、学政治、大搞民运工作。抗大女生队的学员,经常到赵麦玲家,讲抗日救国和解放妇女的道理,也经常召开群众会,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由于封建家庭关系,老人不愿让赵麦玲参加群众集会,但在抗大女学生的启发下,终于冲破了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学习抗日高于一切,不抗日活不成的道理。
面对困难当头的严酷局面,使赵麦玲开始认识到,党提出的抗日救国的主张是拯救民族危亡的主张,自己是一个青年人,应该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去。在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思想下,把个人的安危和民族的存亡紧密地联系起来,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三九年十二月,风云突变,驻扎在壶南的国民党顽固派,开始屠杀共产党人,进攻抗日决死队,镇压人民群众。党组织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领导跟随驻神郊村的壶关军政干部学校全体人员,紧急向本县黄花水村集结,并要求神郊方圆凡是住过抗大一分校学生的各村党组织,要立刻把受到革命熏陶的进步人士组织起来,紧急疏散转移,以防特务盯梢出卖。
神郊村离学校最近,抗大分校领导在撤离的时候将自己幼小的儿女寄养在神郊村民(奶娘)家里,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通过党组织把孩子们又重新安排了一下,原来孩子们还都是名副其实地在各个奶娘家生活,村里群众没有不知道的,大家还在不时地去看望孩子。可现在不同了,乌云过来了,要变天了,这些革命的后代不能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风寒”。
这个艰巨的任务上级就交给了赵麦玲,并且把她的丈夫盖良弼从部队调回来,共同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为什么说这个任务艰巨呢,因为那些特务汉奸们一定会在这上面大做文章,特务们都知道那可是要发财的,部队都撤离了,这里就该是他们的天下了,他们都知道那些大领导的孩子就住在神郊。
神郊村地下党员丁耀明(抗日村长)、杨青禄(政治主任)早已把领导们的儿女们转移了,没想到他们的行踪也早已被村上的特务盯梢,因为这些特务有的就混在神郊村的民兵队伍里,有些已经被驻扎在这里的国民党特务腐蚀了,正在暗中偷偷地为他们服务。
神郊村三十多个民兵和积极分子在一九四〇年二月初(临过春节前几天)跟随军干学院往黄花水转移时,突然发现一个民兵掉队不见了,顿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经分析确定这个民兵一定有问题,领导马上派盖良弼、赵麦玲夫妇带几个民兵返回神郊,因为村里还有我们的同志,特别是那些被奶娘领着的孩子们。
丁耀明、杨青禄是在军政干校参加的革命组织,并被组织委任神郊主村抗日村长和政治主任。“十二月事变”撤退时,两位同志是奉命留在村里继续领导村民革命的。他们都是我党秘密安排的地下革命者,在村上也和一个普普通通的民兵一样,没想到里面出了特务。
撤退的同志们可巧没有过罢年,只是小年刚刚过,村里的群众才开始准备过年的粘豆包,还想让同志们好好地在村上过个年,吃上他们的粘豆包。没想到悄悄地就走了。
也就在刚刚转移的当天,国民党二十七军就侵占了神郊村,那个溜号的特务就是要在村里给那些顽固派的头头当向导立头功。
盖良弼他们跑到村上已经迟了,神南、神北都是二十七军部队,军官头头都在忙着号房。他们乘乱找到了丁耀明,他说杨青禄已经被抓走了,民兵里的那个叛徒领着敌人抄了他的家。
“这下我就心安了,你们快走吧,记住这个叛徒就行。”说罢将那些寄养在村里的孩子转移的地方一一告诉了他们。
“那你?”
“我还得安顿一下,万一那个叛徒已经盯上了我,岂不是你们也走不了了。再说,你们也得通知黄花水的同志们这里的情况。”
盖良弼他们只好先走了,这里离黄花水也不远,那个叛徒也暴露了他们转移的地方,十万火急呀!
在黄花水集结的同志们接到盖良弼他们的回报没敢停留,第二天即转移到平顺县寺头村。
几天后组织上接到消息,杨青禄同志还有几个没有撤离的民兵被顽固派残酷杀害,杨青禄被带到陵川拷问后牺牲,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向敌人吐露一个字。
上级派盖良弼找到丁耀明带着几个决死队战士将那个民兵叛徒处决。
为了那些转移到平顺县刚参加革命的同志学习文化,进一步接受革命道理,组织上将赵麦玲、王化、郭芳芳、圣依等女同志送入驻平顺候堡村民族革命中学学习。
在游风约根据地大搞“坚壁清野”的组织工作,就是在撤退或转移前收藏物资,使敌人一无所获,把已成熟的粮食作物,清理收藏起来,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即使进来,也抢不到一点东西,拿不到一粒粮、一文钱、一寸布、一根针,甚至让敌人喝不到一口水。
盖良弼已经派任第三区区长,妻子赵麦玲来到三区又一次跟他并肩作战,一块工作,这在革命最艰苦的时候是上天给了他们一次最大的恩赐。
江平她们深入到三区各村,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各村的广大妇女解放思想,破除封建,坚决不能给正在裹脚的妇女裹脚,坚决不能让有钱的东家和地主娶二房,实行男女平等,让没有裹脚的妇女走出家门去挖井、挖地道,以防敌人来村里侵扰扫荡,进行“坚壁清野”。
把粮食衣物家什带不走的找地方藏好,藏在地道里或者地窖里,把吃水的活水井和旱井封好,不要让敌人发现。把村里的儿童团组织起来,进行放哨查路条,以防特务汉奸进村。
在根据地就像是在延安,大家专门穿着军装,雄赳赳气昂昂地在群众之间宣传,学文化,学知识。让广大妇女看她们的装束就跟她们不一样,她们都是新时代的大脚妇女偶像,能蹦能跳,能唱歌,能打枪。
根据地的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闹了土改,那些大地主大财主都出了地出了钱,老百姓有地种,打零工也有钱赚。
江平和同志们夏季跟群众下地干活,特别是不出门的妇女,就连小脚女人她们都动员出门下地干活了,整个根据地一派欢乐的气氛。农闲时节,妇女们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打枪,学习打游击。
在根据地的北坞村有一个叫老平头的贫苦人家,他的家里有一个女儿,年满十七岁,名叫平丫惜,长得花容月貌,玉洁冰清的。
按照她们规定的年龄,这个平丫惜完全满足参加妇女学习班的条件。可就是三番五次动员她都不肯出门。
问什么原因,她也不说,找他父亲老平头,他说:“闺女身体有病,等好了病再去吧。”
跟她临近的街坊都说这个平丫惜长得亭亭玉立的,平时也不少出门,没听说她有什么病,怎么就忽然有病了呢。
江平觉得这里面一定有蹊跷,便跟赵麦玲亲自上门去拜访老平头,见了面他还是那样的话,说闺女有病缠身不宜出门,等好些了再去。
赵麦玲就到里屋叫出平丫惜问她究竟有啥病,让她看看,还说若有病就要送她到根据地卫生院去治疗。
平丫惜也不说有啥病,眼睛一直朝老平头看。来的时候她们已经知道这平丫惜没有母亲了。
因为老平头不成好在外扛长工染上了烟瘾,吸的倾家荡产,为了买大烟就将妻子平氏借给了别人,还找人立下契约,就是南方人所谓的“典妻”,得到了一笔买大烟的钱。当时平丫惜才五岁。
县子弟兵独立营在教导员车敏的带领下,配合主力参加了“百团大战”,连续攻破东长井、河口等日军据点。组织力量破坏东崇贤村的木桥,独立营战士在周围埋伏,狠狠打击了出发“扫荡”的日军。鼓舞了根据地军民,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在配合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的同时,根据地派在涉县温村学习的刘保杏(化名江平)刘宝花(化名圣依)来领导各村妇女进行解放思想,扫除封建,走下炕头,走上田间,着装上阵,参加农业生产和“坚壁清野”的运动。
同时,在平顺县候堡参加民族革命中学学习的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的学生赵麦玲、王化、郭芳芳等女同志和平顺县委成员,江平的未婚夫夏馨雨也来参加这次运动。
赵麦玲是壶关县神郊村(南岸上)人。出身在一个中农家庭,她跟年近花甲的母亲相依为命过着仅可温饱的生活,没机会上学读书,三七年与牺盟会员盖良弼同志结婚。
三八年盖良弼投身于抗日决死队三纵队工作。三九年夏季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转战到神郊村,学生们学军事、学政治、大搞民运工作。抗大女生队的学员,经常到赵麦玲家,讲抗日救国和解放妇女的道理,也经常召开群众会,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由于封建家庭关系,老人不愿让赵麦玲参加群众集会,但在抗大女学生的启发下,终于冲破了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学习抗日高于一切,不抗日活不成的道理。
面对困难当头的严酷局面,使赵麦玲开始认识到,党提出的抗日救国的主张是拯救民族危亡的主张,自己是一个青年人,应该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去。在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思想下,把个人的安危和民族的存亡紧密地联系起来,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三九年十二月,风云突变,驻扎在壶南的国民党顽固派,开始屠杀共产党人,进攻抗日决死队,镇压人民群众。党组织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领导跟随驻神郊村的壶关军政干部学校全体人员,紧急向本县黄花水村集结,并要求神郊方圆凡是住过抗大一分校学生的各村党组织,要立刻把受到革命熏陶的进步人士组织起来,紧急疏散转移,以防特务盯梢出卖。
神郊村离学校最近,抗大分校领导在撤离的时候将自己幼小的儿女寄养在神郊村民(奶娘)家里,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通过党组织把孩子们又重新安排了一下,原来孩子们还都是名副其实地在各个奶娘家生活,村里群众没有不知道的,大家还在不时地去看望孩子。可现在不同了,乌云过来了,要变天了,这些革命的后代不能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风寒”。
这个艰巨的任务上级就交给了赵麦玲,并且把她的丈夫盖良弼从部队调回来,共同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为什么说这个任务艰巨呢,因为那些特务汉奸们一定会在这上面大做文章,特务们都知道那可是要发财的,部队都撤离了,这里就该是他们的天下了,他们都知道那些大领导的孩子就住在神郊。
神郊村地下党员丁耀明(抗日村长)、杨青禄(政治主任)早已把领导们的儿女们转移了,没想到他们的行踪也早已被村上的特务盯梢,因为这些特务有的就混在神郊村的民兵队伍里,有些已经被驻扎在这里的国民党特务腐蚀了,正在暗中偷偷地为他们服务。
神郊村三十多个民兵和积极分子在一九四〇年二月初(临过春节前几天)跟随军干学院往黄花水转移时,突然发现一个民兵掉队不见了,顿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经分析确定这个民兵一定有问题,领导马上派盖良弼、赵麦玲夫妇带几个民兵返回神郊,因为村里还有我们的同志,特别是那些被奶娘领着的孩子们。
丁耀明、杨青禄是在军政干校参加的革命组织,并被组织委任神郊主村抗日村长和政治主任。“十二月事变”撤退时,两位同志是奉命留在村里继续领导村民革命的。他们都是我党秘密安排的地下革命者,在村上也和一个普普通通的民兵一样,没想到里面出了特务。
撤退的同志们可巧没有过罢年,只是小年刚刚过,村里的群众才开始准备过年的粘豆包,还想让同志们好好地在村上过个年,吃上他们的粘豆包。没想到悄悄地就走了。
也就在刚刚转移的当天,国民党二十七军就侵占了神郊村,那个溜号的特务就是要在村里给那些顽固派的头头当向导立头功。
盖良弼他们跑到村上已经迟了,神南、神北都是二十七军部队,军官头头都在忙着号房。他们乘乱找到了丁耀明,他说杨青禄已经被抓走了,民兵里的那个叛徒领着敌人抄了他的家。
“这下我就心安了,你们快走吧,记住这个叛徒就行。”说罢将那些寄养在村里的孩子转移的地方一一告诉了他们。
“那你?”
“我还得安顿一下,万一那个叛徒已经盯上了我,岂不是你们也走不了了。再说,你们也得通知黄花水的同志们这里的情况。”
盖良弼他们只好先走了,这里离黄花水也不远,那个叛徒也暴露了他们转移的地方,十万火急呀!
在黄花水集结的同志们接到盖良弼他们的回报没敢停留,第二天即转移到平顺县寺头村。
几天后组织上接到消息,杨青禄同志还有几个没有撤离的民兵被顽固派残酷杀害,杨青禄被带到陵川拷问后牺牲,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向敌人吐露一个字。
上级派盖良弼找到丁耀明带着几个决死队战士将那个民兵叛徒处决。
为了那些转移到平顺县刚参加革命的同志学习文化,进一步接受革命道理,组织上将赵麦玲、王化、郭芳芳、圣依等女同志送入驻平顺候堡村民族革命中学学习。
在游风约根据地大搞“坚壁清野”的组织工作,就是在撤退或转移前收藏物资,使敌人一无所获,把已成熟的粮食作物,清理收藏起来,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即使进来,也抢不到一点东西,拿不到一粒粮、一文钱、一寸布、一根针,甚至让敌人喝不到一口水。
盖良弼已经派任第三区区长,妻子赵麦玲来到三区又一次跟他并肩作战,一块工作,这在革命最艰苦的时候是上天给了他们一次最大的恩赐。
江平她们深入到三区各村,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各村的广大妇女解放思想,破除封建,坚决不能给正在裹脚的妇女裹脚,坚决不能让有钱的东家和地主娶二房,实行男女平等,让没有裹脚的妇女走出家门去挖井、挖地道,以防敌人来村里侵扰扫荡,进行“坚壁清野”。
把粮食衣物家什带不走的找地方藏好,藏在地道里或者地窖里,把吃水的活水井和旱井封好,不要让敌人发现。把村里的儿童团组织起来,进行放哨查路条,以防特务汉奸进村。
在根据地就像是在延安,大家专门穿着军装,雄赳赳气昂昂地在群众之间宣传,学文化,学知识。让广大妇女看她们的装束就跟她们不一样,她们都是新时代的大脚妇女偶像,能蹦能跳,能唱歌,能打枪。
根据地的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闹了土改,那些大地主大财主都出了地出了钱,老百姓有地种,打零工也有钱赚。
江平和同志们夏季跟群众下地干活,特别是不出门的妇女,就连小脚女人她们都动员出门下地干活了,整个根据地一派欢乐的气氛。农闲时节,妇女们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打枪,学习打游击。
在根据地的北坞村有一个叫老平头的贫苦人家,他的家里有一个女儿,年满十七岁,名叫平丫惜,长得花容月貌,玉洁冰清的。
按照她们规定的年龄,这个平丫惜完全满足参加妇女学习班的条件。可就是三番五次动员她都不肯出门。
问什么原因,她也不说,找他父亲老平头,他说:“闺女身体有病,等好了病再去吧。”
跟她临近的街坊都说这个平丫惜长得亭亭玉立的,平时也不少出门,没听说她有什么病,怎么就忽然有病了呢。
江平觉得这里面一定有蹊跷,便跟赵麦玲亲自上门去拜访老平头,见了面他还是那样的话,说闺女有病缠身不宜出门,等好些了再去。
赵麦玲就到里屋叫出平丫惜问她究竟有啥病,让她看看,还说若有病就要送她到根据地卫生院去治疗。
平丫惜也不说有啥病,眼睛一直朝老平头看。来的时候她们已经知道这平丫惜没有母亲了。
因为老平头不成好在外扛长工染上了烟瘾,吸的倾家荡产,为了买大烟就将妻子平氏借给了别人,还找人立下契约,就是南方人所谓的“典妻”,得到了一笔买大烟的钱。当时平丫惜才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