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壶南常行驻有顽军,还有顽固派县长冯铖季(四一年接替赵如镐顽固派县长职务)以及顽固公安局武装。
顽军内部大多是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都是国民党员,生活腐化,不接近下级兵士。自从在常行扶植赵如镐一伙成立顽固派壶关县府之后,便成了太上皇。
他们派员随意画个条子都可以夹着一根棍子,逢村过户催粮要钱,稍不如意,不分青红皂白,棍子就劈头而下,横行乡里,如狼似虎,任意敲诈勒索,为一大害。等他们酒足饭饱之后,把要上的粮食叫村副派民夫送到他们的指定地点。
当时在百尺、柏林、常行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顽固派军催粮棍,
一头轻来一头重。
给米给面放你行,
啥也没有棍伤身。
一头米来一头面,
鸡蛋夹在棍当中。
吃壶关,住陵川,
日本来了窜河南。
顽固派军住陵川,
要面要米在壶关。
鸡不生蛋就抓鸡,
催粮人员似虎狼。
二十七军营级以下干部对内战表示动摇,愿意抗日,甚至有少数是不赞成内战的。二十七军下级士兵在抗战前的已是少数,大半以上是抗战后的,这些人是从豫南、安微和本地陵川、壶关一带征集来的。
抗战前来的人,流氓分子很多,对一切事情取无理的态度,劫路、讹诈,什么坏事都干。后征来的人,黄河以南的,希望开过黄河回家乡,壶关、陵川征来的,希望不开走,在本地抗日。
常行顽固派县府的成员,很少是外来的,大半是由地主、富农、士绅等参加组成县府,这些人因受顽固派的反动数育,加之我方在执行政策上的一些偏激错误,结果这部份人和我们形成对立。
日伪占领区的区长、村长、指导员以下的工作人员,一是因朋友托关系来就任的,二是以威协逼迫的手段就任的,这些人一般对抗日有正确的认识。
村长、指导员、区长以上干部,受顽固派指使,反对共产党是坚决的。并且少数是与敌伪有关的亲日分子,对抗日表示动摇。
区长以下,虽然执行反对共产党政策,但不坚决,他们受着日伪的欺负和掠夺,一般不愿意内战,原意抗日。
顽固派县府虽受二十七军指挥,但也有矛盾,在军事行动上他们虽然机密配合,但在经济物资援助上相互实行部分封锁。
李唐跟大家在一起分析了驻南顽伪的这些情况后,安排王阿保、李友芝草拟信件,书写标语,报纸传单等分别由张树芝、张金堂托关系找暗线把这些传单、信件、报纸分别送给四十军、二十七军还有冯铖季,并散发在顽固派占领区的各个村庄和军队里。
总共去信九封(其中四十军一封、二十七军八封),向其占领区散发标语二千余条,报纸二百八十余份。给顽固派县府去信二封,给日军占领区及顽固派军占领区之编村公所去信三封,以各界座谈会名义给冯铖季去信一封。
信的内容主要是要求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不搞磨擦,参加拥护国际反法西斯阵线,铲除汉奸何应钦,改革不良的兵役制度,还对被俘的十余名国民党军士兵进行谈心优待,使他们明确了我们的俘虏政策。
在村级武委会大选时,被俘虏的土兵自发地参加了大会。
与此同时,县委还组织人员在根据地采访士紳七名,向敌占区及顽固派军占领区的十名士绅去了信,对从顽固县府回来的人员进行了联络和安抚工作。
二十七军有个新兵营营长赤隆韬,他是黎城人,赤岗的儿子,早年参加过淞沪会战,后编入二十七军。
副营长李喜堂是壶关黄山一带人,他跟下属官兵都是从壶关、陵川、长治县征来的,有的是强行抓来的,有的是怕饿肚跑来的,还有的就是为了打鬼子自愿参军的。
刚刚参军的时候,他们都知道二十七军是国军,只知道是国军,也不知道什么是共产党军队,什么是八路军游击队。
直到十二月事变后,跟共产党八路军游击队成了对立派,他们才知道顽固派国军和共产党的区别。
副营长李喜堂有一个兄弟李富堂是在八路军壶关独立营里当兵的,三八年二十七军在村里号房(号房就是让一些住有好一点的房子的农户给部队官兵腾出来,让他们住),正好选准了他家的房。
当时二十七军跟八路军游击队还是一家人,都是打鬼子的部队,三九年鬼子在第二次侵占县城的时候,跟二十七军在李喜堂的村里打了一次遭遇战。
那是鬼子从长治县西火、荫城、韩川还有驻长治的日军出发陵川扫荡,回来时路过李喜堂的村,被住在这里的二十七军打了个伏击。
当时李喜堂兄弟两个是村里才组织起来的民兵,在开仗时,李喜堂兄弟亲眼目睹了那一次战役,使他们大开了眼界,在二十七军开发走的时候,李喜堂兄弟硬是要跟着二十七军当兵,父母亲只有这两个孩子,都去当兵,谁来照顾家庭,所以,弟兄两个只是跟着走了一个,就是李喜堂。
四〇年,鬼子跟伪军频繁来村里扫荡抓兵,抓走的兵就是要参加警备队当汉奸,父母怕儿子一直呆在家里,有一天再被鬼子抓走当了汉奸,就找到村里在八路军独立营里当兵的乡亲把老二李富堂领走到了县子弟兵独立营,从此兄弟两个一个在国民党队伍里,一个在共产党八路军队伍里。
李喜堂进了二十七军新兵营不久,就发现二十七军的兵痞在当地跟老百姓要这要那,还到过他的家乡要东西打人。
一次他也被派到乡下征收群众的粮食,正好到了他的家乡,家里的父辈们都认得他就是当了兵打鬼子的李喜堂,怎么还领着一班穿着军装的大兵跟老百姓要东西,不给或者说个没有就会吃一顿棍棒的毒打。
李喜堂真的是没有想到这些让他敬重的老兵竟会欺负自己的乡亲,这让他这个脸往哪搁。于是就找着领队的长官为乡亲们说情,本以为他们会看在他的面子上给乡亲们送上个人情,哪知,不但他的说情话没有起到作用,甚至他们还变本加厉地欺负乡亲们。
通过这件事,他的肺都要气炸了,就找到营长赤隆韬说起这种事,赤隆韬跟他说:“好好打鬼子吧,看不惯的事情多着呢。”
赤隆韬说这些都是那些兵痞做的事情,也不是咱们家乡人,要能在乡亲们面前有个面子就得一心一意打鬼子,立功授奖,力争升官。
李喜堂觉得营长说道有道理,就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表现突出,很快就先后被升为营里的班长、排长、副营长。
这次,张树芝找到县长侯国英(县长兼子弟兵独立营营长),要他在独立营里找到这位李富堂,让他帮助我们把一封信件亲自送到他的哥哥(现在担任副营长)手里,再转发给正营长赤隆韬。
提起新兵营营长赤隆韬,张树芝说他的父亲就是三六年的壶关县县长赤岗。
刘宝库一听说是赤岗的儿子,“嗯?”了一声,想说又没有说出来。
侯国英道:“还保守啥?有话就说。”
“我三嫂就是赤岗赤县长的女儿。”刘宝库笑道。
“那还保守,这不是近亲戚吗,还用发愁吗。”侯国英道。
“听说那个赤营长还是心向我们的。”张树芝道。
“那更好了,这事就交给刘连长吧。”侯国英道。
李富堂就在独立营一连,现在李富堂已经在营里担任前线侦查员,是一位机动灵活的战士。
侯国英对着刘宝库,风趣地跟张树芝说:“只要是从刘连长手里出来的兵,一定会给你顺利地完成任务。”
张树芝笑道:“只要完成了这次的任务,我请侯县长跟刘连长好好吃一顿豆杂面汤配黄蒸。”
刘宝库也笑道:“一个专门供应粮食的灶家爷,才让我们吃一顿豆杂面配黄蒸啊。”
张树芝道:“这可是我们固村、店上一带的拿手伙食啊,平时哪能吃得起。”
从独立营出来,张树芝领着李富堂到了李唐那里,跟他说明了利用李富堂来牵动二十七军新兵营的正副营长。
李唐跟同志们听了很赞成,于是将写好的信件交给李富堂,并再三嘱咐他,这封信关系到一个营官兵的生死,千万不能漏出破绽。
张树芝又将新兵营营长跟刘达飙还是亲戚的事告诉了李唐书记,李唐道:“那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了。”
李富堂是一个聪明的侦查员,他知道这次组织派给他的任务非常艰巨,自从哥哥李喜堂到了二十七军以后,他还没有见过他一面,过年过节他也没来看看家里想他的父母。
听到群众骂二十七军的顺口溜,父母亲就觉得浑身不是个滋味,就像是棍子抽在了他们的身上。
其实,那些拿着催粮棍催粮的官兵都是二十七军的老兵痞,新兵只是被他们派到了火线上,根本没有机会回家探亲和下乡催粮。
壶南常行驻有顽军,还有顽固派县长冯铖季(四一年接替赵如镐顽固派县长职务)以及顽固公安局武装。
顽军内部大多是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都是国民党员,生活腐化,不接近下级兵士。自从在常行扶植赵如镐一伙成立顽固派壶关县府之后,便成了太上皇。
他们派员随意画个条子都可以夹着一根棍子,逢村过户催粮要钱,稍不如意,不分青红皂白,棍子就劈头而下,横行乡里,如狼似虎,任意敲诈勒索,为一大害。等他们酒足饭饱之后,把要上的粮食叫村副派民夫送到他们的指定地点。
当时在百尺、柏林、常行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顽固派军催粮棍,
一头轻来一头重。
给米给面放你行,
啥也没有棍伤身。
一头米来一头面,
鸡蛋夹在棍当中。
吃壶关,住陵川,
日本来了窜河南。
顽固派军住陵川,
要面要米在壶关。
鸡不生蛋就抓鸡,
催粮人员似虎狼。
二十七军营级以下干部对内战表示动摇,愿意抗日,甚至有少数是不赞成内战的。二十七军下级士兵在抗战前的已是少数,大半以上是抗战后的,这些人是从豫南、安微和本地陵川、壶关一带征集来的。
抗战前来的人,流氓分子很多,对一切事情取无理的态度,劫路、讹诈,什么坏事都干。后征来的人,黄河以南的,希望开过黄河回家乡,壶关、陵川征来的,希望不开走,在本地抗日。
常行顽固派县府的成员,很少是外来的,大半是由地主、富农、士绅等参加组成县府,这些人因受顽固派的反动数育,加之我方在执行政策上的一些偏激错误,结果这部份人和我们形成对立。
日伪占领区的区长、村长、指导员以下的工作人员,一是因朋友托关系来就任的,二是以威协逼迫的手段就任的,这些人一般对抗日有正确的认识。
村长、指导员、区长以上干部,受顽固派指使,反对共产党是坚决的。并且少数是与敌伪有关的亲日分子,对抗日表示动摇。
区长以下,虽然执行反对共产党政策,但不坚决,他们受着日伪的欺负和掠夺,一般不愿意内战,原意抗日。
顽固派县府虽受二十七军指挥,但也有矛盾,在军事行动上他们虽然机密配合,但在经济物资援助上相互实行部分封锁。
李唐跟大家在一起分析了驻南顽伪的这些情况后,安排王阿保、李友芝草拟信件,书写标语,报纸传单等分别由张树芝、张金堂托关系找暗线把这些传单、信件、报纸分别送给四十军、二十七军还有冯铖季,并散发在顽固派占领区的各个村庄和军队里。
总共去信九封(其中四十军一封、二十七军八封),向其占领区散发标语二千余条,报纸二百八十余份。给顽固派县府去信二封,给日军占领区及顽固派军占领区之编村公所去信三封,以各界座谈会名义给冯铖季去信一封。
信的内容主要是要求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不搞磨擦,参加拥护国际反法西斯阵线,铲除汉奸何应钦,改革不良的兵役制度,还对被俘的十余名国民党军士兵进行谈心优待,使他们明确了我们的俘虏政策。
在村级武委会大选时,被俘虏的土兵自发地参加了大会。
与此同时,县委还组织人员在根据地采访士紳七名,向敌占区及顽固派军占领区的十名士绅去了信,对从顽固县府回来的人员进行了联络和安抚工作。
二十七军有个新兵营营长赤隆韬,他是黎城人,赤岗的儿子,早年参加过淞沪会战,后编入二十七军。
副营长李喜堂是壶关黄山一带人,他跟下属官兵都是从壶关、陵川、长治县征来的,有的是强行抓来的,有的是怕饿肚跑来的,还有的就是为了打鬼子自愿参军的。
刚刚参军的时候,他们都知道二十七军是国军,只知道是国军,也不知道什么是共产党军队,什么是八路军游击队。
直到十二月事变后,跟共产党八路军游击队成了对立派,他们才知道顽固派国军和共产党的区别。
副营长李喜堂有一个兄弟李富堂是在八路军壶关独立营里当兵的,三八年二十七军在村里号房(号房就是让一些住有好一点的房子的农户给部队官兵腾出来,让他们住),正好选准了他家的房。
当时二十七军跟八路军游击队还是一家人,都是打鬼子的部队,三九年鬼子在第二次侵占县城的时候,跟二十七军在李喜堂的村里打了一次遭遇战。
那是鬼子从长治县西火、荫城、韩川还有驻长治的日军出发陵川扫荡,回来时路过李喜堂的村,被住在这里的二十七军打了个伏击。
当时李喜堂兄弟两个是村里才组织起来的民兵,在开仗时,李喜堂兄弟亲眼目睹了那一次战役,使他们大开了眼界,在二十七军开发走的时候,李喜堂兄弟硬是要跟着二十七军当兵,父母亲只有这两个孩子,都去当兵,谁来照顾家庭,所以,弟兄两个只是跟着走了一个,就是李喜堂。
四〇年,鬼子跟伪军频繁来村里扫荡抓兵,抓走的兵就是要参加警备队当汉奸,父母怕儿子一直呆在家里,有一天再被鬼子抓走当了汉奸,就找到村里在八路军独立营里当兵的乡亲把老二李富堂领走到了县子弟兵独立营,从此兄弟两个一个在国民党队伍里,一个在共产党八路军队伍里。
李喜堂进了二十七军新兵营不久,就发现二十七军的兵痞在当地跟老百姓要这要那,还到过他的家乡要东西打人。
一次他也被派到乡下征收群众的粮食,正好到了他的家乡,家里的父辈们都认得他就是当了兵打鬼子的李喜堂,怎么还领着一班穿着军装的大兵跟老百姓要东西,不给或者说个没有就会吃一顿棍棒的毒打。
李喜堂真的是没有想到这些让他敬重的老兵竟会欺负自己的乡亲,这让他这个脸往哪搁。于是就找着领队的长官为乡亲们说情,本以为他们会看在他的面子上给乡亲们送上个人情,哪知,不但他的说情话没有起到作用,甚至他们还变本加厉地欺负乡亲们。
通过这件事,他的肺都要气炸了,就找到营长赤隆韬说起这种事,赤隆韬跟他说:“好好打鬼子吧,看不惯的事情多着呢。”
赤隆韬说这些都是那些兵痞做的事情,也不是咱们家乡人,要能在乡亲们面前有个面子就得一心一意打鬼子,立功授奖,力争升官。
李喜堂觉得营长说道有道理,就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表现突出,很快就先后被升为营里的班长、排长、副营长。
这次,张树芝找到县长侯国英(县长兼子弟兵独立营营长),要他在独立营里找到这位李富堂,让他帮助我们把一封信件亲自送到他的哥哥(现在担任副营长)手里,再转发给正营长赤隆韬。
提起新兵营营长赤隆韬,张树芝说他的父亲就是三六年的壶关县县长赤岗。
刘宝库一听说是赤岗的儿子,“嗯?”了一声,想说又没有说出来。
侯国英道:“还保守啥?有话就说。”
“我三嫂就是赤岗赤县长的女儿。”刘宝库笑道。
“那还保守,这不是近亲戚吗,还用发愁吗。”侯国英道。
“听说那个赤营长还是心向我们的。”张树芝道。
“那更好了,这事就交给刘连长吧。”侯国英道。
李富堂就在独立营一连,现在李富堂已经在营里担任前线侦查员,是一位机动灵活的战士。
侯国英对着刘宝库,风趣地跟张树芝说:“只要是从刘连长手里出来的兵,一定会给你顺利地完成任务。”
张树芝笑道:“只要完成了这次的任务,我请侯县长跟刘连长好好吃一顿豆杂面汤配黄蒸。”
刘宝库也笑道:“一个专门供应粮食的灶家爷,才让我们吃一顿豆杂面配黄蒸啊。”
张树芝道:“这可是我们固村、店上一带的拿手伙食啊,平时哪能吃得起。”
从独立营出来,张树芝领着李富堂到了李唐那里,跟他说明了利用李富堂来牵动二十七军新兵营的正副营长。
李唐跟同志们听了很赞成,于是将写好的信件交给李富堂,并再三嘱咐他,这封信关系到一个营官兵的生死,千万不能漏出破绽。
张树芝又将新兵营营长跟刘达飙还是亲戚的事告诉了李唐书记,李唐道:“那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了。”
李富堂是一个聪明的侦查员,他知道这次组织派给他的任务非常艰巨,自从哥哥李喜堂到了二十七军以后,他还没有见过他一面,过年过节他也没来看看家里想他的父母。
听到群众骂二十七军的顺口溜,父母亲就觉得浑身不是个滋味,就像是棍子抽在了他们的身上。
其实,那些拿着催粮棍催粮的官兵都是二十七军的老兵痞,新兵只是被他们派到了火线上,根本没有机会回家探亲和下乡催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