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宫甘露殿,杨集和杨安匆匆忙忙的走进了杨坚的御书房,杨集向杨坚行了一礼:“拜见大伯。”
“这里是私人场合,一家人无须多礼!坐下说话。”杨坚心情极好,虽然杨集遇到了巨大风险,但人毕竟连点伤轻都没有,更令他欣喜的是太子杨广能够以刺杀杨集的贺若弼为棋,引出了一大堆关陇贵族,这步棋下得非常漂亮。
至于贺若弼,他杨坚已经仁至义尽了,不管他有什么下场,只能说是咎由自取,如果都知道了,还不严惩,又如何向逝去的弟弟和杨集交待?重要的是如果不严惩,岂不是助长他人气焰,动不动以行刺这种不法手段来刺杀皇族和政敌?
“喏。”甘露殿位于宫城,乃是三大殿中的第三殿,其地位相当于普通人家中的内书房、贵厅,杨集对这里十分熟悉,找个位置就坐了下来。
开口询问道:“大伯,我入宫之时,听说抓了很多世家门阀的家主,您准备向他们开刀不成?”
“我倒是想把他们像陈叔宝那样关起来,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杨坚苦笑道:“我大隋数十万大军各级将领都是关陇贵族的子弟门生、故吏亲信,若是我在京城一动手,那些人还不得反了大隋?而其他大州的兵马也不能指望,光靠咱们爷儿几个,以及京城中这战兵马,又能撑得多久?”
杨集闻言,不解的问道:“那大伯为何让阿兄抓了这么多人?”
“我只是借题发挥,把这些人抓来当谈判的筹码罢了。”杨坚笑了起来,他这个侄儿不仅能打、头脑聪明,还有策略、有担当,关键时刻敢战数十万突厥军不说,并且将之打败,这样的人遍观满朝文武也是极为罕见,年轻一辈之中,恐怕没有一人能及。
慈爱的笑着说道:“这些都是朝廷的事情,你不用多做理会。而且你年纪太小,经历的事情也少得可怜,若是过早涉入这个是非圈子,对你百害无一利,现在做好本分之事就够了。”
“是!”杨集也知道杨坚是为自己好,便不在纠结于这个问题,平心而论,他虽然知道有些事情避无可避,但心中也不想过早牵扯到朝廷各种龌龊的政斗之中,要是过早当一个机关算尽的政,整天投入阴谋之中实在太累了,还不如跑去凉州打打仗、欺负欺负一下异族,多干一些打怪升级这种有意义的事情。
“大伯,我有个问题想问你,我要是一不小心把吐谷浑惹火了,怎么办?”
“这还用我教吗?自然是干死他,干完就占。”杨坚瞪了杨集一眼,说道:“吐谷浑那鬼地方和北方草原不一样,虽说吐谷浑土地贫瘠、气候恶劣,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用处,但是战略意义重大。它对我大隋河西走廊,凉州、益州北部都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吐谷浑一日不亡,丝绸之路就一日不安全。只有将之纳入大隋版图,大隋西部才能彻底安宁下来。仅仅只是它的战略地位,哪怕再艰苦也要打下来、哪怕以后每年需要靡费无数去供养上面的军民,这笔账也得认。”
“大伯英明!等我干掉吐谷浑,再把我派去幽州打高句丽。”杨集心想:如果自己率先把吐谷浑和高句丽都灭了,看杨广那个败家子怎么玩。
“高句丽可不是那么好打的。”杨坚神色凝重了起来,道:“高句丽自汉以来,便一直在蚕食中原王朝的领土,他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汉朝时期的郡县,我们自然不能任由它这么扩张下去。况且东方是茫茫大海,而我大隋未来的重心在西方、北方,若是西部战略不顺,高句丽定然跳出来捣乱,所以我们必须在它没有强大之前灭掉,彻底解决东北的后患之忧,唯有如此,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向西发展。只是它盘踞辽东几百年,早已根生蒂固,人口高达六七十万户、三百多万人,可战之士足足有六十多万人,同时高句丽不像各自为政的突厥,它的权力高度集中在高句丽朝廷之手,体制和大隋王朝毫无二致,另外高句丽人作战勇猛彪悍、善于骑射,其实力不同小觑。”
“单论及军队战斗力、武器装备、作战意志等方面,我大隋将士实际上占有绝对的上风,但是高句丽占有山川之险,地形、气候比草原恶劣无数倍。开皇十八年我让谅儿、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水陆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然而谅儿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时恰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由此带来的是疫病肆虐全军。而担任补给任务的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他们自莱州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只多沉没,后勤物资全部葬送海底,所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最后我军将士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人死亡了。之后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向我大隋称臣,令我大隋多少有了点颜面。”
杨坚苦笑一声,目光看向杨集,郑重的说道:“不过双方都知道这虚假的‘君臣关系’,不过是为下一次大战蓄势罢了。所以这一战迟早还是要打的。而高句丽之战乃我大隋王朝前所未有的耻辱,他日定要将高句丽歼灭、筑京观,以慰二十多万英灵。”
异族人在杨坚心中的地位也就那样,就算是全死了,他也只会拍手称快,而不是以妇人之仁的方式去唏嘘、感叹。毕竟这是种族之间的斗争,没有丝毫手下留情之说。
“我明白的。”杨集忽然想起了一事,笑着说道:“大伯这番话,若是被王通听到,恐怕又要叽里咕噜一大通了。”
王通乃是当世罕见的经学家,虽然只有二十岁,却已名冠士林,尤其是他的父亲王隆,曾在开皇初年,奏过《兴衰要论》,得到过杨坚称道。
而王通前不久向杨坚奏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深得杨坚赞赏。
只是王通坚决的认为人性本善,天然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德”。只要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人们养成完全的人格,就能达到“乐天知命,穷理尽性”的境界,最终成为“君子”“圣贤”。
他这番空泛的理论,素来重视实干之才的杨坚就不爱听了。
杨坚当这么多年的皇帝,惩办的贪官污吏多不胜数,最高记录是把冀州几百名贪官污吏、不称职官员、不作为官员罢免干净,使州县肃然。他对吏治的大力整肃,上裕国库、下纾民困。可以说,大隋能有今天的隆盛,依法治国实为要因。
而王通一个毛头小子连个县吏都没有当过,连大隋是如何富足、百姓是如何安康的根本原因都不知道,却大谈人性本善、大兴德治,这不是与大隋既定国策相悖么?
但是杨坚又十分看重这小子,希望他的思想之中多些实干,少些浮夸扯谈,于是便任命他为益州司户书佐,希望他多接触一下底层老百姓,以便完善自己的思想主张,然而这小子心高气傲,都没有上任就辞官了。
杨坚作为一个皇帝,手中有的是人才,怎么可能把这么恃才傲物、不切实际的小子放在心上?若非杨集提起,他都忘了这号人物。
此时听到杨集提起王通,便摇头失笑:“王通是太原王氏的子弟,由于有天才、神童之名,一直受到家族重视,自小就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锦衣玉食之中,岂知世态之艰难?若是生活在乱世之中,或是饿上几天,就不会鼓吹人性本善那一套了。你要记住,当你准备重用一个人时,不能看他说什么、也不能看他有多大的名气,而是要看他做过什么,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夸夸其谈之辈,若是你实在想用这种人,最好把他扔到艰苦的地方磨砺一番。”
“多谢大伯教诲。”杨集笑了起来,他心中对杨坚这番用人之道是十分赞同的。
当他仔细想想,却发现目前的大隋王朝中枢,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儒派大臣。
相对于声势无双的关陇贵族,号称儒学正宗的山东士族在大隋中枢的势力十分孱弱,细究起来,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大隋王朝注视实干、轻视浮夸的儒术,自从废除了士族赖以生存的九品中正制以后,使山东士族对大隋王朝心怀不满,大都专注于家族教育而不愿出仕。
二是在河阴之变中,尔朱荣把北魏朝廷中的山东士族官员屠杀殆尽,使山东各大名门望族惨遭重创,至今都没有恢复元气。
最关键的一点,则是大隋王朝与北周一脉相承,宇文泰建立起来的关陇贵族是东魏、北周、大隋的核心之力,而山东士族主要效力于高欢的西魏和北齐。杨坚为了胜利代周,以北朝之力迎战强大的北突厥、南南陈,所以需要团结关陇贵族一切力量,因此需要向关陇贵族进行妥协,致使朝廷中枢的官员多是来自于关陇贵族,尤其是军队,几乎被关陇势力牢牢控制。
皇帝杨坚的不重视、关陇贵族的排挤,使山东士族在大隋王朝几乎没有立锥之地,只能通过九品中正制延续下来的自荐、举荐等方式,担任无关紧要的地方职务。
尽管杨坚现在开始扶持山东士族对抗关陇贵族,不惜让闻喜裴氏中的裴矩出任大权在握的吏部侍郎,但山东士族之前在朝堂上的势力太过薄弱,所以裴矩的崛起只是一种偶然、一种意外,并不能改变大隋王朝势力构成,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等传统士族,都没有出现一个朝廷高官。
杨集知道杨坚因为重实才、重法治、不尊儒,导致他被手握笔杆、书写史书的儒士黑得一塌糊涂,历史地位毁誉参半,但是他的历史贡献摆在那里,怎么黑都抹不掉他的功绩,于是只能淡化他的地位、存在。
在谈到三省六部时,不吝锦绣文章盛赞唐朝,对杨坚则是一笔代过,而“租庸调”变成了唐朝所创;每每提及大兴城时则是说隋朝劳民伤财,可一到唐朝则是笔锋一转,大大的褒奖盛世长安。倒是外国史学家在书写杨坚时,能够以公正观的眼光,给予他应有的历史地位。
若是大隋王朝照着杨集所熟悉的方向发展,隋朝肯定被写成连大隋人都不认识的模样。而他杨集估计也被搞成一个屠夫。
念及于此,杨集便向杨坚说道:“大伯,我要在凉州做一件事,需要用到很多纸匠。您给我安排一些出色纸匠如何?”
“你要造纸?”杨坚没有给出答复,而是注视着杨集:“金刚奴,你实话告诉我,你造纸干什么?”
“大伯!”面对杨坚,杨集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便说道:“从古到今,世家门阀掌控了教育,他们的子弟衣食无忧,可以全心全意投入到掌心之中,所以代代出人才、代代高高在上。而寒门子弟、普通百姓连读书识字的机会都没有,如何与世家子弟竞争?世家门阀发展至今,掌控了越来越多的生存条件、学习条件、仕途晋升之路,使天下官员都出自世家门阀,他们以联姻、师生、从属、结盟等等关系组成了一个又一个强大利益同盟,在维护、提升他们自身利益体系之时,却弃朝廷的利益不顾,历朝历代的皇权每到衰弱之时,他们便无视朝廷政令,甚至操控了朝廷。由于朝堂内外的官员都是他们的‘自己人’,便是皇帝也不得不沦为他们的利益傀儡。”
“想法很好,可是这谈何容易啊?”杨坚苦笑道:“世家门阀知道他们的优势在哪里,所以极力打压寒门士子、严格把控了教育,根本不给寒门士子、普通老百姓读书学习的机会。老百姓读不到书,就不能明理、不能当官,如何与他们争?”
杨集肃然道:“世家门阀为何能够垄断教育?为何天下人才都是出自名门望族,而寒门士子很难出头?我认为原因在于学习成本太高,寒门士子尚且对昂贵的书籍望而生畏,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对于读书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如今而用来书写的纸张要么是贵得要死的宣纸,要么是质量极差的竹纸,两者都难以满足书籍、知识的大力普及。所以我去找些纸匠研制品质如宣纸好、价如竹纸低的新纸。只要有这种新纸,那么大隋人人有书读、人人都读得起书,也能使大隋人才来源多样化,而不用过于倚重世家门阀。”
其实在大隋王朝,说“富文富武”才合理。大隋的文化载体主要还是竹简、帛书、绢书、宣纸书,书籍的价格十分昂贵,学文的成本不比学武低多少。
所以世家天下用来形容大隋王朝十分贴切,世家门阀不但垄断了官职、权力,还把文化传承也垄断了,他们掌握了大隋王朝的权力、掌控了世间最顶尖人才,给寒士入仕、晋升的门缝不断萎缩,使寒士、底层官员心中充满了怨气。
这类人从来不去考虑时代大背景、官场权力构成,更不知道皇帝也需要妥协,甚至连皇帝为他们的努力也一概视而不见,只知道抱怨皇帝不行、抱怨皇帝不公平,然后跟着各个世家门阀、名门望族打出的口号,人云亦云的对皇帝口诛笔伐。当他们心中的怨气、怨念达到一定程度,只需一个小小引子,便能爆发出来,心甘情愿的当世家门阀的马前卒,沦为颠覆一个王朝的炮灰。
要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势,其实并不难,毕竟印刷术本身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只需用廉价的竹纸印刷一份正确引导舆论的报纸即可。
但是杨集眼下并不准备去打破,一来是皇族和关陇贵族的关系十分紧张,几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程度了,如果再把山东士族、南方士族也惹毛了,那么这天下离乱世已经不远了。二来是先行者通常没有好下场,杨集可没打算做商殃、主父偃这类先行者,或者说,杨集不准备亲自去做。
但是凉州是大隋王朝吸纳西方文化的桥头堡,可以借胡商、胡人之名,先把改变大势廉价的纸张、书籍研究搞出来。然后借助王府遍布天下的商队,把廉价的书籍、纸张交给各地商人销售,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发行天下,当如火如荼的大势形成,世家门阀想阻止也阻止不了。
就算有人倒霉,那也先是为财而死的商人,这与杨集何干?
杨坚闻言,心中一下子火热起来,目光灼灼的看着杨集:“金刚奴,你对这种新纸有把握吗?”
杨集也不好把话说死,笑道:“还没有试过,我怎么知道?”
其实自蔡伦以树皮、麻头、旧布、渔网等廉价物料改进造纸术以来,除了纸张质量有所改善外,也为后来广用植物纤维造纸提供了条件。当时间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植物纤维造纸更是层出不穷。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纸张层出不穷,但这些纸张各有缺陷,都不能担负起承载知识的重任,直到宣纸出现,它特有的润墨性和渗透性,就让达官贵人如痴如醉。
与昂贵的宣纸相比,诸多廉价纸张的技术,其实也到了差之毫厘的地步,若是破开这道技术壁垒,就能造出质量比肩宣纸、价格低廉的新纸。
对于杨集来说,推这一把并非是什么难事。因为这些传统手工艺严格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充其量就是缺少一个简简单单的创意。
人类历史上的很多发明都是如此,并不是说某些传统工艺有多么神奇、有多么难造,难就难在各种传统工艺被窗纸一般的创意困住了。只要捅破这层薄薄窗纸,就能豁然开朗,蜕变为另外一方开地,如果捅不破,那就永远处于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之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活字印刷术,达官贵人明明每天都在使用印章,但是偏偏就没有人想到用这方法印书,直到毕升出现……虽然只是一点小小的创意,可是谁能否定毕升这点创意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而杨集,他自己虽然造不出什么东西,但是他比古代工匠见多识广,古人视为不可能的东西,在他眼中却是习以为常,关键时刻可以给古代工匠提供一块敲门砖、一个思路。
“你有这份心思,我自然不会反对,我给你安排一些纸匠便是了。”杨坚沉吟半晌,又说道:“蔡伦当初改进造纸术,号称是天下最锋利的宝剑,若是推广开来,可以为朝廷收拢天下士人之心,只可惜一来技术不成熟、产出的纸张不多,二来,虽然没有明确文献记载当年发生了何事,但是汉和帝死去以后,蔡伦造纸之事也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之后再也没有第二个蔡伦出来造纸,使得造纸术停滞了数百年,甚至很多造纸术都没有相关记载。你可知为何?”
杨集说道:“应该是蔡伦造纸触动到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世家门阀不希望第二个蔡伦出现。”
杨坚点了点头,肃然道:“蔡伦先后侍奉四个幼帝,他身居列侯,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书令,但是蔡伦辉煌过后,却是落下了自尽身亡的下场,官面上的解释是蔡伦因权力斗争畏罪自杀。可是再怎么没落,那也是位尊九卿、尚书令的人呐!以我大隋如今的官制来看,那就是五省主官之一,就算我要杀这样一个大臣,都要掂量再三。然而在汉朝,一个类似五省主官的大臣却给吓得畏罪自杀,这里面的文章可多了。”
杨集皱眉问道:“大伯意思是说蔡伦是因为造纸,触犯了太多的利益,所以成了商殃、主父偃这类人?”
“可能性还是极大的,所以你造纸可以,但不能让其他人知道,以后要是新纸造出来了,你也不能领这份不世奇功。”
杨坚目光看向杨集,郑重的说道:“只因这是一个世家为主的天下,如果寒士因为新纸多了读书机会,终有一天会打破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所以新纸一旦出现,必然遭到无情的打击,到了那一步,我和阿?也未必护得了你。”
杨坚的郑重叮嘱,令杨集心中生出一股浓浓的暖意,拱手行礼道:“多谢大伯关心,我心里明白。”
“你明白就好。”说到这里,杨坚忽然笑问道:“听说你昨晚一举夺得美人芳心了?”
杨集汗颜道:“应该算是吧。”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什么叫‘应该算是’?”杨坚冷哼一声,一脸嫌弃表情的训斥道:“敢爱敢恨方是大丈夫,不就是一个女人吗?既然看中了,就应该干脆果断的弄到家里,这有什么好担心的?男人的脸都给你丢光了。”
“……”杨集的脸色顿时变得古怪了起来。
这番话如果由其他人来说,听者会觉得豪迈大气。
可现在,杨集听得只想笑。
“想必关陇贵族已经奔波打点了,我也要准备准备,你先回去吧!”杨坚目光看了杨集,忽然发现这小子忍笑忍得脸红脖子粗的。稍微一想就醒悟了过来,心中大是羞恼的说道:“滚滚滚!”
“是是是!”杨集“噗嗤”一笑,一溜烟的跑掉了。
————
求订阅、月票、推荐票。
“这里是私人场合,一家人无须多礼!坐下说话。”杨坚心情极好,虽然杨集遇到了巨大风险,但人毕竟连点伤轻都没有,更令他欣喜的是太子杨广能够以刺杀杨集的贺若弼为棋,引出了一大堆关陇贵族,这步棋下得非常漂亮。
至于贺若弼,他杨坚已经仁至义尽了,不管他有什么下场,只能说是咎由自取,如果都知道了,还不严惩,又如何向逝去的弟弟和杨集交待?重要的是如果不严惩,岂不是助长他人气焰,动不动以行刺这种不法手段来刺杀皇族和政敌?
“喏。”甘露殿位于宫城,乃是三大殿中的第三殿,其地位相当于普通人家中的内书房、贵厅,杨集对这里十分熟悉,找个位置就坐了下来。
开口询问道:“大伯,我入宫之时,听说抓了很多世家门阀的家主,您准备向他们开刀不成?”
“我倒是想把他们像陈叔宝那样关起来,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杨坚苦笑道:“我大隋数十万大军各级将领都是关陇贵族的子弟门生、故吏亲信,若是我在京城一动手,那些人还不得反了大隋?而其他大州的兵马也不能指望,光靠咱们爷儿几个,以及京城中这战兵马,又能撑得多久?”
杨集闻言,不解的问道:“那大伯为何让阿兄抓了这么多人?”
“我只是借题发挥,把这些人抓来当谈判的筹码罢了。”杨坚笑了起来,他这个侄儿不仅能打、头脑聪明,还有策略、有担当,关键时刻敢战数十万突厥军不说,并且将之打败,这样的人遍观满朝文武也是极为罕见,年轻一辈之中,恐怕没有一人能及。
慈爱的笑着说道:“这些都是朝廷的事情,你不用多做理会。而且你年纪太小,经历的事情也少得可怜,若是过早涉入这个是非圈子,对你百害无一利,现在做好本分之事就够了。”
“是!”杨集也知道杨坚是为自己好,便不在纠结于这个问题,平心而论,他虽然知道有些事情避无可避,但心中也不想过早牵扯到朝廷各种龌龊的政斗之中,要是过早当一个机关算尽的政,整天投入阴谋之中实在太累了,还不如跑去凉州打打仗、欺负欺负一下异族,多干一些打怪升级这种有意义的事情。
“大伯,我有个问题想问你,我要是一不小心把吐谷浑惹火了,怎么办?”
“这还用我教吗?自然是干死他,干完就占。”杨坚瞪了杨集一眼,说道:“吐谷浑那鬼地方和北方草原不一样,虽说吐谷浑土地贫瘠、气候恶劣,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用处,但是战略意义重大。它对我大隋河西走廊,凉州、益州北部都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吐谷浑一日不亡,丝绸之路就一日不安全。只有将之纳入大隋版图,大隋西部才能彻底安宁下来。仅仅只是它的战略地位,哪怕再艰苦也要打下来、哪怕以后每年需要靡费无数去供养上面的军民,这笔账也得认。”
“大伯英明!等我干掉吐谷浑,再把我派去幽州打高句丽。”杨集心想:如果自己率先把吐谷浑和高句丽都灭了,看杨广那个败家子怎么玩。
“高句丽可不是那么好打的。”杨坚神色凝重了起来,道:“高句丽自汉以来,便一直在蚕食中原王朝的领土,他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汉朝时期的郡县,我们自然不能任由它这么扩张下去。况且东方是茫茫大海,而我大隋未来的重心在西方、北方,若是西部战略不顺,高句丽定然跳出来捣乱,所以我们必须在它没有强大之前灭掉,彻底解决东北的后患之忧,唯有如此,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向西发展。只是它盘踞辽东几百年,早已根生蒂固,人口高达六七十万户、三百多万人,可战之士足足有六十多万人,同时高句丽不像各自为政的突厥,它的权力高度集中在高句丽朝廷之手,体制和大隋王朝毫无二致,另外高句丽人作战勇猛彪悍、善于骑射,其实力不同小觑。”
“单论及军队战斗力、武器装备、作战意志等方面,我大隋将士实际上占有绝对的上风,但是高句丽占有山川之险,地形、气候比草原恶劣无数倍。开皇十八年我让谅儿、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水陆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然而谅儿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时恰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由此带来的是疫病肆虐全军。而担任补给任务的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他们自莱州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只多沉没,后勤物资全部葬送海底,所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最后我军将士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人死亡了。之后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向我大隋称臣,令我大隋多少有了点颜面。”
杨坚苦笑一声,目光看向杨集,郑重的说道:“不过双方都知道这虚假的‘君臣关系’,不过是为下一次大战蓄势罢了。所以这一战迟早还是要打的。而高句丽之战乃我大隋王朝前所未有的耻辱,他日定要将高句丽歼灭、筑京观,以慰二十多万英灵。”
异族人在杨坚心中的地位也就那样,就算是全死了,他也只会拍手称快,而不是以妇人之仁的方式去唏嘘、感叹。毕竟这是种族之间的斗争,没有丝毫手下留情之说。
“我明白的。”杨集忽然想起了一事,笑着说道:“大伯这番话,若是被王通听到,恐怕又要叽里咕噜一大通了。”
王通乃是当世罕见的经学家,虽然只有二十岁,却已名冠士林,尤其是他的父亲王隆,曾在开皇初年,奏过《兴衰要论》,得到过杨坚称道。
而王通前不久向杨坚奏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深得杨坚赞赏。
只是王通坚决的认为人性本善,天然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德”。只要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人们养成完全的人格,就能达到“乐天知命,穷理尽性”的境界,最终成为“君子”“圣贤”。
他这番空泛的理论,素来重视实干之才的杨坚就不爱听了。
杨坚当这么多年的皇帝,惩办的贪官污吏多不胜数,最高记录是把冀州几百名贪官污吏、不称职官员、不作为官员罢免干净,使州县肃然。他对吏治的大力整肃,上裕国库、下纾民困。可以说,大隋能有今天的隆盛,依法治国实为要因。
而王通一个毛头小子连个县吏都没有当过,连大隋是如何富足、百姓是如何安康的根本原因都不知道,却大谈人性本善、大兴德治,这不是与大隋既定国策相悖么?
但是杨坚又十分看重这小子,希望他的思想之中多些实干,少些浮夸扯谈,于是便任命他为益州司户书佐,希望他多接触一下底层老百姓,以便完善自己的思想主张,然而这小子心高气傲,都没有上任就辞官了。
杨坚作为一个皇帝,手中有的是人才,怎么可能把这么恃才傲物、不切实际的小子放在心上?若非杨集提起,他都忘了这号人物。
此时听到杨集提起王通,便摇头失笑:“王通是太原王氏的子弟,由于有天才、神童之名,一直受到家族重视,自小就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锦衣玉食之中,岂知世态之艰难?若是生活在乱世之中,或是饿上几天,就不会鼓吹人性本善那一套了。你要记住,当你准备重用一个人时,不能看他说什么、也不能看他有多大的名气,而是要看他做过什么,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夸夸其谈之辈,若是你实在想用这种人,最好把他扔到艰苦的地方磨砺一番。”
“多谢大伯教诲。”杨集笑了起来,他心中对杨坚这番用人之道是十分赞同的。
当他仔细想想,却发现目前的大隋王朝中枢,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儒派大臣。
相对于声势无双的关陇贵族,号称儒学正宗的山东士族在大隋中枢的势力十分孱弱,细究起来,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大隋王朝注视实干、轻视浮夸的儒术,自从废除了士族赖以生存的九品中正制以后,使山东士族对大隋王朝心怀不满,大都专注于家族教育而不愿出仕。
二是在河阴之变中,尔朱荣把北魏朝廷中的山东士族官员屠杀殆尽,使山东各大名门望族惨遭重创,至今都没有恢复元气。
最关键的一点,则是大隋王朝与北周一脉相承,宇文泰建立起来的关陇贵族是东魏、北周、大隋的核心之力,而山东士族主要效力于高欢的西魏和北齐。杨坚为了胜利代周,以北朝之力迎战强大的北突厥、南南陈,所以需要团结关陇贵族一切力量,因此需要向关陇贵族进行妥协,致使朝廷中枢的官员多是来自于关陇贵族,尤其是军队,几乎被关陇势力牢牢控制。
皇帝杨坚的不重视、关陇贵族的排挤,使山东士族在大隋王朝几乎没有立锥之地,只能通过九品中正制延续下来的自荐、举荐等方式,担任无关紧要的地方职务。
尽管杨坚现在开始扶持山东士族对抗关陇贵族,不惜让闻喜裴氏中的裴矩出任大权在握的吏部侍郎,但山东士族之前在朝堂上的势力太过薄弱,所以裴矩的崛起只是一种偶然、一种意外,并不能改变大隋王朝势力构成,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等传统士族,都没有出现一个朝廷高官。
杨集知道杨坚因为重实才、重法治、不尊儒,导致他被手握笔杆、书写史书的儒士黑得一塌糊涂,历史地位毁誉参半,但是他的历史贡献摆在那里,怎么黑都抹不掉他的功绩,于是只能淡化他的地位、存在。
在谈到三省六部时,不吝锦绣文章盛赞唐朝,对杨坚则是一笔代过,而“租庸调”变成了唐朝所创;每每提及大兴城时则是说隋朝劳民伤财,可一到唐朝则是笔锋一转,大大的褒奖盛世长安。倒是外国史学家在书写杨坚时,能够以公正观的眼光,给予他应有的历史地位。
若是大隋王朝照着杨集所熟悉的方向发展,隋朝肯定被写成连大隋人都不认识的模样。而他杨集估计也被搞成一个屠夫。
念及于此,杨集便向杨坚说道:“大伯,我要在凉州做一件事,需要用到很多纸匠。您给我安排一些出色纸匠如何?”
“你要造纸?”杨坚没有给出答复,而是注视着杨集:“金刚奴,你实话告诉我,你造纸干什么?”
“大伯!”面对杨坚,杨集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便说道:“从古到今,世家门阀掌控了教育,他们的子弟衣食无忧,可以全心全意投入到掌心之中,所以代代出人才、代代高高在上。而寒门子弟、普通百姓连读书识字的机会都没有,如何与世家子弟竞争?世家门阀发展至今,掌控了越来越多的生存条件、学习条件、仕途晋升之路,使天下官员都出自世家门阀,他们以联姻、师生、从属、结盟等等关系组成了一个又一个强大利益同盟,在维护、提升他们自身利益体系之时,却弃朝廷的利益不顾,历朝历代的皇权每到衰弱之时,他们便无视朝廷政令,甚至操控了朝廷。由于朝堂内外的官员都是他们的‘自己人’,便是皇帝也不得不沦为他们的利益傀儡。”
“想法很好,可是这谈何容易啊?”杨坚苦笑道:“世家门阀知道他们的优势在哪里,所以极力打压寒门士子、严格把控了教育,根本不给寒门士子、普通老百姓读书学习的机会。老百姓读不到书,就不能明理、不能当官,如何与他们争?”
杨集肃然道:“世家门阀为何能够垄断教育?为何天下人才都是出自名门望族,而寒门士子很难出头?我认为原因在于学习成本太高,寒门士子尚且对昂贵的书籍望而生畏,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对于读书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如今而用来书写的纸张要么是贵得要死的宣纸,要么是质量极差的竹纸,两者都难以满足书籍、知识的大力普及。所以我去找些纸匠研制品质如宣纸好、价如竹纸低的新纸。只要有这种新纸,那么大隋人人有书读、人人都读得起书,也能使大隋人才来源多样化,而不用过于倚重世家门阀。”
其实在大隋王朝,说“富文富武”才合理。大隋的文化载体主要还是竹简、帛书、绢书、宣纸书,书籍的价格十分昂贵,学文的成本不比学武低多少。
所以世家天下用来形容大隋王朝十分贴切,世家门阀不但垄断了官职、权力,还把文化传承也垄断了,他们掌握了大隋王朝的权力、掌控了世间最顶尖人才,给寒士入仕、晋升的门缝不断萎缩,使寒士、底层官员心中充满了怨气。
这类人从来不去考虑时代大背景、官场权力构成,更不知道皇帝也需要妥协,甚至连皇帝为他们的努力也一概视而不见,只知道抱怨皇帝不行、抱怨皇帝不公平,然后跟着各个世家门阀、名门望族打出的口号,人云亦云的对皇帝口诛笔伐。当他们心中的怨气、怨念达到一定程度,只需一个小小引子,便能爆发出来,心甘情愿的当世家门阀的马前卒,沦为颠覆一个王朝的炮灰。
要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势,其实并不难,毕竟印刷术本身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只需用廉价的竹纸印刷一份正确引导舆论的报纸即可。
但是杨集眼下并不准备去打破,一来是皇族和关陇贵族的关系十分紧张,几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程度了,如果再把山东士族、南方士族也惹毛了,那么这天下离乱世已经不远了。二来是先行者通常没有好下场,杨集可没打算做商殃、主父偃这类先行者,或者说,杨集不准备亲自去做。
但是凉州是大隋王朝吸纳西方文化的桥头堡,可以借胡商、胡人之名,先把改变大势廉价的纸张、书籍研究搞出来。然后借助王府遍布天下的商队,把廉价的书籍、纸张交给各地商人销售,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发行天下,当如火如荼的大势形成,世家门阀想阻止也阻止不了。
就算有人倒霉,那也先是为财而死的商人,这与杨集何干?
杨坚闻言,心中一下子火热起来,目光灼灼的看着杨集:“金刚奴,你对这种新纸有把握吗?”
杨集也不好把话说死,笑道:“还没有试过,我怎么知道?”
其实自蔡伦以树皮、麻头、旧布、渔网等廉价物料改进造纸术以来,除了纸张质量有所改善外,也为后来广用植物纤维造纸提供了条件。当时间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植物纤维造纸更是层出不穷。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纸张层出不穷,但这些纸张各有缺陷,都不能担负起承载知识的重任,直到宣纸出现,它特有的润墨性和渗透性,就让达官贵人如痴如醉。
与昂贵的宣纸相比,诸多廉价纸张的技术,其实也到了差之毫厘的地步,若是破开这道技术壁垒,就能造出质量比肩宣纸、价格低廉的新纸。
对于杨集来说,推这一把并非是什么难事。因为这些传统手工艺严格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充其量就是缺少一个简简单单的创意。
人类历史上的很多发明都是如此,并不是说某些传统工艺有多么神奇、有多么难造,难就难在各种传统工艺被窗纸一般的创意困住了。只要捅破这层薄薄窗纸,就能豁然开朗,蜕变为另外一方开地,如果捅不破,那就永远处于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之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活字印刷术,达官贵人明明每天都在使用印章,但是偏偏就没有人想到用这方法印书,直到毕升出现……虽然只是一点小小的创意,可是谁能否定毕升这点创意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而杨集,他自己虽然造不出什么东西,但是他比古代工匠见多识广,古人视为不可能的东西,在他眼中却是习以为常,关键时刻可以给古代工匠提供一块敲门砖、一个思路。
“你有这份心思,我自然不会反对,我给你安排一些纸匠便是了。”杨坚沉吟半晌,又说道:“蔡伦当初改进造纸术,号称是天下最锋利的宝剑,若是推广开来,可以为朝廷收拢天下士人之心,只可惜一来技术不成熟、产出的纸张不多,二来,虽然没有明确文献记载当年发生了何事,但是汉和帝死去以后,蔡伦造纸之事也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之后再也没有第二个蔡伦出来造纸,使得造纸术停滞了数百年,甚至很多造纸术都没有相关记载。你可知为何?”
杨集说道:“应该是蔡伦造纸触动到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世家门阀不希望第二个蔡伦出现。”
杨坚点了点头,肃然道:“蔡伦先后侍奉四个幼帝,他身居列侯,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书令,但是蔡伦辉煌过后,却是落下了自尽身亡的下场,官面上的解释是蔡伦因权力斗争畏罪自杀。可是再怎么没落,那也是位尊九卿、尚书令的人呐!以我大隋如今的官制来看,那就是五省主官之一,就算我要杀这样一个大臣,都要掂量再三。然而在汉朝,一个类似五省主官的大臣却给吓得畏罪自杀,这里面的文章可多了。”
杨集皱眉问道:“大伯意思是说蔡伦是因为造纸,触犯了太多的利益,所以成了商殃、主父偃这类人?”
“可能性还是极大的,所以你造纸可以,但不能让其他人知道,以后要是新纸造出来了,你也不能领这份不世奇功。”
杨坚目光看向杨集,郑重的说道:“只因这是一个世家为主的天下,如果寒士因为新纸多了读书机会,终有一天会打破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所以新纸一旦出现,必然遭到无情的打击,到了那一步,我和阿?也未必护得了你。”
杨坚的郑重叮嘱,令杨集心中生出一股浓浓的暖意,拱手行礼道:“多谢大伯关心,我心里明白。”
“你明白就好。”说到这里,杨坚忽然笑问道:“听说你昨晚一举夺得美人芳心了?”
杨集汗颜道:“应该算是吧。”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什么叫‘应该算是’?”杨坚冷哼一声,一脸嫌弃表情的训斥道:“敢爱敢恨方是大丈夫,不就是一个女人吗?既然看中了,就应该干脆果断的弄到家里,这有什么好担心的?男人的脸都给你丢光了。”
“……”杨集的脸色顿时变得古怪了起来。
这番话如果由其他人来说,听者会觉得豪迈大气。
可现在,杨集听得只想笑。
“想必关陇贵族已经奔波打点了,我也要准备准备,你先回去吧!”杨坚目光看了杨集,忽然发现这小子忍笑忍得脸红脖子粗的。稍微一想就醒悟了过来,心中大是羞恼的说道:“滚滚滚!”
“是是是!”杨集“噗嗤”一笑,一溜烟的跑掉了。
————
求订阅、月票、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