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张大夫、牛尚书所言,大隋官场如今的风气十分不好,贪官污吏充塞上下、清廉官员寥寥无几,朝廷固然可以严惩不法官员,然而严惩不是目的、也不是朝廷之所愿。既然自觉和道德尽皆不能约束官员行为、不能防止官员走上歧途,那么朝廷也只有完善律法、加大监督和巡查力度了。唯有如此,方可是斩断官员们的侥幸之心,使其走上正途。」杨广回顾了一下御史三台的职司、职责,发现御史三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职司也不明确。
沉吟了一会儿,杨广说道:「御史台分设台和殿、察三院,台院负责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负责掌管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负责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司隶台、竭者台的职司是监察两京所在两州、地方十二州,日后在此两台大夫之下,增设监察刺史一职。十四名刺史各领一州巡视和监察之权,刺史之下,置左右监察使。刺史和监察使巡察地方方式既有明察也有暗访,明察则地动山摇、以震慑贪慝;暗访则潜于民间、听察细事,以了解民情及地方官员口碑。」
「为了使巡行刺史、监察使有法可依,朕先定下六察:一察品官以上理政能不;二察官人贪残害政;三察豪***猾、侵害下人、及田宅逾制,官司不能禁止者;四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五察部内贼盗,不能穷逐,隐而不申者;六察德行孝悌,茂才异行,隐不贡者。」
杨广也知道自己设想和愿景虽然好,但是规定再多、律法再完善,也要人来执行才行;只要是人,都有私心杂念,不可能全部都像自己期望那般公平公正、清正廉洁。但有了规矩以后,就能约束大部分人,使其行事之时有所顾虑,最后于国于民都有利而无一害。
殿中原本沉寂的文武百官,听到这里,尽皆振奋无比。按照皇帝这番话来说,供职于司隶台、竭者台之内的刺史和监察使堪比监军一般,品级虽然不高,但权力和威慑力极大。
此两个职务太香了,一旦他们出巡地方,州牧和刺史也是孙子。若是成为其一,那可了不得了。
见着下方一些臣子面露喜色,杨广心头顿时一冷,他知道这些人无非就是想当汉朝的「督邮」,打着「代天巡视」的旗号去地方作威作福、中饱私囊。
杨广脸上露出一抹冷冷的笑意:「以往,御史巡行之时有侵扰地方、盘剥和讹诈地方官员等等行为,未免此事发生,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巡视队伍的廉洁。刺史和监察使在所巡察之地停留时间最长为五天,违者将受到相应惩罚。」
「圣人,这还远远不够!」杨集见到杨广已然没有什么说的了,便站了出来,沉声说道:「监察刺史和监察使的设想非常好,但他们代表圣人、代表朝廷巡视天下之时,无形权力和威慑力大得惊人,就算他们不做不法之事,可是很多尽忠职守的地方官员害怕他们、担心他们告自己黑状。未免担心之事发生,地方官员往往会主动贿赂他们。」
说到这里,他直接将一些人的心思点了出来:「而圣人您五天时间限定并不短,对于一些心存侥幸的不法官员来说,已经可以做很多事儿了。但如果少了,监察刺史和监察使又查不出什么东西来。臣认为光是时间上的限制,远远不够。」
杨广所说的内容都是私钱案所引起的临时起意,他心中也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细节之处,还要一一完善才行,一听杨集如是说,也觉得还有很多缺陷,可是他一时半会之间又没有什么好的法子,索性问道:「那依卫王之见,又当如何?」
「其实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在巡检刺史或监察使出巡之时,带上三名巡检从事。这三名巡检从事不是御史台官员,而是根据情况需要,从三省、九寺、五监、京城官署临时抽调低层官员担任。当
然了,地方官、预备官、国子监的学生也可以。」杨集拱手一礼,接着将自己的设想一一道来:「出巡期间,监察刺史和监察使尽忠职守、尽心尽力则无事,要是他们违规犯罪、欺压良吏、中饱私囊,巡检从事还朝后可向所属上司和圣人举报对方。要是情况属实,哪怕监察刺史和监察使犯下极为微小的罪行,朝廷都要免其职务、判处永不录用之罪;情节严重者,依法处斩、抄家。」
「此法不错,可行!」杨广点了点头,目光看向杨集,尝试着问道:「听卫王的意思,似有未尽之言?」
「正是!」杨集图穷匕见,沉声说道:「巡检从事举报有功,理应嘉奖。臣以为嘉奖当以监察刺史、监察使罪行的轻重来评定。臣这里有一个大致的思路,那就是如果监察刺史、监察使犯了小过,巡检从事官升一品;如果监察刺史、监察使犯下处斩、抄家之罪,巡检从事则升为检校刺史或检校监察使,并公示天下,扬其不畏强权、秉公执法之美名!」
「巡检从事在奖励刺激之下,定然全程监督临时上司,希望从临时上司身上找到升官机会。而监察刺史、监察使就算想贪污受贿、就算不想做事,但是他们上被严法约束、下受巡检从事全程监督,同时还要担心地方官员举报、弹劾,自然只能「尽忠职守」,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做事了。」
杨集此言一出,恍若一股冰冷的北风吹过,令众臣心头凛然,一些文武官员更是脸色铁青,心头惊惧。
正如杨集所说,那三名随行的巡检从事面对这等厚重嘉奖,一定会拼命找刺史和监察使的过错、一定拼命的想办法举报。即便是若是换成自己,自己也会!
这么一想,忽然觉得司隶台和竭者台的监察刺史、监察使,它不香了。
巡检从事是很香,但它却是一个临时职务,谁也不知谁能当上。而且当上了,也得看监察刺史、监察使是否犯错!然而监察刺史、监察使被从事全程监督着,他们又怎么可能犯错?
所以说,巡检从事也不香了?
嗯,还是有点香的。
毕竟监察刺史、监察使即便不犯错,但也有可能因为疏忽大意而失职啊!
然而问题又回了原处——巡检从事是临时委任。
杨广也想到了此处,他默默地想了一下,越想越觉得妙不可言,此法不仅仅适用于对御史台,其他地方也能用得上。
比如说军队,在大隋之前的监军制度中,监军本来是皇帝用来制约将军的棋子,可以有效制约地方大将的权力,但他们自己却没有任何监督机制来制约,这致使监军能够肆意索贿、诬陷将帅、残害将军、插手军务,甚至在一些大军之中出现了外行指挥内外之事,导致本来能够打赢的战争惨败、本能能够大胜的变得小胜。
先帝是带过兵、打过仗的马上皇帝,对监军制的弊端了然于胸,再加上他大隋拥有十足的把控力;登基为帝后,索性就废除有利也有弊的监军制,解开了将军和军队的手脚,使一名名将帅不受束缚的自由发挥,打出一场又一场辉煌大胜。
不过监军制却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使它有弊端,但是到了皇帝无法镇压地方将军的时候,却能够通过监军监督地方大将。
所以如何取监军制之利、消除监军制之弊,一直是之前的政权所思考之事,然而想要做到两全其美,谈何容易?而杨集此法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绝对比之前的一切方式方法都有效合理。
当然了,杨广也只是想想而已,心中并不打算启用监军制。这是因为他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而诸军又在他步步「进攻」之下,纷纷沦陷;所以监军制在志向远大极度自恋的杨广看来,简直就是皇帝无能懦弱表现,若不是无能懦弱,为何要用监军去监督将军们?
他见殿中文武议论纷纷、窃窃私语,却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便缓缓地问道:「诸位爱卿,你们认为卫王此法如何?」
站在阶前的张衡脸上现出几分激动之色,向杨广拱手一礼,大声说道:「圣人,卫王此法蕴含了相生相克、生生不息至理,能够有效避免执法犯法之事的发生,臣建议执行之。」
「圣人,臣附议!」吏治关系着大隋江山、国祚传承,谁敢败坏朝廷名望、败坏大隋吏治,那就是和皇族过不去,宗正寺卿杨秀明白此法之利好,于是继张衡之后,出来高声表态。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杨集提出来的办法好处十分明显,况且他又没有含糊其辞,而是直接分析到底,即便有人不想表态,在无法挑刺的情况下,也只能随波逐流、出列表态了。
「御史台根据以上所说内容,尽快拟出一个执法方案,交给议事堂商议。」杨广向张衡交待完毕,忍不住看了退回席位的杨集一眼,内心是感叹之极、无奈之极:
这小子简直就是一个「不学有术」的天才、妖孽,不管是什么难题,只要到了他这里,全都不是事儿。但是反过来说,杨集却又是一个令他无语无奈的「蠢才」:这是因为杨集的「鬼点子」虽然特别多,可是连他本人都意识不到那些「鬼点子」的宝贵之处,只有别人提出某种建议、某项制度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灵机一动的跑出来帮着完善。
杨广也明白杨集脑海里的「鬼点子」贼多、贼可贵,同时,他做梦都想把杨集的「鬼点子」全部挖出来为国所用,可是杨集本人都不知道「鬼点子」究竟是什么、究竟有多少。杨广这个「局外人」又能如何?
所以在面对杨集和他的「鬼点子」之时,杨广觉得自己完全就是一名等着「媳妇产子」的丈夫;「丈夫」虽然有心帮忙,但却力无处使;唯一能做的,就是心痒难挠的在产房外等「媳妇」自己「下崽」。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臣遵命!」张衡应声入列。
。。。。。。。。
此事已毕,杨广目光看着众臣,缓缓的说道:「北方水师大都督周法尚已然抵达东莱郡,选择在黄县和牟平县之间的之果山海湾建立军港;据他上奏说,此地远离先帝时期文登军港,虽然条件更好、风浪更小、离辽东诸国更近,但各种设施都要重新兴建。周法尚决定坐镇之果山,全程督促军港的设计修建、船只的打造。」
停顿了一下,杨广又说道:「北方水师与大隋发展大计息息相关,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光靠周都督一人之力,无法使北方水师在短期内建立起来。未免耽搁宝贵时间,朕决定委任一名副都督,全力辅助周都督做好此事。诸卿认为哪名将军是最佳的人选、哪名将军最合适当副都督?」
朝会进行到这里,文武百官本以为散朝了,而一些受到私钱案、倒卖官粮案牵连的官员,更是早已心急如焚、心不在焉了,不料杨广忽然又议起了北方水师副都督之职,顿时众人都是打起精神。
班列里的裴矩、萧玚闻言,心头尽皆一跳,忍不住将火热目光投向前方的杨集。
北方水师副都督之职,杨广其实在昨天上午就在议事堂提出来了。裴矩和萧玚就是因为率先获得这个「情报」,从而达成两派合作的协议。但是除了他们两人之外,高颎、苏威、长孙炽、李子权等人也知此事,事后肯定也会默默的准备着。裴矩和萧玚心知杨广一旦拿到朝堂之上商议,各方势力定然展开剧烈的角逐。
在裴矩不便出面推荐自家族人的情况下,萧玚为首的南方士族系很难争得过人多势众、名将辈出的关陇贵族,所以他们让萧璟和裴宣机拜会杨集,希望杨集
使一把劲,将裴仁基成功推上水师副都督之位。
而杨集和杨广也已商议妥当,他们一致决定以水师为饵,引爆各大政治势力的纷争、争斗,而各方势力在朝堂上斗得越凶,大隋江山越稳固。所以杨集知道各方势力无论怎么争,裴仁基最后都是北方水师副都督。
杨集心中有数,情知自己不用出声,杨广最后也会在几大势力争执不下之时,主动让他出来终结争执、定下裴仁基。到了那个时候再出声的话,裴、萧欠下的人情远比他主动推荐更大。
这份人情,实际上也是杨广故意给杨集创造的,若不然,他直接就定下了裴仁基,何须装模作样的商议?
当然了,杨广本人也不是没有收获——由于裴仁基是臣子「决定」出来的北方水师副都督,而不是他直接任命,所以他将因此获得善于纳谏的美名。
此时的杨广见到杨集已经准备妥当,进入了最佳的战斗状态,心领神会的逡巡着下方一众朝臣,问兼管兵部的尚书右仆射高颎问道:「高卿,兵部可有圈定人选?议事堂是否关注此事?」
高颎走出班列,向杨广躬身一礼,奏道:「启禀圣人!兵部昨天下午已将名单上报议事堂。臣与诸位相国根据诸将以往所立功勋战绩、近年表现、忠诚品德等方面,细细的核察了名单上的诸将,经过一番筛选,已然选定几名最为适合的将军,以供圣人御览和任命。」
说着,高颎双手高高地举起了手中的奏疏。
「好!」杨广点了点头,向身边的杨安吩咐道:「速速取来。」
「喏!」身侧的杨安闻言,立刻快步走下台阶,从高颎手中接过奏疏,返身交给了杨广。
——————
【隋以前御史台隶属于宫禁,带有几分皇帝「家奴」的色彩,大小官员受皇帝直接领导或临时差谴,十分酷似直接听命于皇帝的锦衣卫。这也表明「锦衣卫」一直就有,只不过名字不同、叫法不同而已,所以,不太了解这些的书友,别再建议创立「锦衣卫」了。
到了大业初期,杨广「罢御史入直禁中之制」,从而使御史台蜕变成独立的专职监察机构,御史台官员也从皇帝用来监察百官的「家奴」,正式变成国家监察官。
至于杨广增设的司隶台和谒者台、两台刺史、监察区,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州郡刺史或太守,使地方官员不敢像以前那样为所欲为。
在当时,或许不能执行到位、也无法向全国推广,但是「三台」的创立和完善、「试行」,却令监察制度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进入一个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更趋完善的历史阶段。不但标志我国监察制度、监察体系从定型走向成熟,同时也为监察制度的完善,打下了稳定的根基、指明了精准的改进方向。】
请收藏本站:https://xn--vhq3mx5ihyek0khm6c62n.com
沉吟了一会儿,杨广说道:「御史台分设台和殿、察三院,台院负责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负责掌管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负责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司隶台、竭者台的职司是监察两京所在两州、地方十二州,日后在此两台大夫之下,增设监察刺史一职。十四名刺史各领一州巡视和监察之权,刺史之下,置左右监察使。刺史和监察使巡察地方方式既有明察也有暗访,明察则地动山摇、以震慑贪慝;暗访则潜于民间、听察细事,以了解民情及地方官员口碑。」
「为了使巡行刺史、监察使有法可依,朕先定下六察:一察品官以上理政能不;二察官人贪残害政;三察豪***猾、侵害下人、及田宅逾制,官司不能禁止者;四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五察部内贼盗,不能穷逐,隐而不申者;六察德行孝悌,茂才异行,隐不贡者。」
杨广也知道自己设想和愿景虽然好,但是规定再多、律法再完善,也要人来执行才行;只要是人,都有私心杂念,不可能全部都像自己期望那般公平公正、清正廉洁。但有了规矩以后,就能约束大部分人,使其行事之时有所顾虑,最后于国于民都有利而无一害。
殿中原本沉寂的文武百官,听到这里,尽皆振奋无比。按照皇帝这番话来说,供职于司隶台、竭者台之内的刺史和监察使堪比监军一般,品级虽然不高,但权力和威慑力极大。
此两个职务太香了,一旦他们出巡地方,州牧和刺史也是孙子。若是成为其一,那可了不得了。
见着下方一些臣子面露喜色,杨广心头顿时一冷,他知道这些人无非就是想当汉朝的「督邮」,打着「代天巡视」的旗号去地方作威作福、中饱私囊。
杨广脸上露出一抹冷冷的笑意:「以往,御史巡行之时有侵扰地方、盘剥和讹诈地方官员等等行为,未免此事发生,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巡视队伍的廉洁。刺史和监察使在所巡察之地停留时间最长为五天,违者将受到相应惩罚。」
「圣人,这还远远不够!」杨集见到杨广已然没有什么说的了,便站了出来,沉声说道:「监察刺史和监察使的设想非常好,但他们代表圣人、代表朝廷巡视天下之时,无形权力和威慑力大得惊人,就算他们不做不法之事,可是很多尽忠职守的地方官员害怕他们、担心他们告自己黑状。未免担心之事发生,地方官员往往会主动贿赂他们。」
说到这里,他直接将一些人的心思点了出来:「而圣人您五天时间限定并不短,对于一些心存侥幸的不法官员来说,已经可以做很多事儿了。但如果少了,监察刺史和监察使又查不出什么东西来。臣认为光是时间上的限制,远远不够。」
杨广所说的内容都是私钱案所引起的临时起意,他心中也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细节之处,还要一一完善才行,一听杨集如是说,也觉得还有很多缺陷,可是他一时半会之间又没有什么好的法子,索性问道:「那依卫王之见,又当如何?」
「其实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在巡检刺史或监察使出巡之时,带上三名巡检从事。这三名巡检从事不是御史台官员,而是根据情况需要,从三省、九寺、五监、京城官署临时抽调低层官员担任。当
然了,地方官、预备官、国子监的学生也可以。」杨集拱手一礼,接着将自己的设想一一道来:「出巡期间,监察刺史和监察使尽忠职守、尽心尽力则无事,要是他们违规犯罪、欺压良吏、中饱私囊,巡检从事还朝后可向所属上司和圣人举报对方。要是情况属实,哪怕监察刺史和监察使犯下极为微小的罪行,朝廷都要免其职务、判处永不录用之罪;情节严重者,依法处斩、抄家。」
「此法不错,可行!」杨广点了点头,目光看向杨集,尝试着问道:「听卫王的意思,似有未尽之言?」
「正是!」杨集图穷匕见,沉声说道:「巡检从事举报有功,理应嘉奖。臣以为嘉奖当以监察刺史、监察使罪行的轻重来评定。臣这里有一个大致的思路,那就是如果监察刺史、监察使犯了小过,巡检从事官升一品;如果监察刺史、监察使犯下处斩、抄家之罪,巡检从事则升为检校刺史或检校监察使,并公示天下,扬其不畏强权、秉公执法之美名!」
「巡检从事在奖励刺激之下,定然全程监督临时上司,希望从临时上司身上找到升官机会。而监察刺史、监察使就算想贪污受贿、就算不想做事,但是他们上被严法约束、下受巡检从事全程监督,同时还要担心地方官员举报、弹劾,自然只能「尽忠职守」,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做事了。」
杨集此言一出,恍若一股冰冷的北风吹过,令众臣心头凛然,一些文武官员更是脸色铁青,心头惊惧。
正如杨集所说,那三名随行的巡检从事面对这等厚重嘉奖,一定会拼命找刺史和监察使的过错、一定拼命的想办法举报。即便是若是换成自己,自己也会!
这么一想,忽然觉得司隶台和竭者台的监察刺史、监察使,它不香了。
巡检从事是很香,但它却是一个临时职务,谁也不知谁能当上。而且当上了,也得看监察刺史、监察使是否犯错!然而监察刺史、监察使被从事全程监督着,他们又怎么可能犯错?
所以说,巡检从事也不香了?
嗯,还是有点香的。
毕竟监察刺史、监察使即便不犯错,但也有可能因为疏忽大意而失职啊!
然而问题又回了原处——巡检从事是临时委任。
杨广也想到了此处,他默默地想了一下,越想越觉得妙不可言,此法不仅仅适用于对御史台,其他地方也能用得上。
比如说军队,在大隋之前的监军制度中,监军本来是皇帝用来制约将军的棋子,可以有效制约地方大将的权力,但他们自己却没有任何监督机制来制约,这致使监军能够肆意索贿、诬陷将帅、残害将军、插手军务,甚至在一些大军之中出现了外行指挥内外之事,导致本来能够打赢的战争惨败、本能能够大胜的变得小胜。
先帝是带过兵、打过仗的马上皇帝,对监军制的弊端了然于胸,再加上他大隋拥有十足的把控力;登基为帝后,索性就废除有利也有弊的监军制,解开了将军和军队的手脚,使一名名将帅不受束缚的自由发挥,打出一场又一场辉煌大胜。
不过监军制却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使它有弊端,但是到了皇帝无法镇压地方将军的时候,却能够通过监军监督地方大将。
所以如何取监军制之利、消除监军制之弊,一直是之前的政权所思考之事,然而想要做到两全其美,谈何容易?而杨集此法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绝对比之前的一切方式方法都有效合理。
当然了,杨广也只是想想而已,心中并不打算启用监军制。这是因为他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而诸军又在他步步「进攻」之下,纷纷沦陷;所以监军制在志向远大极度自恋的杨广看来,简直就是皇帝无能懦弱表现,若不是无能懦弱,为何要用监军去监督将军们?
他见殿中文武议论纷纷、窃窃私语,却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便缓缓地问道:「诸位爱卿,你们认为卫王此法如何?」
站在阶前的张衡脸上现出几分激动之色,向杨广拱手一礼,大声说道:「圣人,卫王此法蕴含了相生相克、生生不息至理,能够有效避免执法犯法之事的发生,臣建议执行之。」
「圣人,臣附议!」吏治关系着大隋江山、国祚传承,谁敢败坏朝廷名望、败坏大隋吏治,那就是和皇族过不去,宗正寺卿杨秀明白此法之利好,于是继张衡之后,出来高声表态。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杨集提出来的办法好处十分明显,况且他又没有含糊其辞,而是直接分析到底,即便有人不想表态,在无法挑刺的情况下,也只能随波逐流、出列表态了。
「御史台根据以上所说内容,尽快拟出一个执法方案,交给议事堂商议。」杨广向张衡交待完毕,忍不住看了退回席位的杨集一眼,内心是感叹之极、无奈之极:
这小子简直就是一个「不学有术」的天才、妖孽,不管是什么难题,只要到了他这里,全都不是事儿。但是反过来说,杨集却又是一个令他无语无奈的「蠢才」:这是因为杨集的「鬼点子」虽然特别多,可是连他本人都意识不到那些「鬼点子」的宝贵之处,只有别人提出某种建议、某项制度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灵机一动的跑出来帮着完善。
杨广也明白杨集脑海里的「鬼点子」贼多、贼可贵,同时,他做梦都想把杨集的「鬼点子」全部挖出来为国所用,可是杨集本人都不知道「鬼点子」究竟是什么、究竟有多少。杨广这个「局外人」又能如何?
所以在面对杨集和他的「鬼点子」之时,杨广觉得自己完全就是一名等着「媳妇产子」的丈夫;「丈夫」虽然有心帮忙,但却力无处使;唯一能做的,就是心痒难挠的在产房外等「媳妇」自己「下崽」。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臣遵命!」张衡应声入列。
。。。。。。。。
此事已毕,杨广目光看着众臣,缓缓的说道:「北方水师大都督周法尚已然抵达东莱郡,选择在黄县和牟平县之间的之果山海湾建立军港;据他上奏说,此地远离先帝时期文登军港,虽然条件更好、风浪更小、离辽东诸国更近,但各种设施都要重新兴建。周法尚决定坐镇之果山,全程督促军港的设计修建、船只的打造。」
停顿了一下,杨广又说道:「北方水师与大隋发展大计息息相关,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光靠周都督一人之力,无法使北方水师在短期内建立起来。未免耽搁宝贵时间,朕决定委任一名副都督,全力辅助周都督做好此事。诸卿认为哪名将军是最佳的人选、哪名将军最合适当副都督?」
朝会进行到这里,文武百官本以为散朝了,而一些受到私钱案、倒卖官粮案牵连的官员,更是早已心急如焚、心不在焉了,不料杨广忽然又议起了北方水师副都督之职,顿时众人都是打起精神。
班列里的裴矩、萧玚闻言,心头尽皆一跳,忍不住将火热目光投向前方的杨集。
北方水师副都督之职,杨广其实在昨天上午就在议事堂提出来了。裴矩和萧玚就是因为率先获得这个「情报」,从而达成两派合作的协议。但是除了他们两人之外,高颎、苏威、长孙炽、李子权等人也知此事,事后肯定也会默默的准备着。裴矩和萧玚心知杨广一旦拿到朝堂之上商议,各方势力定然展开剧烈的角逐。
在裴矩不便出面推荐自家族人的情况下,萧玚为首的南方士族系很难争得过人多势众、名将辈出的关陇贵族,所以他们让萧璟和裴宣机拜会杨集,希望杨集
使一把劲,将裴仁基成功推上水师副都督之位。
而杨集和杨广也已商议妥当,他们一致决定以水师为饵,引爆各大政治势力的纷争、争斗,而各方势力在朝堂上斗得越凶,大隋江山越稳固。所以杨集知道各方势力无论怎么争,裴仁基最后都是北方水师副都督。
杨集心中有数,情知自己不用出声,杨广最后也会在几大势力争执不下之时,主动让他出来终结争执、定下裴仁基。到了那个时候再出声的话,裴、萧欠下的人情远比他主动推荐更大。
这份人情,实际上也是杨广故意给杨集创造的,若不然,他直接就定下了裴仁基,何须装模作样的商议?
当然了,杨广本人也不是没有收获——由于裴仁基是臣子「决定」出来的北方水师副都督,而不是他直接任命,所以他将因此获得善于纳谏的美名。
此时的杨广见到杨集已经准备妥当,进入了最佳的战斗状态,心领神会的逡巡着下方一众朝臣,问兼管兵部的尚书右仆射高颎问道:「高卿,兵部可有圈定人选?议事堂是否关注此事?」
高颎走出班列,向杨广躬身一礼,奏道:「启禀圣人!兵部昨天下午已将名单上报议事堂。臣与诸位相国根据诸将以往所立功勋战绩、近年表现、忠诚品德等方面,细细的核察了名单上的诸将,经过一番筛选,已然选定几名最为适合的将军,以供圣人御览和任命。」
说着,高颎双手高高地举起了手中的奏疏。
「好!」杨广点了点头,向身边的杨安吩咐道:「速速取来。」
「喏!」身侧的杨安闻言,立刻快步走下台阶,从高颎手中接过奏疏,返身交给了杨广。
——————
【隋以前御史台隶属于宫禁,带有几分皇帝「家奴」的色彩,大小官员受皇帝直接领导或临时差谴,十分酷似直接听命于皇帝的锦衣卫。这也表明「锦衣卫」一直就有,只不过名字不同、叫法不同而已,所以,不太了解这些的书友,别再建议创立「锦衣卫」了。
到了大业初期,杨广「罢御史入直禁中之制」,从而使御史台蜕变成独立的专职监察机构,御史台官员也从皇帝用来监察百官的「家奴」,正式变成国家监察官。
至于杨广增设的司隶台和谒者台、两台刺史、监察区,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州郡刺史或太守,使地方官员不敢像以前那样为所欲为。
在当时,或许不能执行到位、也无法向全国推广,但是「三台」的创立和完善、「试行」,却令监察制度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进入一个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更趋完善的历史阶段。不但标志我国监察制度、监察体系从定型走向成熟,同时也为监察制度的完善,打下了稳定的根基、指明了精准的改进方向。】
请收藏本站:https://xn--vhq3mx5ihyek0khm6c62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