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宋人崛起》来源:..>..
王晟府内一场混战之后三败俱伤,王晟、钱铜、邹他、孙静四人身死,孙策被邹他砍伤的那两刀颇重,乱战之后郎中诊断说两月内不可动手。
王晟全家三十余口都被乱军所杀,女眷更是被乱军给凌辱,只有一个六岁幼子被丫鬟藏在枯井内才逃过一劫。
一场混战,钱铜、邹他布置在城外的军队,冲进了宁都城与王晟驻军大战,两边都失去了首领,没人约束后彻底变成了乱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宛如人间炼狱。
至于孙策找到六岁的王祥(王晟那个孤子)后,得到了王晟死忠亲卫的效忠,可也只收拢了不到三千人马。
而钱铜、邹他的乱军乱哄哄的分成小股一哄而散,有的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有的直接投靠了山越,有的回了雩都县、赣县。
在孙策养伤等待周瑜消息期间,派人把孙静尸体从水路送回曲阿安葬,几日后山越张节收到张晟、钱铜、邹他身死的消息,又趁火打劫攻破了雩都县抢了一通。
把雩都县抢的一干二净,不少年轻人只能逃难到赣县,张节又带兵来到赣县却受到当地村民的顽强抵抗,怕损失太大的张节就退回了会昌。
孙策虽然得到了想要的兵,可自己正在养伤,周瑜还在谋划豫章城。
而陆衡则是在泾县把陆议、陆绩、顾邵、大哥儿子陆尚、凌操七岁的儿子凌统、吕岱的儿子吕凯、张紘的两个儿子张玄、张靖、太史慈的儿子太史享、还有治下一群七至十二岁的孤儿们聚到了身边。
这群小子大的如太史享、陆议十三、四、五岁,小的七八岁一群小屁孩,历史上这群小子们能成才的都是父亲早亡的陆议和凌统,其余的在历史上名声都不显。
以陆衡估计不是以父蒙阴获得官位,就是慢慢变成纨绔子弟,为了自己后期人才,不至于向蜀汉那样也要用廖化当前锋。
那培养人才就要从娃娃抓起,这群小屁孩中陆衡最看重的绝对是,陆议和凌统二人,其他人都在历史上成就平平或者根本找不到姓名,只有这二人是在历史上能崭露头角的。
说道培育他们,陆衡自己肯定不会,他两辈子为人都没有老婆,至今连个女主角都还没有(各位看官先别砸砖,按大纲应该快出场了,各位看官可猜猜是谁),但是陆衡有一点是很同意的。
就是三国历史上夏侯渊的培育方式,曹操账下名将如云、将二代更多,可有一点是几乎二代人才都不是很成才。
曹真是曹操亲自培养的忽略不计,出名的几个典满、许仪、夏侯楙、张虎(张辽的儿子)、乐綝、曹泰、曹馥、郭奕、程武等等,几乎没有成就高于父亲的。
而蜀国,刘禅、诸葛瞻、赵统、赵广、张绍、关统、关彝也是如此,(关兴、张苞、关索三人不算,那不是演义就是传说)但是这两国却各有一个人的子嗣是不同的,将二代培育的都很不错。
那就是魏国的夏侯渊、蜀国关羽!
夏侯渊的儿子个个成才,夏侯衡、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个个一方俊杰,最可惜两个最有天赋的儿子夏侯称和夏侯荣二人却死的最早。
夏侯称十六岁可射杀虎,夏侯荣少而有才,七岁而能写文、读经书,过目不忘,曹丕也为之惊奇。
如果此二人能成年则能为魏国又添两员大将,可惜夏侯称十八岁的莫名其妙的死去,夏侯荣十三岁时,与父在汉中,当夏侯渊被打败时,奋而拔剑出战,奋战而亡。
而关羽的儿子关平追随关羽一身,更和关羽一起败亡被斩杀,历史上这样壮烈的还有一对父子岳飞与赢官人岳云,都是忠义无双的杰出人才。
这样成才的官二代、将二代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从小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就渐渐的学会了父亲的作风,虽然有一起战死沙场的风险如夏侯荣,可总比碌碌而为要好的多。
其实陆衡准备这样做真的是怕,陆逊在自己手上会像诸葛恪、诸葛瞻一样废掉!
历史上的陆逊早年丧父,陆康死亡后早早的担起了陆家还要养活弟弟,虽然有顾雍的帮衬最终成才成为国之栋梁。
是不是很熟悉,是的蜀国也有一个这样的人物就是诸葛亮,可如今陆衡的横空出世,陆逊少了很多的担当,少了这段磨炼还能成为历史上那个大都督陆逊吗?
陆衡对这个弟弟的期待比任何人都高,虞允文献策的战略,南方一帅才在陆衡的心目中只有一个人陆逊而不是朱桓!
所以为了种种目的陆衡准备建立一所书院,自己担任院长打造自己的人才库!
这个时代的书院不是没有,但是被士族垄断,北方最出名的就是兖州荀氏八龙之才天下皆知,而南方则是荆州的鹿门司马微、庞德公二人。
所以陆衡亲自又去了趟会稽郡,请来了当世大儒、名士盛宪,他在历史上名气不显,可不代表他才华不够。
盛宪也是一个被孙策杀掉的名士,当年孙策一统江东后就对本土名士颇为忌惮,连杀了盛宪、高岱二人!
盛宪之才天下大儒孔融都颇为尊重,也是孔融的好友,盛宪为人耿直、孤傲,一向被孙策嫉恨。
孔融为了保他,有一天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介绍了盛孝章的情况,劝曹操招纳盛孝章。
孔融在信中写道:“如果要光复汉室,就先得着实求贤;而要得到贤才,就要尊重贤才。”他打了个比方道:“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珠玉本来是没有脚的,它之所以会落到人们的手中,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何况贤人是有脚可以行走的呢?)
孔融还在信中强调:“只要尊重贤才,贤才就会跑来。”
成语‘不胫而走’就此而来,可见盛宪之才。
陆衡亲自拜访请盛宪,出山来担任这书院的顾问,最初盛宪百般推辞,可架不住陆衡盛情邀请,又感到只是教授解惑而,而非出仕与他陆衡才勉强请出这位大才。
就在盛宪答应担任江东书院的顾问之时,系统很干脆的提示陆衡。
“恭喜宿主得到三国名士盛宪的投靠,五维单项最高值魅力91奖励声望值15点、当前声望值160点。”
陆衡还奇怪的问道系统:“这盛宪不是不答应出仕,只是担任顾问吗?怎么会有投靠的声望值?”
系统对陆衡说道:“盛宪虽然没有答应出仕理政,可这江东书院隶属于宿主,也是为宿主直接提供人才,所属于宿主下的特殊机构,当然计算为投靠宿主!”
陆衡觉得说的好友道理,自己竟然无法反驳。
陆衡还派遣锦衣卫,跨海北上寻找郑玄这等大儒前来教导这些小子,陆衡把学院分成了几科目,德、经、算、工、农、兵、育、医、兽几科目。
德、用后世来说就是思想品德课,汉代以孝治国,但孝可以凌驾于法,陆衡想从后几代开始慢慢扭转这一思想,所有学生必须强制学习,由陆衡亲自担任主任。
经、学汉代儒学必学科目不多加介绍了,有盛宪担任主任。
算、算数,在汉代好的账房先生都是有学问之人,陆衡把算数单独拆分出来专门招收算数人才,准备自己担任算数主任。
工、这个工是工匠,在陆衡与虞允文的对策中就说过,开发先进器具是重中之重,不管是铁匠、木匠、船匠、漆匠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人才,主任暂时未定。
农、在农耕年代土地就是一切的保障,为官之人若不知农耕如何体恤百姓,陆衡要的是治理天下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诗词歌赋的酸儒,暂由张昭担任主任。
兵、顾名思义兵法、当今乱世武将的出路就是学习兵法,暂由虞允文担任主任。
育、说的是武艺和骑术,乱世之中武艺和骑术也是重要一环,当世猛将在冷兵器的战争之中是非常有用的,暂由太史慈担任主任。
医、就是郎中,在陆衡的心目中掌管这两科目的就是华佗和张仲景,可这二人陆衡至今都没有找到,主任暂时有军中最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
兽、却是兽医、这科陆衡思索了许久,但是还是决心加上,如今陆衡的对手不止这天下豪杰,还有北方历史最强的游牧名族,马匹、耕牛等缺少不了兽医,更别说还在构思中的飞鸽传信等等,主任暂时未定。
陆衡想把这些小屁孩分成文武二科,文科就是文臣,经、德二科必修,农、兵、数三门必须选择其二为主修,其余由学生自行选择,最终文臣会成为两种类型,内政型人才和谋士型人才。
武科则简单的多,德、兵、育三门都是必修科目,其余的都由考生自行选择,至于其他的专科人才,会单独选择主修学习。
这江东书院不是只有这几个官二代的孩子,陆衡准备专门拨出银两建设学院,可招募士族、寒门、平民子弟学习。
以东汉末这情况,让这些孩子们混在一个班是不可能的,只会激化寒门和平民与士族的冲突。
等级制这东西是不可能被消除的,那怕后世的各种‘主意’都是建立在等级制度上的,后世的上市公司、任意权利枢纽等等那个不是金字塔结构?
陆衡想要改变的不是等级制度,也不可能改变,陆衡想要改变的是每一个阶级相互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陆衡走的是争霸天下之路,在这个封建的年代皇权至上这个是不可能改变的,若那个穿越者现在就想搞出什么民主制、公选制,可以说王莽就是他的下场!
可皇权和文武的制衡就是一个大学问,汉后的晋朝是士族的鼎盛王朝,是皇权对士族的妥协可是东、西二晋何其短命。
唐朝的府兵制、都护府、节度使等,极大的给了军人的权利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导致权力失控,公开能与皇权叫板后期军人更是杀文人如狗。
可到了宋朝赵匡胤为了压制军权,以文制武、武将地位极大的打压,赵匡胤还好武将出身的他还知道平衡。
等他弟弟赵光义一脉上台之后,变本加厉失去平衡,文臣只要动动嘴就能处死一名武将,结果那几百年被外族打的抬不起头,但是宋代的文臣还算有气节!
到了明朝也重文轻武,可明朝廷小气的要死,朱元璋可以说想把钱都想抓在自己手里大杀贪官,可是事与愿违钱都落在了文官手里,自己的后代穷的没了江山。
明朝这个时代的文臣基本,被逼的没了气节!
作为后世的市井小民的陆衡,只能自己去摸索这条路,如何制定律法、制度来减少士族、寒门、平民之间巨大的差距,是陆衡现在要思考的也是要做的。
比如东汉以孝治国,只要是士族用孝的名义杀平民,或者弱小的士族完全无罪,还是被视为孝的体现!
这样目无法纪的做派,比比皆是也是汉末纷乱的一个体现!
陆衡自身就是出自江东顶级士族,在陆家也有不少人以高高在上的眼神,看向其他平民的存在。
只是陆家几代家主都是名士,为官清廉、爱戴百姓,由家主约束着族里的人,几乎不存在欺压平民的情况产生。
陆家都这样,何况其他一些眼高于顶的家族,开启民智是每一个穿越者都会做的事情,陆衡准备温水煮青蛙,慢慢搭建起来建立书院就是第一步
陆衡把书院分为中等部和高等部,类似后世的义务学习和大学的制度!
中等部是为了开启民智、民族融合通过特定的儒家学说真正的融合,而不是所谓的用刀枪、用鲜血的融合。
而高等部则是严进严出的学府,培养的都是中、高端人才,能直接为陆衡所用的将才、官吏。
为了缓解阶级的矛盾,中等部陆衡准备划分士族班,单独设立高级班,收取高额的学费、书费等等。
而通学班则是会招收治下地域,自愿七至十一岁儿童入学学习基础知识。
在中等部,这些班级不是完全独立的,陆衡会巧设一些名目去引导的慢慢让两边有一定接触,这些说真的陆衡也是摸石头过桥。
高等部就不再区分,高等部是由中等部考试入学,经过几年由陆衡的洗脑,相信新一代的士族的门地观念会少等多。
陆衡就是把后世的义务学习和大学制度,稍作修改搬到这东汉末年,这也是在考虑打破世家知识垄断的第一步的尝试。
既要稳住士族,又要慢慢开启民智,这也是陆衡的出身没法改变的,士族不可能全部杀光,一味的杀了老的士族,跟随陆衡打天下的功臣们会成为新的士族、门阀等等。
难道再去杀光他们?这样第一个被杀的就是陆衡,这就是人性!
这也是陆衡在现在还没有稳定之时,不敢研发活字印刷术和造纸工艺的原因,拿出了这两大杀器,绝对会站在天下士族的对立面。
越活在这个时代,陆衡才知道这个时代士族的影响力和能量,怎么在这条独木桥上走过去,可能是比陆衡一统天下或抵御宿敌更难的事情。
陆衡还规定超过十二岁的孩子,上午在学院读书,下午则去导师那实践,陆衡特别关注的人才甚至会让那小屁孩直接拜师。
比如陆议这小子就让他直接拜了虞允文为师。
凌统十岁后准备拜太史慈为师。
顾邵则是拜了张紘为师。
太史享这小子陆衡丢给了呼延赞。
陆衡让他们相互拜师的原则就是不让血亲培养,历史上由血亲培养的成材率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至于为什么会重视太史享,陆衡也是想挑战下历史的惯性,看看能不能把这太史享培养成像他父亲一般的名将。
历史上的太史享碌碌而为寥寥数笔,只是说的太史慈儿子就直接消失与历史之中。
陆衡相信不出五年,就能帮自己培养出新的一批有用人才,也正是他们这群小子大展身手的日子。
然而就在陆衡为自己的培养人才等事宜之时,豫章城内的周瑜也布局到了最后一步即将收尾。
王晟府内一场混战之后三败俱伤,王晟、钱铜、邹他、孙静四人身死,孙策被邹他砍伤的那两刀颇重,乱战之后郎中诊断说两月内不可动手。
王晟全家三十余口都被乱军所杀,女眷更是被乱军给凌辱,只有一个六岁幼子被丫鬟藏在枯井内才逃过一劫。
一场混战,钱铜、邹他布置在城外的军队,冲进了宁都城与王晟驻军大战,两边都失去了首领,没人约束后彻底变成了乱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宛如人间炼狱。
至于孙策找到六岁的王祥(王晟那个孤子)后,得到了王晟死忠亲卫的效忠,可也只收拢了不到三千人马。
而钱铜、邹他的乱军乱哄哄的分成小股一哄而散,有的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有的直接投靠了山越,有的回了雩都县、赣县。
在孙策养伤等待周瑜消息期间,派人把孙静尸体从水路送回曲阿安葬,几日后山越张节收到张晟、钱铜、邹他身死的消息,又趁火打劫攻破了雩都县抢了一通。
把雩都县抢的一干二净,不少年轻人只能逃难到赣县,张节又带兵来到赣县却受到当地村民的顽强抵抗,怕损失太大的张节就退回了会昌。
孙策虽然得到了想要的兵,可自己正在养伤,周瑜还在谋划豫章城。
而陆衡则是在泾县把陆议、陆绩、顾邵、大哥儿子陆尚、凌操七岁的儿子凌统、吕岱的儿子吕凯、张紘的两个儿子张玄、张靖、太史慈的儿子太史享、还有治下一群七至十二岁的孤儿们聚到了身边。
这群小子大的如太史享、陆议十三、四、五岁,小的七八岁一群小屁孩,历史上这群小子们能成才的都是父亲早亡的陆议和凌统,其余的在历史上名声都不显。
以陆衡估计不是以父蒙阴获得官位,就是慢慢变成纨绔子弟,为了自己后期人才,不至于向蜀汉那样也要用廖化当前锋。
那培养人才就要从娃娃抓起,这群小屁孩中陆衡最看重的绝对是,陆议和凌统二人,其他人都在历史上成就平平或者根本找不到姓名,只有这二人是在历史上能崭露头角的。
说道培育他们,陆衡自己肯定不会,他两辈子为人都没有老婆,至今连个女主角都还没有(各位看官先别砸砖,按大纲应该快出场了,各位看官可猜猜是谁),但是陆衡有一点是很同意的。
就是三国历史上夏侯渊的培育方式,曹操账下名将如云、将二代更多,可有一点是几乎二代人才都不是很成才。
曹真是曹操亲自培养的忽略不计,出名的几个典满、许仪、夏侯楙、张虎(张辽的儿子)、乐綝、曹泰、曹馥、郭奕、程武等等,几乎没有成就高于父亲的。
而蜀国,刘禅、诸葛瞻、赵统、赵广、张绍、关统、关彝也是如此,(关兴、张苞、关索三人不算,那不是演义就是传说)但是这两国却各有一个人的子嗣是不同的,将二代培育的都很不错。
那就是魏国的夏侯渊、蜀国关羽!
夏侯渊的儿子个个成才,夏侯衡、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个个一方俊杰,最可惜两个最有天赋的儿子夏侯称和夏侯荣二人却死的最早。
夏侯称十六岁可射杀虎,夏侯荣少而有才,七岁而能写文、读经书,过目不忘,曹丕也为之惊奇。
如果此二人能成年则能为魏国又添两员大将,可惜夏侯称十八岁的莫名其妙的死去,夏侯荣十三岁时,与父在汉中,当夏侯渊被打败时,奋而拔剑出战,奋战而亡。
而关羽的儿子关平追随关羽一身,更和关羽一起败亡被斩杀,历史上这样壮烈的还有一对父子岳飞与赢官人岳云,都是忠义无双的杰出人才。
这样成才的官二代、将二代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从小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就渐渐的学会了父亲的作风,虽然有一起战死沙场的风险如夏侯荣,可总比碌碌而为要好的多。
其实陆衡准备这样做真的是怕,陆逊在自己手上会像诸葛恪、诸葛瞻一样废掉!
历史上的陆逊早年丧父,陆康死亡后早早的担起了陆家还要养活弟弟,虽然有顾雍的帮衬最终成才成为国之栋梁。
是不是很熟悉,是的蜀国也有一个这样的人物就是诸葛亮,可如今陆衡的横空出世,陆逊少了很多的担当,少了这段磨炼还能成为历史上那个大都督陆逊吗?
陆衡对这个弟弟的期待比任何人都高,虞允文献策的战略,南方一帅才在陆衡的心目中只有一个人陆逊而不是朱桓!
所以为了种种目的陆衡准备建立一所书院,自己担任院长打造自己的人才库!
这个时代的书院不是没有,但是被士族垄断,北方最出名的就是兖州荀氏八龙之才天下皆知,而南方则是荆州的鹿门司马微、庞德公二人。
所以陆衡亲自又去了趟会稽郡,请来了当世大儒、名士盛宪,他在历史上名气不显,可不代表他才华不够。
盛宪也是一个被孙策杀掉的名士,当年孙策一统江东后就对本土名士颇为忌惮,连杀了盛宪、高岱二人!
盛宪之才天下大儒孔融都颇为尊重,也是孔融的好友,盛宪为人耿直、孤傲,一向被孙策嫉恨。
孔融为了保他,有一天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介绍了盛孝章的情况,劝曹操招纳盛孝章。
孔融在信中写道:“如果要光复汉室,就先得着实求贤;而要得到贤才,就要尊重贤才。”他打了个比方道:“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珠玉本来是没有脚的,它之所以会落到人们的手中,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何况贤人是有脚可以行走的呢?)
孔融还在信中强调:“只要尊重贤才,贤才就会跑来。”
成语‘不胫而走’就此而来,可见盛宪之才。
陆衡亲自拜访请盛宪,出山来担任这书院的顾问,最初盛宪百般推辞,可架不住陆衡盛情邀请,又感到只是教授解惑而,而非出仕与他陆衡才勉强请出这位大才。
就在盛宪答应担任江东书院的顾问之时,系统很干脆的提示陆衡。
“恭喜宿主得到三国名士盛宪的投靠,五维单项最高值魅力91奖励声望值15点、当前声望值160点。”
陆衡还奇怪的问道系统:“这盛宪不是不答应出仕,只是担任顾问吗?怎么会有投靠的声望值?”
系统对陆衡说道:“盛宪虽然没有答应出仕理政,可这江东书院隶属于宿主,也是为宿主直接提供人才,所属于宿主下的特殊机构,当然计算为投靠宿主!”
陆衡觉得说的好友道理,自己竟然无法反驳。
陆衡还派遣锦衣卫,跨海北上寻找郑玄这等大儒前来教导这些小子,陆衡把学院分成了几科目,德、经、算、工、农、兵、育、医、兽几科目。
德、用后世来说就是思想品德课,汉代以孝治国,但孝可以凌驾于法,陆衡想从后几代开始慢慢扭转这一思想,所有学生必须强制学习,由陆衡亲自担任主任。
经、学汉代儒学必学科目不多加介绍了,有盛宪担任主任。
算、算数,在汉代好的账房先生都是有学问之人,陆衡把算数单独拆分出来专门招收算数人才,准备自己担任算数主任。
工、这个工是工匠,在陆衡与虞允文的对策中就说过,开发先进器具是重中之重,不管是铁匠、木匠、船匠、漆匠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人才,主任暂时未定。
农、在农耕年代土地就是一切的保障,为官之人若不知农耕如何体恤百姓,陆衡要的是治理天下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诗词歌赋的酸儒,暂由张昭担任主任。
兵、顾名思义兵法、当今乱世武将的出路就是学习兵法,暂由虞允文担任主任。
育、说的是武艺和骑术,乱世之中武艺和骑术也是重要一环,当世猛将在冷兵器的战争之中是非常有用的,暂由太史慈担任主任。
医、就是郎中,在陆衡的心目中掌管这两科目的就是华佗和张仲景,可这二人陆衡至今都没有找到,主任暂时有军中最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
兽、却是兽医、这科陆衡思索了许久,但是还是决心加上,如今陆衡的对手不止这天下豪杰,还有北方历史最强的游牧名族,马匹、耕牛等缺少不了兽医,更别说还在构思中的飞鸽传信等等,主任暂时未定。
陆衡想把这些小屁孩分成文武二科,文科就是文臣,经、德二科必修,农、兵、数三门必须选择其二为主修,其余由学生自行选择,最终文臣会成为两种类型,内政型人才和谋士型人才。
武科则简单的多,德、兵、育三门都是必修科目,其余的都由考生自行选择,至于其他的专科人才,会单独选择主修学习。
这江东书院不是只有这几个官二代的孩子,陆衡准备专门拨出银两建设学院,可招募士族、寒门、平民子弟学习。
以东汉末这情况,让这些孩子们混在一个班是不可能的,只会激化寒门和平民与士族的冲突。
等级制这东西是不可能被消除的,那怕后世的各种‘主意’都是建立在等级制度上的,后世的上市公司、任意权利枢纽等等那个不是金字塔结构?
陆衡想要改变的不是等级制度,也不可能改变,陆衡想要改变的是每一个阶级相互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陆衡走的是争霸天下之路,在这个封建的年代皇权至上这个是不可能改变的,若那个穿越者现在就想搞出什么民主制、公选制,可以说王莽就是他的下场!
可皇权和文武的制衡就是一个大学问,汉后的晋朝是士族的鼎盛王朝,是皇权对士族的妥协可是东、西二晋何其短命。
唐朝的府兵制、都护府、节度使等,极大的给了军人的权利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导致权力失控,公开能与皇权叫板后期军人更是杀文人如狗。
可到了宋朝赵匡胤为了压制军权,以文制武、武将地位极大的打压,赵匡胤还好武将出身的他还知道平衡。
等他弟弟赵光义一脉上台之后,变本加厉失去平衡,文臣只要动动嘴就能处死一名武将,结果那几百年被外族打的抬不起头,但是宋代的文臣还算有气节!
到了明朝也重文轻武,可明朝廷小气的要死,朱元璋可以说想把钱都想抓在自己手里大杀贪官,可是事与愿违钱都落在了文官手里,自己的后代穷的没了江山。
明朝这个时代的文臣基本,被逼的没了气节!
作为后世的市井小民的陆衡,只能自己去摸索这条路,如何制定律法、制度来减少士族、寒门、平民之间巨大的差距,是陆衡现在要思考的也是要做的。
比如东汉以孝治国,只要是士族用孝的名义杀平民,或者弱小的士族完全无罪,还是被视为孝的体现!
这样目无法纪的做派,比比皆是也是汉末纷乱的一个体现!
陆衡自身就是出自江东顶级士族,在陆家也有不少人以高高在上的眼神,看向其他平民的存在。
只是陆家几代家主都是名士,为官清廉、爱戴百姓,由家主约束着族里的人,几乎不存在欺压平民的情况产生。
陆家都这样,何况其他一些眼高于顶的家族,开启民智是每一个穿越者都会做的事情,陆衡准备温水煮青蛙,慢慢搭建起来建立书院就是第一步
陆衡把书院分为中等部和高等部,类似后世的义务学习和大学的制度!
中等部是为了开启民智、民族融合通过特定的儒家学说真正的融合,而不是所谓的用刀枪、用鲜血的融合。
而高等部则是严进严出的学府,培养的都是中、高端人才,能直接为陆衡所用的将才、官吏。
为了缓解阶级的矛盾,中等部陆衡准备划分士族班,单独设立高级班,收取高额的学费、书费等等。
而通学班则是会招收治下地域,自愿七至十一岁儿童入学学习基础知识。
在中等部,这些班级不是完全独立的,陆衡会巧设一些名目去引导的慢慢让两边有一定接触,这些说真的陆衡也是摸石头过桥。
高等部就不再区分,高等部是由中等部考试入学,经过几年由陆衡的洗脑,相信新一代的士族的门地观念会少等多。
陆衡就是把后世的义务学习和大学制度,稍作修改搬到这东汉末年,这也是在考虑打破世家知识垄断的第一步的尝试。
既要稳住士族,又要慢慢开启民智,这也是陆衡的出身没法改变的,士族不可能全部杀光,一味的杀了老的士族,跟随陆衡打天下的功臣们会成为新的士族、门阀等等。
难道再去杀光他们?这样第一个被杀的就是陆衡,这就是人性!
这也是陆衡在现在还没有稳定之时,不敢研发活字印刷术和造纸工艺的原因,拿出了这两大杀器,绝对会站在天下士族的对立面。
越活在这个时代,陆衡才知道这个时代士族的影响力和能量,怎么在这条独木桥上走过去,可能是比陆衡一统天下或抵御宿敌更难的事情。
陆衡还规定超过十二岁的孩子,上午在学院读书,下午则去导师那实践,陆衡特别关注的人才甚至会让那小屁孩直接拜师。
比如陆议这小子就让他直接拜了虞允文为师。
凌统十岁后准备拜太史慈为师。
顾邵则是拜了张紘为师。
太史享这小子陆衡丢给了呼延赞。
陆衡让他们相互拜师的原则就是不让血亲培养,历史上由血亲培养的成材率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至于为什么会重视太史享,陆衡也是想挑战下历史的惯性,看看能不能把这太史享培养成像他父亲一般的名将。
历史上的太史享碌碌而为寥寥数笔,只是说的太史慈儿子就直接消失与历史之中。
陆衡相信不出五年,就能帮自己培养出新的一批有用人才,也正是他们这群小子大展身手的日子。
然而就在陆衡为自己的培养人才等事宜之时,豫章城内的周瑜也布局到了最后一步即将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