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子原信送回是何意?!以示袒荡矣?!莫非是怨绍对他不平不公……”袁绍脸色如寒潭,冷笑道:“可恨这曹贼,竟真存有挑拨我袁氏父子之意!绍必诛曹贼!”
郭图听说了消息,忙来哄袁绍,道:“三公子不知何患,二公子又有伤,此时大公子最为得力,曹贼必是要断大公子之力。都说上阵父子兵,主公可切莫中计,大公子一定是袒荡之意。知明公英明,这才送至。大战当时,切不可伤了大公子的心呐。”
袁绍看着他的表情,很是打量,古怪的转了一眼。竟什么都没说,叫他下去了。
郭图心中一突,回营之后,心中十分不安,道:“诛逢纪之事,主公恐怕已生忌。如今对图也不假辞色。”尤其是在颜良回后。
左右见他忧心,便道:“主公性情向来如此,爱之欲之生,恨能欲之死。既已生忌,恐怕前线已非久留之地了。还请早思量方好!能避一避更稳妥。”
郭图也心生惧意。
他明白,袁绍若忌惮起袁谭与他来,那么只是一个开始,现在只是不爱搭理,将来呢,给白眼,哼笑,直到最后讽刺,再到无可转寰,那时就糟了!
只要不被喜欢,那么连呼吸都是错的。做什么都是错的!
郭图来回踱步,显然很是焦虑,他虽想得到袁绍的重用,并且最好是无人可以与之争宠,但若是被厌弃和猜忌,他也是很怕死的!万一袁绍真的渐渐的厌弃了他,心存杀意呢?!毕竟当时诛杀逢纪之事,的确是他太得意轻狂了,如今想来,以袁绍的心性,必然要猜疑于他!
所以,他见进不好进,退又不好退,欲走也不甘心,不走又怕死,竟是进退不得,焦躁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徬徨!
郭图召来心腹左右,商议道:“汝等以为,主公心意如何?!”
一人沉吟道:“大公子这原样送来曹贼的书信,十分不妥!”
郭图一听就明白了,沉思一下道:“你是说,大公子原样送来书信,是表并无私心之意。然而主公却并非如此作想!”
“然也,恐怕是适得其反的效果了,只怕主公还以为是大人授意。”那人道,“父子相猜忌已起,主公见信,只会以为大公子是在逼他。并打擂台之意。主公不仅不会想这是大公子表清白之心。反而视之为,连曹贼都要拉拢。当父亲的若不安抚,只怕要逼儿子去曹贼那边了。这不是叫擂又是什么,此事,大公子只怕未曾深想。主公焉能不忌?!此时只是隐忍不发,是不得不隐忍而已。主公这性情,大人也知道,忍的越久,日后发作越狠,只怕当日杀逢纪之事,也算在内。这些事一串联,主公必恨于心。原先忍让一二,盖因主公身边无人可用。如今颜良已回,主公已有所倚。对颜良的倚重,大人也知道,只怕信任是胜过几位公子的。主公之下,多数都跟大公子或袁尚。独颜良文丑并不急选,为何?!主公倚重之只在诸公子之上,他有恃无恐也!并不如我等般惧诛于主公!这种倚重,他根本无需先挑选一队,只等旁人以后再去拉拢他。所谓君子之风,也不过是因为无恐而已……”
其它人听了也都肃色点了点头,道:“……父子相忌心起,所有事都不如往常往好处想了。若是普通父子之间,送信之事足以表心证清白。然而,现在这,只怕南辕北辙啊。纵我等知大公子之心,只怕主公未必信……”
郭图心中一凛,哪里坐得住,来回踱步,“难道图真要被主公见弃?!现下用人之际,这……主公还不需要我吗?!”
郭图顿了顿,又道:“受大公子所托,前线一应诸事皆要我看顾一二。如今我只怕是被弃于主公面前了。只恐辜负了大公子的美意。若离去,反而让大公子在此前无了眼睛。再加之主公若恼,必更恼恨于我与大公子。因此,图便是欲走,恐怕也走不脱,主公必追捕,更恨于大公子。走都不能去大公子那!”
这也是他的私心。其实郭图也是有很多考量的。他虽投靠了袁谭,并与袁尚集团反目,生死不休。然而,现在去了袁谭处,也是他不愿意的。一来必成丧家之犬,二来真去了袁谭处,没了好处,也就未必凭着功劳让袁谭多看得了,再加上顾忌着袁绍不悦,袁谭会不会对他……还未可知,这样的险不能冒。他是心里极清楚的,他若是失了在袁绍处的地位,对袁谭没了用处。袁谭未必再尊敬他。最重要的是,就算真去了,念在功劳,恩义,以及旧情之上,袁谭保他,他的日子就真的好过了吗?!
袁谭身边多少门生故旧,他想要出头,压别人一头,他们肯?!呵,青州那些人可未必乐见其成,到时会不会借刀杀人,都未可知。
所以他就算想要求生,也是不信袁谭的。或者说,他不信局势。
“也许未必就到这一步……”郭图不甘心极了。毕竟在他原本的设想里,是投靠袁谭,以期他将来能够成事。但是这其中就少不了他的推动。他在袁绍处得到了重用,然后奉主之命,将来以大司空之高位尊袁谭为主,那他将有从龙之功,并且是谁都取代不了的高位。
那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地位。
况且诛曹操在即,进许都就在眼前,他哪里肯舍这样的功劳,眼见就唾手可得了。
见他有不舍之意,左右人也都是人精,便道:“不如我等替大人去试探一二主公……”
郭图道:“极好,汝等可替我试探一二主公心意。我最近招主公厌烦,且先隐于幕后可也!”
“是!”众人纷纷道:“主公眼见是在气头上,气的狠了。如今大战在即,恐怕后面还有多依赖大人之处,何必着急,不如先抑后扬。自有再起复之时!如今主公并未遣大人回邺,可见还是有依赖大人计谋之意。”
郭图一想也是,便将离去之意摁下,少不得要缩起头来当一阵乌龟。
尝过了权势的滋味,哪里就舍得就这般舍弃了?!
心里暗自发狠,他虽缩一阵,但谁敢到主公面前意欲取代他的地位,呵,少不得便是逢纪一样的下场!
好不容易挤开了田丰等人,唯他为尊,他哪里还容得下丹陛之下还有高才与他同列?!
他身边人少不得去试探袁绍心意不提!
袁绍的心情也甚为不美,他的脸色阴郁,想到袁尚生死不明,袁熙事败名败,人又伤了还在养着,唯今只袁谭独大,虽是长子,他也十分看重。可是太大了,独大到威胁到他的时候,那种心情,可不算只是当父亲般的欣慰,更多的是忌惮和恐惧。
父子相忌,在权势场上并不是什么少见之事。就算是在商场上,商场都无父子,更遑论是这样的大业。
可是袁绍能发作吗?!
不能,他只能忍。大战当前,倘若发作袁谭,一则动援人心与军心,二则,倘万一将袁谭逼到曹操处,二人一相合,那就真糟了。
所以袁绍真的只能忍。
那种心情,何止是忍一个小人,忍一个外人那种容易?!
是要忍一个自己生的东西塞来的狗屎的滋味啊,谁特么的能懂?!
对这个长子,袁谭是既惧又忌,连他也不确信袁谭做不做得出卖父割地求荣的事情。毕竟四州之土再大,袁谭也未必有那个大局观会觉得哪怕只要三州之土只要落袋就是好的。
所以他不能逼急了袁谭,以防他狗急跳墙。
那封信,袁绍当然理所当然的视之为挑衅了,或者是逼宫。
袁绍心里的滋味当真是复杂难言。但他依旧隐忍未曾发作。
他本来自觉势力庞大,傲慢的不将吕布与曹操放在眼中,然而自邺城被夺后,他心里已有虚意,又见曹操拉拢袁谭,这心里的惧意,自不必说。倘此时袁谭叛了他这个当爹的,他就真的完了,哪怕邺城已经夺回,他也只觉得心里发虚。
如今他在前线,是真的觉得危险,而这份险来自于后方。
竟有一种惊心动魄,惊涛骇浪般的怕。
他寻来崔琰商议。
崔琰得知是一封信的祸事,来时便多了一份心,果然听见袁绍问此事。
崔琰哪里肯多言,只道:“主公若不退兵据守,目前当以退曹贼为紧要之事。至于嗣位,何需急一时也?!回邺之后再议无妨。况主公春秋鼎盛,此事言之过早!虽现在立嗣可安人心,然而事有两面,一面安人心,一面则祸乱人心啊……”
袁绍闻言一凛。不错,倘若立的不好,真的要生大乱子了。
未得位的一方必定要发作,届时,萧墙生乱,就真的完了!
“倒是绍误了。”袁绍道:“也罢,此事容后再议。”
崔琰叹了一口气,立嗣之事,也许在出征前立下还好,就算乱,军心也能定下,现在临阵之际立嗣,呵,这不是凭白添乱吗?!只怕会变成临危立嗣以继宗庙了,可不是祥事。
只是顾忌着如今都是郭图的人,他的话便不好再说,也不好听。
崔琰想了想,还是探了探口风,道:“如今后方不稳,恐有后患,不知主公可有退兵之意?!”
袁绍诧异的看着他,道:“季珪何怯耳?!以为绍不能胜曹贼?!”
崔琰便知道他是铁了心要决战了。不禁心内一叹。只好道:“大战在即,倒是琰妄言,再不敢提,以免影响军心。”
袁绍点头,笑道:“决战已久,如今好不容易等到曹贼肯应战,正要厮杀决出胜负,确不可妄言。无妨。斩下曹贼的狗头不在话下!”
崔琰忍了忍,见他自得又自负,不禁劝道:“大军交战,粮草之事,重中之重。务必不可叫曹军知晓粮草押于何处!最好还是换成妥当的粮草官监押方好!”
袁绍并不放在心上,道:“绍用人,自然都是稳妥可靠之人,不会有失。粮草所在,曹贼焉能知晓?!”
崔琰无奈只好退出营帐来,正巧遇上郭图的人,对他颇有不敬不礼之轻视之眼神。崔琰也不管他们怎么哼,怎么轻蔑,自回营帐去了。
见崔琰遭受冷眼,他自个倒没什么,却把他身边的人给气了个半死,回营帐之后忍不住道:“重用小人,小人得志,猖狂之举,少不得要受大败!”
“不得胡言!”崔琰怒道。
左右人都只能不说,崔琰良久忧心的道:“只要后方不失,便是有奸佞,又有颜良等大将在,未必不能有胜。”
只是主公轻敌,会有大患啊。
以他的意见,其实这个时候退兵是最好的。退兵之后,便据守险隘,先据曹兵以外,来日方长,未必没有斩杀曹贼之机,何必非得现在急于求成啊!
先肃清后患,身边人和军中之务,约束袁谭与四州人心,才是重中之重。可是崔琰劝,袁绍听不进去。他又不像田丰那样语重心长。话点到即止的本性,偏偏不仅不听,还听不懂。
崔琰苦的脸像苦瓜一样,拉的长长的,皱皱的。
而颜良得了军令,休整好后,带领人马,去叫阵曹营,曹营也虎视眈眈,三员虎将齐聚于阵前,准备力斩颜良,以除大患,只等斩将驱兵而杀。
黎阳风起云涌,风云变色!
而此时的兖州边境,吕布好不容易赶到,正在休息。他本就是万事不入心的性情,此时却面有忧色,连日的奔波让他颇为疲惫。日夜兼程,方赶到了兖州边境,只是他再受得住,军士们也受不住了,这才挑了开阔处扎营休息。
斥侯前来道:“主公,已二日不见许攸矣。”
吕布蹙眉道:“为何不在?!”
“二日前说是跟不上主公的速度,故而放缓速度,说是从军后跟随,然后方斥侯言,许攸根本没有在后方。”斥侯道。
吕布还未多想,道:“莫非是跟丢了?!如此荒野于外,植被未发,虎狼多饥,若遇鲜肉,只怕必死。这小人别被猛兽叼了去!若死于野,岂非布之过耶?”
郭图听说了消息,忙来哄袁绍,道:“三公子不知何患,二公子又有伤,此时大公子最为得力,曹贼必是要断大公子之力。都说上阵父子兵,主公可切莫中计,大公子一定是袒荡之意。知明公英明,这才送至。大战当时,切不可伤了大公子的心呐。”
袁绍看着他的表情,很是打量,古怪的转了一眼。竟什么都没说,叫他下去了。
郭图心中一突,回营之后,心中十分不安,道:“诛逢纪之事,主公恐怕已生忌。如今对图也不假辞色。”尤其是在颜良回后。
左右见他忧心,便道:“主公性情向来如此,爱之欲之生,恨能欲之死。既已生忌,恐怕前线已非久留之地了。还请早思量方好!能避一避更稳妥。”
郭图也心生惧意。
他明白,袁绍若忌惮起袁谭与他来,那么只是一个开始,现在只是不爱搭理,将来呢,给白眼,哼笑,直到最后讽刺,再到无可转寰,那时就糟了!
只要不被喜欢,那么连呼吸都是错的。做什么都是错的!
郭图来回踱步,显然很是焦虑,他虽想得到袁绍的重用,并且最好是无人可以与之争宠,但若是被厌弃和猜忌,他也是很怕死的!万一袁绍真的渐渐的厌弃了他,心存杀意呢?!毕竟当时诛杀逢纪之事,的确是他太得意轻狂了,如今想来,以袁绍的心性,必然要猜疑于他!
所以,他见进不好进,退又不好退,欲走也不甘心,不走又怕死,竟是进退不得,焦躁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徬徨!
郭图召来心腹左右,商议道:“汝等以为,主公心意如何?!”
一人沉吟道:“大公子这原样送来曹贼的书信,十分不妥!”
郭图一听就明白了,沉思一下道:“你是说,大公子原样送来书信,是表并无私心之意。然而主公却并非如此作想!”
“然也,恐怕是适得其反的效果了,只怕主公还以为是大人授意。”那人道,“父子相猜忌已起,主公见信,只会以为大公子是在逼他。并打擂台之意。主公不仅不会想这是大公子表清白之心。反而视之为,连曹贼都要拉拢。当父亲的若不安抚,只怕要逼儿子去曹贼那边了。这不是叫擂又是什么,此事,大公子只怕未曾深想。主公焉能不忌?!此时只是隐忍不发,是不得不隐忍而已。主公这性情,大人也知道,忍的越久,日后发作越狠,只怕当日杀逢纪之事,也算在内。这些事一串联,主公必恨于心。原先忍让一二,盖因主公身边无人可用。如今颜良已回,主公已有所倚。对颜良的倚重,大人也知道,只怕信任是胜过几位公子的。主公之下,多数都跟大公子或袁尚。独颜良文丑并不急选,为何?!主公倚重之只在诸公子之上,他有恃无恐也!并不如我等般惧诛于主公!这种倚重,他根本无需先挑选一队,只等旁人以后再去拉拢他。所谓君子之风,也不过是因为无恐而已……”
其它人听了也都肃色点了点头,道:“……父子相忌心起,所有事都不如往常往好处想了。若是普通父子之间,送信之事足以表心证清白。然而,现在这,只怕南辕北辙啊。纵我等知大公子之心,只怕主公未必信……”
郭图心中一凛,哪里坐得住,来回踱步,“难道图真要被主公见弃?!现下用人之际,这……主公还不需要我吗?!”
郭图顿了顿,又道:“受大公子所托,前线一应诸事皆要我看顾一二。如今我只怕是被弃于主公面前了。只恐辜负了大公子的美意。若离去,反而让大公子在此前无了眼睛。再加之主公若恼,必更恼恨于我与大公子。因此,图便是欲走,恐怕也走不脱,主公必追捕,更恨于大公子。走都不能去大公子那!”
这也是他的私心。其实郭图也是有很多考量的。他虽投靠了袁谭,并与袁尚集团反目,生死不休。然而,现在去了袁谭处,也是他不愿意的。一来必成丧家之犬,二来真去了袁谭处,没了好处,也就未必凭着功劳让袁谭多看得了,再加上顾忌着袁绍不悦,袁谭会不会对他……还未可知,这样的险不能冒。他是心里极清楚的,他若是失了在袁绍处的地位,对袁谭没了用处。袁谭未必再尊敬他。最重要的是,就算真去了,念在功劳,恩义,以及旧情之上,袁谭保他,他的日子就真的好过了吗?!
袁谭身边多少门生故旧,他想要出头,压别人一头,他们肯?!呵,青州那些人可未必乐见其成,到时会不会借刀杀人,都未可知。
所以他就算想要求生,也是不信袁谭的。或者说,他不信局势。
“也许未必就到这一步……”郭图不甘心极了。毕竟在他原本的设想里,是投靠袁谭,以期他将来能够成事。但是这其中就少不了他的推动。他在袁绍处得到了重用,然后奉主之命,将来以大司空之高位尊袁谭为主,那他将有从龙之功,并且是谁都取代不了的高位。
那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地位。
况且诛曹操在即,进许都就在眼前,他哪里肯舍这样的功劳,眼见就唾手可得了。
见他有不舍之意,左右人也都是人精,便道:“不如我等替大人去试探一二主公……”
郭图道:“极好,汝等可替我试探一二主公心意。我最近招主公厌烦,且先隐于幕后可也!”
“是!”众人纷纷道:“主公眼见是在气头上,气的狠了。如今大战在即,恐怕后面还有多依赖大人之处,何必着急,不如先抑后扬。自有再起复之时!如今主公并未遣大人回邺,可见还是有依赖大人计谋之意。”
郭图一想也是,便将离去之意摁下,少不得要缩起头来当一阵乌龟。
尝过了权势的滋味,哪里就舍得就这般舍弃了?!
心里暗自发狠,他虽缩一阵,但谁敢到主公面前意欲取代他的地位,呵,少不得便是逢纪一样的下场!
好不容易挤开了田丰等人,唯他为尊,他哪里还容得下丹陛之下还有高才与他同列?!
他身边人少不得去试探袁绍心意不提!
袁绍的心情也甚为不美,他的脸色阴郁,想到袁尚生死不明,袁熙事败名败,人又伤了还在养着,唯今只袁谭独大,虽是长子,他也十分看重。可是太大了,独大到威胁到他的时候,那种心情,可不算只是当父亲般的欣慰,更多的是忌惮和恐惧。
父子相忌,在权势场上并不是什么少见之事。就算是在商场上,商场都无父子,更遑论是这样的大业。
可是袁绍能发作吗?!
不能,他只能忍。大战当前,倘若发作袁谭,一则动援人心与军心,二则,倘万一将袁谭逼到曹操处,二人一相合,那就真糟了。
所以袁绍真的只能忍。
那种心情,何止是忍一个小人,忍一个外人那种容易?!
是要忍一个自己生的东西塞来的狗屎的滋味啊,谁特么的能懂?!
对这个长子,袁谭是既惧又忌,连他也不确信袁谭做不做得出卖父割地求荣的事情。毕竟四州之土再大,袁谭也未必有那个大局观会觉得哪怕只要三州之土只要落袋就是好的。
所以他不能逼急了袁谭,以防他狗急跳墙。
那封信,袁绍当然理所当然的视之为挑衅了,或者是逼宫。
袁绍心里的滋味当真是复杂难言。但他依旧隐忍未曾发作。
他本来自觉势力庞大,傲慢的不将吕布与曹操放在眼中,然而自邺城被夺后,他心里已有虚意,又见曹操拉拢袁谭,这心里的惧意,自不必说。倘此时袁谭叛了他这个当爹的,他就真的完了,哪怕邺城已经夺回,他也只觉得心里发虚。
如今他在前线,是真的觉得危险,而这份险来自于后方。
竟有一种惊心动魄,惊涛骇浪般的怕。
他寻来崔琰商议。
崔琰得知是一封信的祸事,来时便多了一份心,果然听见袁绍问此事。
崔琰哪里肯多言,只道:“主公若不退兵据守,目前当以退曹贼为紧要之事。至于嗣位,何需急一时也?!回邺之后再议无妨。况主公春秋鼎盛,此事言之过早!虽现在立嗣可安人心,然而事有两面,一面安人心,一面则祸乱人心啊……”
袁绍闻言一凛。不错,倘若立的不好,真的要生大乱子了。
未得位的一方必定要发作,届时,萧墙生乱,就真的完了!
“倒是绍误了。”袁绍道:“也罢,此事容后再议。”
崔琰叹了一口气,立嗣之事,也许在出征前立下还好,就算乱,军心也能定下,现在临阵之际立嗣,呵,这不是凭白添乱吗?!只怕会变成临危立嗣以继宗庙了,可不是祥事。
只是顾忌着如今都是郭图的人,他的话便不好再说,也不好听。
崔琰想了想,还是探了探口风,道:“如今后方不稳,恐有后患,不知主公可有退兵之意?!”
袁绍诧异的看着他,道:“季珪何怯耳?!以为绍不能胜曹贼?!”
崔琰便知道他是铁了心要决战了。不禁心内一叹。只好道:“大战在即,倒是琰妄言,再不敢提,以免影响军心。”
袁绍点头,笑道:“决战已久,如今好不容易等到曹贼肯应战,正要厮杀决出胜负,确不可妄言。无妨。斩下曹贼的狗头不在话下!”
崔琰忍了忍,见他自得又自负,不禁劝道:“大军交战,粮草之事,重中之重。务必不可叫曹军知晓粮草押于何处!最好还是换成妥当的粮草官监押方好!”
袁绍并不放在心上,道:“绍用人,自然都是稳妥可靠之人,不会有失。粮草所在,曹贼焉能知晓?!”
崔琰无奈只好退出营帐来,正巧遇上郭图的人,对他颇有不敬不礼之轻视之眼神。崔琰也不管他们怎么哼,怎么轻蔑,自回营帐去了。
见崔琰遭受冷眼,他自个倒没什么,却把他身边的人给气了个半死,回营帐之后忍不住道:“重用小人,小人得志,猖狂之举,少不得要受大败!”
“不得胡言!”崔琰怒道。
左右人都只能不说,崔琰良久忧心的道:“只要后方不失,便是有奸佞,又有颜良等大将在,未必不能有胜。”
只是主公轻敌,会有大患啊。
以他的意见,其实这个时候退兵是最好的。退兵之后,便据守险隘,先据曹兵以外,来日方长,未必没有斩杀曹贼之机,何必非得现在急于求成啊!
先肃清后患,身边人和军中之务,约束袁谭与四州人心,才是重中之重。可是崔琰劝,袁绍听不进去。他又不像田丰那样语重心长。话点到即止的本性,偏偏不仅不听,还听不懂。
崔琰苦的脸像苦瓜一样,拉的长长的,皱皱的。
而颜良得了军令,休整好后,带领人马,去叫阵曹营,曹营也虎视眈眈,三员虎将齐聚于阵前,准备力斩颜良,以除大患,只等斩将驱兵而杀。
黎阳风起云涌,风云变色!
而此时的兖州边境,吕布好不容易赶到,正在休息。他本就是万事不入心的性情,此时却面有忧色,连日的奔波让他颇为疲惫。日夜兼程,方赶到了兖州边境,只是他再受得住,军士们也受不住了,这才挑了开阔处扎营休息。
斥侯前来道:“主公,已二日不见许攸矣。”
吕布蹙眉道:“为何不在?!”
“二日前说是跟不上主公的速度,故而放缓速度,说是从军后跟随,然后方斥侯言,许攸根本没有在后方。”斥侯道。
吕布还未多想,道:“莫非是跟丢了?!如此荒野于外,植被未发,虎狼多饥,若遇鲜肉,只怕必死。这小人别被猛兽叼了去!若死于野,岂非布之过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