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以防万一的考虑,邓名让每人都带了一套清兵的军服,这样万一遇到封锁线也能混过去。除了军服以外,文安之那里有些从清军手中缴获来的军官腰牌,邓名挑了一块保宁千总的带在身边。

    对于邓名的这种顾虑,他的手下都不以为然。由于连年的战乱和反复拉锯,四川人口锐减,那些没有遇难的百姓也纷纷逃入山中,现在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无人区。无论是清军还是明军对这些无人地带都兴趣不大,没有驻军也没有封锁线,所以虽然两军的控制区从地图上看起来犬牙交错,但实际控制的都不过是一些据点而已,双方的信使可以自由地从无人区通过,只要不过于靠近各府的府城或重要堡垒,就完全不用担心敌方的巡逻队。

    邓名一行二十人,相比那些三、两个人的送信人小组属于大目标,他们在长寿下船后一路向西。邓名从这支队伍中分出前哨、后卫,一路小心打探着前进。部下有人建议走近路,只要避开重庆就可以,但邓名却非常小心,让文安之派给的本地卫士带路。远离重庆那是不用说的,连清军信使送信时经常会走的道路都远远避开,为此他宁可走小路、绕大圈。

    遇到敌兵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就算碰巧遇到少则一、两个,多则三、四个的送信敌骑,也不用担心他们主动进攻多达二十人的明军骑兵队。虽然不常见,但是也有双方信使相遇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谁也不会发动主动进攻,而是各自前往自己的目的地。信使各有各的任务,都知道对方是敌军中艺高人胆大的好手,是执行同样危险任务的同行,他们之间也有一种类似同病相怜的情感。

    既然通信兵不会互相攻击,无人区内也没有驻军,自然邓名的部下就会觉得没有必要这样小心。不过邓名不为所动,不但坚持绕路和前哨侦查的部署,而且若是发现什么风吹草动还会全体隐蔽,直到险情排除后再继续赶路。即使一路上遇到的“险情”统统都被证明是虚惊,邓名也依然故我。对此周开荒、李星汉等旧相识倒是不奇怪,从重庆到奉节的一路上他们已经见识过邓名的“胆小”,而才到邓名身边效力的人则感觉他有些谨慎得过分,白白浪费时间,有点得不偿失。

    对此邓名也是心知肚明,他对刘晋戈、袁象等人解释道:“这次去建昌关系重大,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抵达,既然不能失败那就更加不能大意;如果是吴贼大军杀到,我们无法力敌把建昌丢了也就罢了,可要是我们没小心,为了一、两个敌骑而导致此行失利,那不是太冤枉了吗?”

    经过一路的东躲**,邓名在三月二十日总算赶到了四川首府——成都。

    “前面就是都府(成都)。”遥望见成都的城墙后,作为向导的川西卫士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总算又见到了有明军驻守的城市,接下来到建昌的一路上都是明军控制的地区。

    “这就是成都啊。”邓名看着眼前高大、宏伟的城墙,不愧是四川的首府,规模气势都不是此时的重庆能比的,至于奉节就更不用提了。

    很快邓名一行就靠近到城墙下。

    他抬头看去,没有在城墙上见到任何旌旗,这点和重庆、奉节有很大不同,后两座城的城墙上满是旗帜,还能看到墙垛后密布的士兵和他们手中的武器。但沿着成都的城墙走了半天,邓名既没有看见一杆旗帜也没有看见一个士兵,就这样一直走到了城楼下。

    “怎么城楼上没人?”周开荒仰望着瓮城,不但大白天城门紧闭,而且城楼上和刚刚经过的城墙一样空无一人。

    “这门关了。”那个曾经来过成都的卫士也仰头望了一会儿,他看到这座城楼上没有插着旗帜,就对同伴们解释道:“成都这里的城门不是都开的,如果城楼上没有插着旗帜,那就说明这座门被堵上了。”

    见众人一副不能置信的模样,那个向导又补充道:“我记得是只开一座门,剩下的都堵上了。不过我忘了是开哪座了,只好沿着墙走了。”

    邓名等人在空无一人的城墙下又走了好久,再次遇到一座同样没有插旗的瓮城,也是大门紧闭,。向导摇摇头就要继续往前,可周开荒不死心,在瓮城下扯着嗓子喊了半天,企图把门叫开,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

    遇到的第三座瓮城总算没有让大家失望,远远就可以看见有一面孤零零的红旗在瓮城上瑟瑟发抖。可走近后发现这里的城门依旧没开,他们往瓮城上看了好久,也没有看到任何卫兵。

    “喊门吧。”邓名下令道,接着就和大家一起齐声大叫起来:

    “有人吗?”

    “有人吗?”

    喊了几声后,从城头上传来一声回答:“有人!”接着就有一颗脑袋从城垛后探出来,向邓名他们瞧过来。

    大家纷纷伸手去指掌旗兵举着的红旗,那颗脑袋看了一会儿,缩了回去,接着邓名他们就听见城垛后传来叫喊声:“老三你去报告总兵大人,城下来人了!”

    喊声刚落,刚才那个人又探出头来,对邓名他们叫道:“稍等片刻,等我们总兵来了才能开城门。”

    不知道又等了多久,总算又有更多的头颅从城垛后出现,城上、城下的人互相报过身份后,邓名得知这次和自己对话的两人是总兵刘耀和副将杨有才。说明自己身负督师文安之的命令前来,城头就放下了吊桥。通过护城河直达城门下,邓名把文安之写给成都守将的那封信摸了出来,城上垂下一个篮子,他就把这封信放在里面由守军吊上去——现在,在邓名心里,四川首府成都已经迹近一个烽火台,而总兵刘将军的地位也和一个驿长差不多。

    但让邓名意外的是,用于把人吊上去的吊篮并没有出现,两位将军从墙垛后消失,接着邓名听到门后传来沉重的搬动门栓声——成都总算保住了她作为四川首府的最后尊严:守卫城门的士兵走出门外,开始检验邓名一行的关防。

    “原来是邓先生。”看过文安之给他们的书信后,副将杨有才显出一丝兴奋之色。他们对重庆到万县之间发生的战事也有所耳闻,虽然之前杨有才对部下们说过,所谓宗室一事多半子虚乌有,不过现在见到真人,他的看法顿时又有不同。

    不过刘耀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他语气淡淡地对邓名说道:“邓先生要的马匹,恐怕一时三刻无法凑齐,还得劳烦先生在成都呆上几天,我们好把马调出来。先生带来的坐骑也可以趁此恢复一下体力。”

    这意思就是成都现在连驿站的工作都办不好了。邓名还未说话,就有随从忍不住问道:“为何要呆上几日?成都的马呢?”

    听到这个问题后,杨有才脸色变幻,似乎正在斟酌如何回答,但刘耀却没多想,仍用那种波澜不惊的口气答道:“都去地里干活了。”

    跟着两位将军的脚步走入城中,只见到城内到处都是开垦出来的田地,上面种着庄稼,其间还有人在耕作。

    “怎么都府的城门白天都不开?”邓名问刘耀道。

    “反正也没有人来。”刘总兵声音低沉地答道,成都这座大城能够容纳数十万人口,万历、天启年间,成都仅织工就有数万之多,大片的织厂连夜间都不休息,生产着天下闻名的蜀锦,销向全国各地;这里也曾是川西平原的商业中心,外地的客商到此购买到青城、峨嵋等地的茶叶和其他各种土产,繁荣的商业还衍生出种类繁多的行业,那时每天成都的众多城门前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

    “那樵采呢?”邓名还是觉得有些奇怪,就连万县这样的城市都需要从城外获得木材,不然煮菜烧饭的薪火从何而来?

    “奉节还有进城的樵夫么?”刘耀反问道,他已经很多年没有离开成都了,对夔州现在的情况一无所知。

    “当然。”邓名答道,奉节不光有樵夫,有时还会有附近的猎人到城内销售他们的猎物,周围的山民也得到城内来换取食盐。

    “真繁荣啊。”刘耀叹了口气,冲着城内的建筑挥了挥手,对邓名解释道:“现在成都城内只有一万三千多士兵,还有万多军属,这么多的房子到处都是木材,我们就是再用几年也用不完,根本不用出去采樵,再说都府周围已经没有樵夫了。”

    接着刘耀又指着那一片今年春天才开出来的新田地:“这些地上本来也都是房子,我们推平了种地,拆下来的木料还没用光呢。”

    “为什么要在城内种地?”邓名看到成都城外大片荒芜的土地,不明白明军何必废这番气力。

    “路途近啊,”这次是杨有才来进行说明,他替刘耀回答了邓名的问题:“而且有城墙隔着,野兽都进不来,就是早上天没亮出门给田浇水,也不用担心遇上狼。”

    邓名闻言也叹了口气,默默不语,见邓名没有问题了,李星汉就开始提问:“刘帅、杨帅!卑职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在城头上派兵站岗,这样很危险啊。”

    “没有多少富裕人,大伙儿都得下地干活啊。”杨有才理直气壮地答道:“都府周围土地都抛荒了,人不死也都逃到山里了,我们当兵的也得吃饭啊。”

    “可是若没有哨兵,那鞑子来了怎么办?”李星汉承认对方说的有道理,但是他觉得无论如何也应该部署一些起码的岗哨。

    “人手不够……”杨有才答道,他解释说为了维持成都城内的运转,连军属都要参加劳动,灌溉土地很多靠的都是井水,需要耕种、需要有人提水、需要有人砍柴火……到处都缺人手,所以派不出人再去看守城墙了。

    “就算什么都不干,”杨有才最后总结说:“一万三千兵全都上城墙,遇到鞑子来攻城这点兵也不够防守整个城墙的。都府周围已经没人了,所以这些年也没有战争了,只有我们这些奉命守卫成都的还在。鞑子要真是来了我们怎么都是死,可要是不种地,就算鞑子不来大伙儿也要饿肚子了。”

    成都其他几座城门几年来一直是堵死的状态,用杨有才的话说这就是为了防贼,虽然周围已经没有什么人烟,但有时还会有些零散的土匪和山贼过境。成都守军怕他们趁夜翻x墙溜进城里,偷偷打开城门把他们辛苦种得的粮食偷走,所以把所有的城门都堵死了,在唯一没堵的门部署岗哨——这样就算有贼来,就算他们翻x墙进城而且没有惊动守卫,那也没有办法把粮食大量地偷走。

    刘耀带着邓名他们来到四川巡抚衙门,成都城内的高级将领都在这里办公,刘耀就住在这里,院子里养着一些鸡鸭,后面有一些空房间可以住人。等邓名他们放下行礼后,刘耀又替城门口手下的怠慢解释了一句:“各地给都府报讯的信使都是下午才到,今天邓先生来的时间本不会有人来,所以门卫们就没上城观望,还请恕罪。”

    闻言邓名马上精神一振,他们这伙人在没有人烟的路上跑了十天,对这段时间发生的情况一无所知,既然成都这里还有固定的信使,他马上问道刘耀可有什么大事发生,告诉他们自己自从月初离开奉节就再没和别人联系过。

    听到邓名这个问题后,本来就郁郁寡欢的刘耀脸色显得更低沉了,而杨有才则突然激动地问道:“朝廷的事,邓先生还不知道么?”

    “朝廷怎么了?”邓名心里一沉,估计又不是好消息。

    “就是天子西狩的事,邓先生没有听说吗?”杨有才的音调变得更高了。

    “听说天子离开昆明后去了滇南。”虽然在奉节文安之一直对外声称这是谣传,但内心里邓名和文安之都知道多半不假。

    “邓先生果然不知道。”杨有才大叫一声。

    “天子怎么了?”这次不仅是邓名,他身边的卫士也一起叫起来,站在后面的也都凑向前来。

    刘耀只是一个劲地摇头,而杨有才满脸悲伤,把头垂向了地面。

    “天子怎么了?!”众人又纷纷叫起来。

    “天子弃国了啊!”杨有才抬起头发出一声悲愤的大叫。

    众人都被这声叫喊惊得呆住了,片刻后李星汉跳上去斥道:“胡说!”

    “我没有胡说,建昌那边传来的消息,”杨有才辩解道:“上个月二十日或是二十一日,晋王与吴贼在怒江大战……”

    邓名身后的卫士都屏住呼吸等着杨有才的下文。

    “杀伤相当,晋王没能击败吴贼……”

    杨有才这话一出,大家神色都是一黯,邓名心里也是叹息,他知道李定国现在身在人烟稀少、物资无处征集的穷山僻壤,只要不是大胜就是失败,杀伤相当就等于大败。

    “天子弃国,已经南狩缅甸。”杨有才说完后又一次垂下头,四川巡抚衙门里一片寂静,只剩下沉重的呼吸声。

    李定国本来试图在磨盘山全歼吴三桂的追兵,重振明军士气并给永历返回军中的信心,但卢桂生在清军已经进入明军的伏击圈后找到机会叛逃到吴三桂军中,把明军的计划和位置报告给了吴三桂,导致清军不但得以从伏击圈中撤出,而且抢先对分散在整个伏击圈上的明军发起进攻。虽然李定国在极端劣势的情况下奋勇击退了吴三桂的进攻,但西营精锐损失惨重,被迫继续撤退。早在此战开始前,永历天子就不顾明军将士还在身后奋战,率领禁卫军逃入缅甸境内,当守关的缅兵要求禁卫军放下武器后,两千装备精良的禁卫军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全部的武器和盔甲,赤手空拳地涌入缅甸境内。永历朝廷的天子亲兵,可以毫不怜惜地把武装仍在国境线上,堆积起一座让缅甸花了几天才搬走的小山,却不肯回头协助一下身后犹在苦战的同袍。

    磨盘山一战后,李定国彻底失去隐瞒天子弃国这个消息的能力,很快就传遍了云南,短短十天内就有三万多云南明军拒绝继续服从李定国的命令,而是向吴三桂投降。

    “天子都弃国了,你们还安心种地?”半响后,李星汉突然一蹦三尺高,虽然他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过他感觉总得做些什么来应对这个变故。

    “不种地干什么?我们还得吃饭啊。”刘耀满脸悲哀地说道:“天子都弃国了,我们除了继续种地还能做什么?”

    人群里最平静的就是邓名,他虽然不知道此事,但他对永历逃亡缅甸还是有心理准备的,对于这件事其他人的反应是:怎么会这样?而邓名的反应是:果然还是发生了。

    “这个消息是从建昌那边传过来的?”邓名开口问道。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

章节目录

伐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灰熊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三十九节 都府,伐清,一本书并收藏伐清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