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默默地暗叹一声,是啊,如果周瑜肯听他的劝告,江东如何能有如此之惨败,可惜,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周瑜嫉贤妒能,狂妄自大,根本就不可能会采纳不同的意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江东合当有此一败,自然也怨不得旁人。
单单以这次交锋来考量一下双方主帅的谋略,刘泽显然是比周瑜要高上一个层次的,周瑜虽然奇谋百出,看得人眼花缭乱,但刘泽却是早已洞悉一切,了若指掌,周瑜的每一个出招都被人家给破解了,想不败都难。
诸葛亮自诩聪慧过人,但刘泽所表现出来的智谋,却让他有点自叹弗如,工于算计,精心谋划,应对周瑜的奇谋诡计,竟然是那样的从容不迫,谋定而后动,单单就是一个雷骑八百里的远程奔袭,就完全可称之为神来之笔。如果说刘泽一开始就将雷骑放在宜城是有意而为之,是为了迷惑和引诱周瑜过江的话,那么早在赤壁开战之前,刘泽就已经料算到了结果,如此神算,当真是匪意所思。
诸葛亮是见过不少的诸侯,诸如刘表、孙权等人,但他们的气度,和刘泽比起来,可谓是谬之千里,刘泽的儒雅高洁,气定神闲,谦和笃诚,睿智内敛,举手投足之间,尽显王者风范,而刘泽的心思诸葛亮又如何能猜不透,只可惜……诸葛亮在心底幽幽地一叹,道:“世人常以成败论英雄。成者王侯败者寇,无论如何,江东这一役是败了,这成就赤壁千古英名的必是靖王而非周郎,在下不过是一区区腐儒,人微言轻,又如何能左右得了这天下大势?”
刘泽见诸葛亮神情之间隐然有落寞之色,诸葛亮诚然这么说,未必是他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诸葛亮有王佐之才。而且他本人也有一展鸿图大志的想法。只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黯然心伤,故而才有消极避世之念。
“先生有匡济天下之才,扭转乾坤之智,东吴不用先生。乃东吴之失也。泽虽不才。名微德薄。但方今汉室倾危,社稷离乱,泽位卑未敢忘忧国。欲伸大义于天下,救万千黎庶于水火,然泽智术短浅,以一人之力如何能挽狂澜于既倒,先生乃当世英才,望不弃鄙浅,助泽一臂之力共匡社稷,泽当拱听明诲。”
诸葛亮的眼中掠过一抹异色,但转瞬之间便又消逝不见,淡然地道:“亮本是山野散淡之人,久乐耕锄,无心致仕,靖王之厚意,在下已然心领,只是亮才疏学浅,恐失靖王厚望,故不敢应命,余愿至此,望靖王成全。”
刘泽明白,诸葛亮还是有心结的,否则就不会在襄阳城破之际东去吴会了,那诸葛亮的心结何在,想必就是对自己的施政手段有不同的见解吧。诸葛亮乃世儒出身,儒家的那一套学说在诸葛亮心中是根深蒂固,想要改变那绝非是一朝一夕的,显然他对自己重寒门抑士族的举措大不以为然,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便很容易解释诸葛亮的心理了。看来想要打破诸葛亮的心结,还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刘泽故意轻声一叹,道:“先生之愿,泽如何敢强求,只是以先生之才,放逐江湖,空老于林泉之下,岂不失天下万民所望?方今天下离乱,民不聊生,匡扶社稷之难,解民之倒悬,泽夙兴夜叹,只恨自己力所不及,泽请先生出山相助,非泽一己私愿也,只求泽被苍生,造福万民,了结这场浩劫之难,望先生看在深陷水深火热之黎民的份上,不要推托才是。”
诸葛亮沉吟未决,刘泽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诸葛亮并不是甘心只做一个不问世事闲云野鹤的方外之士,他是有济世之心的,好为梁父吟,每尝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何许人也?一个是助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主的功业,一个是助弱燕踏上富国强兵之道路,诸葛亮自诩与两人相提交论,可见他对成就一番功业还是相当热衷的,也许只差在时机上面而己。
刘泽不想放弃也不能放弃收诸葛亮的打算,诸葛亮无论搁到那儿,也足以抵得过十万精兵,前者在襄阳已经失之交臂了,如果不是周瑜嫉贤妒能几次三番地欲置诸葛亮于死地,只怕诸葛亮已为孙权所用,成为自己的头号对手,如果诸葛亮真得成为自己的敌人的话,自己征战天下的征途必定会变得坎坷许多,所以说机会摆在面前,刘泽是绝对不会轻易地放弃的。
刘泽思量一番,决定不再和诸葛亮兜圈子,与其虚言曲意相互试探揣摸,倒不如开诚布公地坦露心迹,和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打交道,玩虚的耍花样未必奏效。
“先生视泽如何?”
诸葛亮微微一怔,他到是没想到刘泽竟是如此直截了当地要他来品评,当下道:“靖王英明睿达,智虑无双,运筹演略,决胜千里……”
刘泽微笑着摆手打断诸葛亮的话头,道:“孔明先生乃一代智者,这些陈词滥调的溢美之词不说也罢,今日我便是要听听孔明先生对刘某的真实看法,今日你我在此品茶论道,促膝相谈,并不是王爷与臣下的关系,更不是胜利者和战败者的关系,既然我们有缘能坐在这儿,那就是朋友,望先生能以友人的身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泽愿洗耳恭听。”
诸葛亮看着刘泽的目光,是那样的坦诚,是那样的率真,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没有丝毫的虚情假意,恰似多年性命相交的老友,坦坦荡荡。一瞬间他的心有一丝的颤动,以刘泽的身份地位,原本就不需要跟他在这里多费唇舌,一纸命令便可以征辟于他,不受命格杀勿论。这是上位者拥有的特权,但刘泽身为诸侯王,却没有半点诸侯王的架子,以诚相待,以礼服人,试问天下有几人可以做到?(未完待续。。)
单单以这次交锋来考量一下双方主帅的谋略,刘泽显然是比周瑜要高上一个层次的,周瑜虽然奇谋百出,看得人眼花缭乱,但刘泽却是早已洞悉一切,了若指掌,周瑜的每一个出招都被人家给破解了,想不败都难。
诸葛亮自诩聪慧过人,但刘泽所表现出来的智谋,却让他有点自叹弗如,工于算计,精心谋划,应对周瑜的奇谋诡计,竟然是那样的从容不迫,谋定而后动,单单就是一个雷骑八百里的远程奔袭,就完全可称之为神来之笔。如果说刘泽一开始就将雷骑放在宜城是有意而为之,是为了迷惑和引诱周瑜过江的话,那么早在赤壁开战之前,刘泽就已经料算到了结果,如此神算,当真是匪意所思。
诸葛亮是见过不少的诸侯,诸如刘表、孙权等人,但他们的气度,和刘泽比起来,可谓是谬之千里,刘泽的儒雅高洁,气定神闲,谦和笃诚,睿智内敛,举手投足之间,尽显王者风范,而刘泽的心思诸葛亮又如何能猜不透,只可惜……诸葛亮在心底幽幽地一叹,道:“世人常以成败论英雄。成者王侯败者寇,无论如何,江东这一役是败了,这成就赤壁千古英名的必是靖王而非周郎,在下不过是一区区腐儒,人微言轻,又如何能左右得了这天下大势?”
刘泽见诸葛亮神情之间隐然有落寞之色,诸葛亮诚然这么说,未必是他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诸葛亮有王佐之才。而且他本人也有一展鸿图大志的想法。只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黯然心伤,故而才有消极避世之念。
“先生有匡济天下之才,扭转乾坤之智,东吴不用先生。乃东吴之失也。泽虽不才。名微德薄。但方今汉室倾危,社稷离乱,泽位卑未敢忘忧国。欲伸大义于天下,救万千黎庶于水火,然泽智术短浅,以一人之力如何能挽狂澜于既倒,先生乃当世英才,望不弃鄙浅,助泽一臂之力共匡社稷,泽当拱听明诲。”
诸葛亮的眼中掠过一抹异色,但转瞬之间便又消逝不见,淡然地道:“亮本是山野散淡之人,久乐耕锄,无心致仕,靖王之厚意,在下已然心领,只是亮才疏学浅,恐失靖王厚望,故不敢应命,余愿至此,望靖王成全。”
刘泽明白,诸葛亮还是有心结的,否则就不会在襄阳城破之际东去吴会了,那诸葛亮的心结何在,想必就是对自己的施政手段有不同的见解吧。诸葛亮乃世儒出身,儒家的那一套学说在诸葛亮心中是根深蒂固,想要改变那绝非是一朝一夕的,显然他对自己重寒门抑士族的举措大不以为然,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便很容易解释诸葛亮的心理了。看来想要打破诸葛亮的心结,还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刘泽故意轻声一叹,道:“先生之愿,泽如何敢强求,只是以先生之才,放逐江湖,空老于林泉之下,岂不失天下万民所望?方今天下离乱,民不聊生,匡扶社稷之难,解民之倒悬,泽夙兴夜叹,只恨自己力所不及,泽请先生出山相助,非泽一己私愿也,只求泽被苍生,造福万民,了结这场浩劫之难,望先生看在深陷水深火热之黎民的份上,不要推托才是。”
诸葛亮沉吟未决,刘泽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诸葛亮并不是甘心只做一个不问世事闲云野鹤的方外之士,他是有济世之心的,好为梁父吟,每尝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何许人也?一个是助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主的功业,一个是助弱燕踏上富国强兵之道路,诸葛亮自诩与两人相提交论,可见他对成就一番功业还是相当热衷的,也许只差在时机上面而己。
刘泽不想放弃也不能放弃收诸葛亮的打算,诸葛亮无论搁到那儿,也足以抵得过十万精兵,前者在襄阳已经失之交臂了,如果不是周瑜嫉贤妒能几次三番地欲置诸葛亮于死地,只怕诸葛亮已为孙权所用,成为自己的头号对手,如果诸葛亮真得成为自己的敌人的话,自己征战天下的征途必定会变得坎坷许多,所以说机会摆在面前,刘泽是绝对不会轻易地放弃的。
刘泽思量一番,决定不再和诸葛亮兜圈子,与其虚言曲意相互试探揣摸,倒不如开诚布公地坦露心迹,和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打交道,玩虚的耍花样未必奏效。
“先生视泽如何?”
诸葛亮微微一怔,他到是没想到刘泽竟是如此直截了当地要他来品评,当下道:“靖王英明睿达,智虑无双,运筹演略,决胜千里……”
刘泽微笑着摆手打断诸葛亮的话头,道:“孔明先生乃一代智者,这些陈词滥调的溢美之词不说也罢,今日我便是要听听孔明先生对刘某的真实看法,今日你我在此品茶论道,促膝相谈,并不是王爷与臣下的关系,更不是胜利者和战败者的关系,既然我们有缘能坐在这儿,那就是朋友,望先生能以友人的身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泽愿洗耳恭听。”
诸葛亮看着刘泽的目光,是那样的坦诚,是那样的率真,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没有丝毫的虚情假意,恰似多年性命相交的老友,坦坦荡荡。一瞬间他的心有一丝的颤动,以刘泽的身份地位,原本就不需要跟他在这里多费唇舌,一纸命令便可以征辟于他,不受命格杀勿论。这是上位者拥有的特权,但刘泽身为诸侯王,却没有半点诸侯王的架子,以诚相待,以礼服人,试问天下有几人可以做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