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闱彻底落幕,落第的举子要么返乡,等待三年以后再征科场,要是太远又家境殷实的则直接留在京城,租一个屋子,雇些仆役丫鬟照顾起居,自己自然还是埋头苦读。
还有的则是成为豪门大户家的西席,包吃包住有银子还不累,当然还有一些对科举绝望的举子去吏部备案选官……
御书房里,朱厚炜的七位秘书一脸的愁容,正德皇帝太懒,为了逃避甚至修建豹房,躲在里面个把月都不见得能见到人,可怜正德朝的大臣为了面见一次圣颜,当真是呕心沥血,费尽了心机。
现在到了嘉靖朝,满朝大臣更加头疼,因为皇帝似乎勤政的过了头,正常的早朝不算,这御书房里的小型会议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不过皇帝勤政不是坏事,可内阁担心啊,嘉靖皇帝的想法太多了,时不时弄出个政策,就要让他们焦头烂额好一阵子。
文官似乎也就这尿性,当被鞭策的多了,似乎也就习惯了。
内阁七老在各自的位置上正襟危坐,不一会功夫皇帝大驾光临,七老起身见了礼,复又坐下。
既然是召见不是求见,那七位阁老自然没有开口的道理。
“朕今日召见诸位爱卿,爱卿可知所为何事?”
“还请陛下示下。”杨廷和一脚把球踢了回去。
“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朕这几日又将殿试时候几位进士的卷子看了看,觉得深有感触,因而召见你们聊聊。”
七老心里面顿时咯噔一下,殿试十位贡生的卷子被皇帝留下,然后亲自排定了名次,对此他们无可奈何。
事后他们也看了卷子,虽然也确实都在针砭时弊,却也无伤大雅。
唯独张骢的那张,也就是皇帝第一个留下的卷子,让内阁极其头疼。
之所以是头疼而不是如临大敌,是因为张骢提到的漕运问题也确实是困扰满朝的问题。
漕运之弊谁都知道,谁都想改,因为只要改了不但对朝廷有利,对官员也有利,之所以对官员有利,是因为商道。
可正所谓阎王好遇,小鬼难缠,漕运之弊在于关卡,关卡是官府所设,但真正负责的是胥吏。
胥吏几千年来,一直是依附在王朝身上的水蛭,可以一巴掌拍死,但是死了之后肯定会有新的水蛭爬出来,继续霸占原先的位置,生生不息,恶性循环……
所以治漕必先治吏,但吏肯定治不好,那怎么治?
张骢在卷子里面阐述的意思是开海禁行海运,这个办法可行不可行先不说,首先违背的肯定是祖制。
而儒家最不愿意动的就是祖制,这不是祖制能不能动的问题,而是儒家不想有先例。
因为今天动了这个祖制,明天或许就能动另外一个,动来动去,迟早有一天会动到儒家的头上。
很显然,这是儒家所不能接受的。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不要说内阁,就是满朝大臣也都算是看出来了,当今天子从来就没有把祖制放在眼里!
真要说起来,嘉靖帝就是太祖皇帝的不肖子孙,不过今上似乎更不在乎这个,要是在乎的话,他能那般丧心病狂诓骗天下藩王入京圈禁?
今上应该很欣赏张骢的策论,而且张骢的文章写的有理有据,又有天子欣赏,那为何排在二甲第七?
令人费解的名次让内阁几乎断定,今上确实有对漕运动手的意图,但是还没决定好从何入手,为了不给外朝一个错误的信号,所以将张骢排到了第十位。
那么问题来了,今上今日召见又谈殿试,原因何在?
“诸位爱卿觉得张骢所述漕运之弊如何?”
果然……
左都御史陆完起身道“回禀陛下,漕运之弊,自唐以来便一直长存,各地官府设卡征税本是为国增税,然胥吏不法,以致怨声载道,故而治漕当先治吏,这一点张骢的卷子并未直言,其言治漕当开海禁,以减少依赖漕河货运,臣以为不妥。”
朱厚炜愕然道“陆卿以为有何不妥?”
陆完肃然道“其一,倭国贼寇袭扰沿海,那些沿海刁民勾结倭寇从匪,以至于贼寇声势日隆,故而国朝方有‘片板不得入海’,为的自是防备倭寇声势日隆。
其二,海上风滔浪急,暗礁更是密布,想要行海运,非得巨船不可,若是允许民间海运,那沿海将会多出无数大船,这些大船可运货亦可载兵,此不可不防。
其三,海疆不靖,商贾货船若是走海路,必然会遭受劫掠。
综上所述,与其走海路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还不如走漕河,至少不会人财两空……”
朱厚炜的手指敲击桌面,他有些意外,因为‘片板不得入海’乃是祖制,甚至说了违背此制,形同谋逆!
然而现在内阁也学精了,张口闭口不谈祖制,因为知道和他谈祖制屁用没有,所以开始讲事实摆道理了。
“陆卿说的在理。”朱厚炜叹道“倭国内乱,致使沿海不靖,然而海禁只会让更多的沿海百姓无以谋生,最后为了能够活下去便主动加入盗匪,反过来祸害沿海,此为恶性循环。
另外,倭寇之所以猖獗,是因为大明没有足以在海上与之鏖战的水上力量,故而倭寇才能无惊无险登陆沿海,饱掠之后扬长而去。
所以海禁开不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大明必须要有一支能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海师力量,有了海师,那么不但可以痛击倭寇,护沿海安宁,也可保护航道,让商船不至被劫掠,不知朕此言,诸位爱卿以为然否?”
“陛下英明。”七老同声赞喝。
区区倭寇本不足以为患,然而倭贼时不时登陆沿海,烧杀抢掠可谓是无恶不作。
要想驱逐倭寇,那么沿海就必须有强大的防御力量,一旦倭寇登陆便痛击之,几次下来,被打疼了的倭寇自然不会把大明沿海当成自己家的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只是可惜,大明沿海卫所战力简直不堪一击,指望沿海卫所痛击倭寇,和驱羊逐狼没什么区别……
还有的则是成为豪门大户家的西席,包吃包住有银子还不累,当然还有一些对科举绝望的举子去吏部备案选官……
御书房里,朱厚炜的七位秘书一脸的愁容,正德皇帝太懒,为了逃避甚至修建豹房,躲在里面个把月都不见得能见到人,可怜正德朝的大臣为了面见一次圣颜,当真是呕心沥血,费尽了心机。
现在到了嘉靖朝,满朝大臣更加头疼,因为皇帝似乎勤政的过了头,正常的早朝不算,这御书房里的小型会议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不过皇帝勤政不是坏事,可内阁担心啊,嘉靖皇帝的想法太多了,时不时弄出个政策,就要让他们焦头烂额好一阵子。
文官似乎也就这尿性,当被鞭策的多了,似乎也就习惯了。
内阁七老在各自的位置上正襟危坐,不一会功夫皇帝大驾光临,七老起身见了礼,复又坐下。
既然是召见不是求见,那七位阁老自然没有开口的道理。
“朕今日召见诸位爱卿,爱卿可知所为何事?”
“还请陛下示下。”杨廷和一脚把球踢了回去。
“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朕这几日又将殿试时候几位进士的卷子看了看,觉得深有感触,因而召见你们聊聊。”
七老心里面顿时咯噔一下,殿试十位贡生的卷子被皇帝留下,然后亲自排定了名次,对此他们无可奈何。
事后他们也看了卷子,虽然也确实都在针砭时弊,却也无伤大雅。
唯独张骢的那张,也就是皇帝第一个留下的卷子,让内阁极其头疼。
之所以是头疼而不是如临大敌,是因为张骢提到的漕运问题也确实是困扰满朝的问题。
漕运之弊谁都知道,谁都想改,因为只要改了不但对朝廷有利,对官员也有利,之所以对官员有利,是因为商道。
可正所谓阎王好遇,小鬼难缠,漕运之弊在于关卡,关卡是官府所设,但真正负责的是胥吏。
胥吏几千年来,一直是依附在王朝身上的水蛭,可以一巴掌拍死,但是死了之后肯定会有新的水蛭爬出来,继续霸占原先的位置,生生不息,恶性循环……
所以治漕必先治吏,但吏肯定治不好,那怎么治?
张骢在卷子里面阐述的意思是开海禁行海运,这个办法可行不可行先不说,首先违背的肯定是祖制。
而儒家最不愿意动的就是祖制,这不是祖制能不能动的问题,而是儒家不想有先例。
因为今天动了这个祖制,明天或许就能动另外一个,动来动去,迟早有一天会动到儒家的头上。
很显然,这是儒家所不能接受的。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不要说内阁,就是满朝大臣也都算是看出来了,当今天子从来就没有把祖制放在眼里!
真要说起来,嘉靖帝就是太祖皇帝的不肖子孙,不过今上似乎更不在乎这个,要是在乎的话,他能那般丧心病狂诓骗天下藩王入京圈禁?
今上应该很欣赏张骢的策论,而且张骢的文章写的有理有据,又有天子欣赏,那为何排在二甲第七?
令人费解的名次让内阁几乎断定,今上确实有对漕运动手的意图,但是还没决定好从何入手,为了不给外朝一个错误的信号,所以将张骢排到了第十位。
那么问题来了,今上今日召见又谈殿试,原因何在?
“诸位爱卿觉得张骢所述漕运之弊如何?”
果然……
左都御史陆完起身道“回禀陛下,漕运之弊,自唐以来便一直长存,各地官府设卡征税本是为国增税,然胥吏不法,以致怨声载道,故而治漕当先治吏,这一点张骢的卷子并未直言,其言治漕当开海禁,以减少依赖漕河货运,臣以为不妥。”
朱厚炜愕然道“陆卿以为有何不妥?”
陆完肃然道“其一,倭国贼寇袭扰沿海,那些沿海刁民勾结倭寇从匪,以至于贼寇声势日隆,故而国朝方有‘片板不得入海’,为的自是防备倭寇声势日隆。
其二,海上风滔浪急,暗礁更是密布,想要行海运,非得巨船不可,若是允许民间海运,那沿海将会多出无数大船,这些大船可运货亦可载兵,此不可不防。
其三,海疆不靖,商贾货船若是走海路,必然会遭受劫掠。
综上所述,与其走海路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还不如走漕河,至少不会人财两空……”
朱厚炜的手指敲击桌面,他有些意外,因为‘片板不得入海’乃是祖制,甚至说了违背此制,形同谋逆!
然而现在内阁也学精了,张口闭口不谈祖制,因为知道和他谈祖制屁用没有,所以开始讲事实摆道理了。
“陆卿说的在理。”朱厚炜叹道“倭国内乱,致使沿海不靖,然而海禁只会让更多的沿海百姓无以谋生,最后为了能够活下去便主动加入盗匪,反过来祸害沿海,此为恶性循环。
另外,倭寇之所以猖獗,是因为大明没有足以在海上与之鏖战的水上力量,故而倭寇才能无惊无险登陆沿海,饱掠之后扬长而去。
所以海禁开不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大明必须要有一支能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海师力量,有了海师,那么不但可以痛击倭寇,护沿海安宁,也可保护航道,让商船不至被劫掠,不知朕此言,诸位爱卿以为然否?”
“陛下英明。”七老同声赞喝。
区区倭寇本不足以为患,然而倭贼时不时登陆沿海,烧杀抢掠可谓是无恶不作。
要想驱逐倭寇,那么沿海就必须有强大的防御力量,一旦倭寇登陆便痛击之,几次下来,被打疼了的倭寇自然不会把大明沿海当成自己家的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只是可惜,大明沿海卫所战力简直不堪一击,指望沿海卫所痛击倭寇,和驱羊逐狼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