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贪官是怎样炼成的?【第一更求订阅】-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孤单心碎李
第九十一章 贪官是怎样炼成的?【第一更求订阅】-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孤单心碎李-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一本书
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作者:孤单心碎李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苍穹之上的投影中,似乎出现了我和珅的名字。”
和珅有些心慌啊。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
奸臣和昏君的下场可不是很好。
就拿秦桧和蔡京来说,他们可就老惨了。
“黄天在上,这一次的大奸臣,千万不要是我和珅啊!”
“我和珅还想要多活几年。”
“我和珅就再捞一点点,捞完后,立马收手不干了。”
和珅心中这样想着。
一旁的乾隆帝怒骂声未停。
“为什么!为什么要污蔑朕!”
“朕将大清治理到如此盛世,难道不是有功吗?”
“朕身为帝王,出巡奢侈点也有错?”
乾隆本身就极其好面子。
他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极其重要。
如今却被林舟公开处刑,他岂能高兴?
乾隆一想到有关自己的视频将传播到各个平行朝代,气就不打一处来。
这丢人都丢到其他朝代哪里去了。
这比打了败仗还要难受数倍。
“朕的文治武功,在华夏帝王里,足以排进前三!”
这个时候的乾隆帝,依然没有任何的悔改之心。
天穹之上的盘点视频仍然在继续:
乾隆的昏庸之路还没有结束。
说到乾隆,就不得不提乾隆的心腹大臣和珅,以及乾隆时期著名的议罪银制度。
乾隆帝在位后期,大清越来越稳定,他整天也没多少事做,这个时候的乾隆,就逐渐沉迷于安稳享乐之中。
乾隆帝是个讲究人,衣食住行都要最高规格,奢华无比,这般做的结果,便是乾隆的胃口越来越大,所需要花费的银子也就越来越多。
然而清朝祖制有规定,皇帝的个人开支不得加重百姓的负担,所以这些费用的来源并非国库,必须由内务府自筹,而内务府的财源实在有限。
乾隆胆子再大,也不能违背老祖宗立下的规矩啊。
晚年的乾隆被两个问题所困扰:一是大权独揽的政治信条和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二是不断泛滥的物欲和“不增加百姓负担”的规矩。
而在专制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臣,个个都是揣度圣意、投其所好的好手。
在这其中,尤以大臣和珅最能读懂乾隆的心思。
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姓钮祜禄氏,这是满语“狼”的意思,乾隆年间,和珅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像一头凶狠的恶狼,贪婪地追求着巨大的权力和无限的金钱,演绎了自己最精彩、最华丽,同时也是最贪婪、最狡猾的人生篇章。
和珅并非出身富贵,尚未成人时,家道已经败落,父母双亡,他与弟弟坚持读书,发誓要出人头地,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坚强的意志从未动摇。
和珅精明能干,敏捷异常,善于临机应变,文化水平也相当高,记忆力特别好,还精通满文汉文,会蒙文和藏文,有处理政务的一定能力,虽然相比当时朝中其他名臣能力威望上却都逊色不少,但他特别擅长于揣摩帝意,因此很快就收到了乾隆帝的喜欢。
和珅本人也是一步青云,升官就如同喝水一样简单。
乾隆帝需要钱,和珅便想办法为他搞到钱就是,在喂饱乾隆皇帝的同时,顺便为自己弄碗肉汤喝,何乐而不为呢?
和珅如此聪明,还善于经营,当乾隆的私人财物主管当然不在话下。
乾隆没钱了,和珅哪里去搞?无非就是两招——开源和节流。
但节流这条路肯定是指望不上了,那乾隆帝像是勤俭节俭的帝王吗?
剩下的那就只能开源了啊,但开源怎么开才好?和珅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于是在乾隆帝的授意下,和珅创造性地搞出了“议罪银”这么一个制度。
议罪银制度其实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它就是各个朝代都存在的“罚俸”,通过扣除官员几个月的俸禄,来处罚一些犯轻微过错的官员,这也是华夏几千年来官场的一种常用手段。
这种手段历朝历代皆有引用,却都没有将它程序化成一种制度,到了乾隆时期,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和珅大权在握后,他很快发现了这是个敛财的好办法。
罚俸的决定权在吏部,款项由户部承追,银两也交给国库,过程公开透明,而议罪银制度并非国家定制,故可以绕开吏部户部,由军机处负责,不纳入国家财政,而是归入皇帝的小金库,并且过程及数额都可以不公开。
因此,在和珅的建议下,皇帝批准将议罪银制度化,并且将罚银的范围大大扩展,从财政亏空之类的重大错误到在奏折中写错几个字,都可以一罚了之。
历朝历代的官员生怕犯错,因为被罚了月俸是小事,丢官坐牢才是大事。
然而乾隆帝时期的官员就不怕犯错,因为有议罪银制度的存在,根据官员犯罪情节的轻重以多少不一的银子来免除一定的刑罚,对于那些贪官污吏来说,简直如同天堂。
这些官员失职后,立马就主动上交银两,用来抵消自己的处罚,一时间,朝廷大臣纷纷效仿。
在乾隆看来,议罪银制度是自己给那些犯的过错并不是很大的官员一次机会,看起来似乎于国体无损,既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又宽绰了皇帝的手头,还警戒了不法的官员,真是一举多得。
而事实上,这却是一项后果极为严重的恶政。
议罪银制度的存在,无疑是乾隆给那些贪官污吏们一个免死金牌,让他们更有胆量更有底气干一些“法理难容”的罪行。
乾隆帝想通过议罪银来略施薄惩,让官员长点记性,实际上只会让官员更加变本加厉地疯狂搜刮民脂民膏,最终倒霉的只能是大清的普通百姓。
议罪银制度,是腐败合法化之典范,最广大权贵之祈盼,王朝败亡的必由之路。
如果不是后来英军用舰船利炮打开大清国门,大清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使财政早已枯竭的满清获得收入,恐怕清早亡了。
雅片战争(防屏蔽)开启了华夏民族的百年耻辱,却挽救了满清危亡。
这还真是莫大的讽刺。
而和珅本人呢?他贪污了多少?贪污了近三千万两白银。
这是个什么概念?这足足相当于清朝半年左右的国库收入了。
当然,后世记载中的那些和珅倾吞十多亿白银的记录,纯属胡诌。
和珅这样的贪官一味的专横跋扈,几乎不把嘉庆帝放在眼里,只能用愚蠢来形容!
和坤聪明有才,但此“才”为“财“施展,没用在国计民生上,而一生在“钱”套与“权”套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纵横驰骋,终至身败名裂,最后被嘉庆赐死,可悲可叹!玩弄权术,糟蹋人民。
他对乾隆一朝的政局黑暗官场腐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朝覆亡颓势已无可挽回。
也就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苦心经营的大清,最终在乾隆和部下和珅的手中化为了泡影
视频戛然而止,和珅看到这里,差点吓尿。
贪污了大清半年的国库总收入?
被嘉庆帝赐死?
这都是真的吗?
和珅双腿直打颤。
他就是小时候穷怕了,所以这才起了贪念。
“不行!我还不能想死。”
“嘉庆帝!他竟然赐死了我!”
“我不甘心!”
“不对,我和珅还有皇上给我兜底,有皇上在,谁也动不了我。”
和珅看向一旁的乾隆帝,似乎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可他不知道的是。
他眼里所谓的救命稻草,不过也只是泥菩萨过河而已。
他和珅和乾隆帝的一系列举措,使华夏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几十年,就要接受应有的惩罚。
和珅有些心慌啊。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
奸臣和昏君的下场可不是很好。
就拿秦桧和蔡京来说,他们可就老惨了。
“黄天在上,这一次的大奸臣,千万不要是我和珅啊!”
“我和珅还想要多活几年。”
“我和珅就再捞一点点,捞完后,立马收手不干了。”
和珅心中这样想着。
一旁的乾隆帝怒骂声未停。
“为什么!为什么要污蔑朕!”
“朕将大清治理到如此盛世,难道不是有功吗?”
“朕身为帝王,出巡奢侈点也有错?”
乾隆本身就极其好面子。
他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极其重要。
如今却被林舟公开处刑,他岂能高兴?
乾隆一想到有关自己的视频将传播到各个平行朝代,气就不打一处来。
这丢人都丢到其他朝代哪里去了。
这比打了败仗还要难受数倍。
“朕的文治武功,在华夏帝王里,足以排进前三!”
这个时候的乾隆帝,依然没有任何的悔改之心。
天穹之上的盘点视频仍然在继续:
乾隆的昏庸之路还没有结束。
说到乾隆,就不得不提乾隆的心腹大臣和珅,以及乾隆时期著名的议罪银制度。
乾隆帝在位后期,大清越来越稳定,他整天也没多少事做,这个时候的乾隆,就逐渐沉迷于安稳享乐之中。
乾隆帝是个讲究人,衣食住行都要最高规格,奢华无比,这般做的结果,便是乾隆的胃口越来越大,所需要花费的银子也就越来越多。
然而清朝祖制有规定,皇帝的个人开支不得加重百姓的负担,所以这些费用的来源并非国库,必须由内务府自筹,而内务府的财源实在有限。
乾隆胆子再大,也不能违背老祖宗立下的规矩啊。
晚年的乾隆被两个问题所困扰:一是大权独揽的政治信条和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二是不断泛滥的物欲和“不增加百姓负担”的规矩。
而在专制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臣,个个都是揣度圣意、投其所好的好手。
在这其中,尤以大臣和珅最能读懂乾隆的心思。
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姓钮祜禄氏,这是满语“狼”的意思,乾隆年间,和珅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像一头凶狠的恶狼,贪婪地追求着巨大的权力和无限的金钱,演绎了自己最精彩、最华丽,同时也是最贪婪、最狡猾的人生篇章。
和珅并非出身富贵,尚未成人时,家道已经败落,父母双亡,他与弟弟坚持读书,发誓要出人头地,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坚强的意志从未动摇。
和珅精明能干,敏捷异常,善于临机应变,文化水平也相当高,记忆力特别好,还精通满文汉文,会蒙文和藏文,有处理政务的一定能力,虽然相比当时朝中其他名臣能力威望上却都逊色不少,但他特别擅长于揣摩帝意,因此很快就收到了乾隆帝的喜欢。
和珅本人也是一步青云,升官就如同喝水一样简单。
乾隆帝需要钱,和珅便想办法为他搞到钱就是,在喂饱乾隆皇帝的同时,顺便为自己弄碗肉汤喝,何乐而不为呢?
和珅如此聪明,还善于经营,当乾隆的私人财物主管当然不在话下。
乾隆没钱了,和珅哪里去搞?无非就是两招——开源和节流。
但节流这条路肯定是指望不上了,那乾隆帝像是勤俭节俭的帝王吗?
剩下的那就只能开源了啊,但开源怎么开才好?和珅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于是在乾隆帝的授意下,和珅创造性地搞出了“议罪银”这么一个制度。
议罪银制度其实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它就是各个朝代都存在的“罚俸”,通过扣除官员几个月的俸禄,来处罚一些犯轻微过错的官员,这也是华夏几千年来官场的一种常用手段。
这种手段历朝历代皆有引用,却都没有将它程序化成一种制度,到了乾隆时期,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和珅大权在握后,他很快发现了这是个敛财的好办法。
罚俸的决定权在吏部,款项由户部承追,银两也交给国库,过程公开透明,而议罪银制度并非国家定制,故可以绕开吏部户部,由军机处负责,不纳入国家财政,而是归入皇帝的小金库,并且过程及数额都可以不公开。
因此,在和珅的建议下,皇帝批准将议罪银制度化,并且将罚银的范围大大扩展,从财政亏空之类的重大错误到在奏折中写错几个字,都可以一罚了之。
历朝历代的官员生怕犯错,因为被罚了月俸是小事,丢官坐牢才是大事。
然而乾隆帝时期的官员就不怕犯错,因为有议罪银制度的存在,根据官员犯罪情节的轻重以多少不一的银子来免除一定的刑罚,对于那些贪官污吏来说,简直如同天堂。
这些官员失职后,立马就主动上交银两,用来抵消自己的处罚,一时间,朝廷大臣纷纷效仿。
在乾隆看来,议罪银制度是自己给那些犯的过错并不是很大的官员一次机会,看起来似乎于国体无损,既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又宽绰了皇帝的手头,还警戒了不法的官员,真是一举多得。
而事实上,这却是一项后果极为严重的恶政。
议罪银制度的存在,无疑是乾隆给那些贪官污吏们一个免死金牌,让他们更有胆量更有底气干一些“法理难容”的罪行。
乾隆帝想通过议罪银来略施薄惩,让官员长点记性,实际上只会让官员更加变本加厉地疯狂搜刮民脂民膏,最终倒霉的只能是大清的普通百姓。
议罪银制度,是腐败合法化之典范,最广大权贵之祈盼,王朝败亡的必由之路。
如果不是后来英军用舰船利炮打开大清国门,大清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使财政早已枯竭的满清获得收入,恐怕清早亡了。
雅片战争(防屏蔽)开启了华夏民族的百年耻辱,却挽救了满清危亡。
这还真是莫大的讽刺。
而和珅本人呢?他贪污了多少?贪污了近三千万两白银。
这是个什么概念?这足足相当于清朝半年左右的国库收入了。
当然,后世记载中的那些和珅倾吞十多亿白银的记录,纯属胡诌。
和珅这样的贪官一味的专横跋扈,几乎不把嘉庆帝放在眼里,只能用愚蠢来形容!
和坤聪明有才,但此“才”为“财“施展,没用在国计民生上,而一生在“钱”套与“权”套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纵横驰骋,终至身败名裂,最后被嘉庆赐死,可悲可叹!玩弄权术,糟蹋人民。
他对乾隆一朝的政局黑暗官场腐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朝覆亡颓势已无可挽回。
也就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苦心经营的大清,最终在乾隆和部下和珅的手中化为了泡影
视频戛然而止,和珅看到这里,差点吓尿。
贪污了大清半年的国库总收入?
被嘉庆帝赐死?
这都是真的吗?
和珅双腿直打颤。
他就是小时候穷怕了,所以这才起了贪念。
“不行!我还不能想死。”
“嘉庆帝!他竟然赐死了我!”
“我不甘心!”
“不对,我和珅还有皇上给我兜底,有皇上在,谁也动不了我。”
和珅看向一旁的乾隆帝,似乎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可他不知道的是。
他眼里所谓的救命稻草,不过也只是泥菩萨过河而已。
他和珅和乾隆帝的一系列举措,使华夏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几十年,就要接受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