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并不清楚萨克森军队具体的进攻时间,虽然,他预估是在秋收后,但他也不敢确定。要是老奸巨猾的萨克森公爵突发奇想,提前发起进攻,马林若是没有防备,那就悲剧了。
因此,马林决定派出间谍,前往萨克森公国首都德累斯顿,侦查萨克森公国的动向。其实,这个工作非常简单,不需要打入萨克森高层,只要观察德累斯顿的日常生活就可以了。
如果萨克森人打算发起攻击,那么,他们至少要聚集起一万多大军。而聚集起一万多人,显然不会悄无声息。别的不说,光是粮食的调动,就会很频繁。其他物资的准备,也会引发市场动荡。
所以,马林打算让科勒,从皮包公司一般的“北海商会”里,派遣两名粮食商人去德累斯顿打探消息,一旦德累斯顿粮食市场发现异常,就派人汇报情况。
当然,这只是预警方式之一。另外,国土上的防守,也非常重要。萨克森大军过境,显然不会是来旅游的。大军所过之处,必然是鸡飞狗跳。而且,中世纪的军队,有抢光百姓粮食的恶习。每次战争爆发后,因为粮食被抢光而死亡的百姓人数,远远超过被军队屠杀的人数。17世纪爆发的“三十年战争”,德意志死了几百万人。其中,超过半数是因为缺粮而死。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瘟疫致死。只有少部分,是无法无天的士兵们杀死的。
马林可以把大部分粮食都收进城里,但是,总要给城外的庄园里的人们留口吃的。但如果粮食分散在庄园里,则容易被路过的萨克森军队抢光了。
之前,马林曾想过挖地窖。但是,后来,他想了起来,这个年代的士兵,绝对是搜刮财物的老手。老百姓们又不傻,家里财物,肯定会埋藏。因此,为了搜刮到更多的财物,很多老手士兵,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专业寻找暗格、地下室……越是老油条的士兵,越精通此行……
因此,马林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若干个碉堡,既有防御作用,也能保护和储藏粮食。
而且,这些碉堡,还有烽火台的作用……
这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话和电报。所以,对于敌人的行踪,很难确定。但是,华夏古代的老祖宗们,聪明地发明了烽火台这种报警的机制。
烽火台白天放狼烟,晚上点大火,用十分明显的信号,传递给邻近的烽火台。然后,一路接一路,直到传递到大后方的军营和各个城镇。
一般而言,根据唐法,烽火台30里一个,但都建在高山上,好让远处看得见。不过,东弗里斯兰到处是平原,最多有几个小土坡。因此,烽火台间的距离,肯定不能设那么远。
为此,马林决定,每隔10公里,设立一个碉堡。碉堡既是防御工事和藏粮食的地方,碉堡顶楼,也可以用作烽火台,用于预警……
这一招,马林其实是和电影里的鬼子们学的。当初,鬼子用大量的碉堡,封锁根据地,并使得八路军陷入了严重的困难,一度被压迫得退往山区。甚至,连左大参谋长这样的顶级首长都不幸遇难。所以,这种手段,是非常厉害的。
当然,马林建碉堡,不是为了镇压老百姓,而是为了防备外敌。鬼子的碉堡,还是很值得学习的。因为,碉堡的防御能力不错。尤其是,在挖了护城河后,碉堡和外界的连接通道只有吊桥。这样一来,敌军若是想围攻碉堡,先要把碉堡周围的河道给克服了。这个难度,并不算小。后世游击队能够快速攻下碉堡,是因为拥有爆破筒和炸药包等攻坚利器。而且,那可是20世纪的炸药包,都是无烟火药,威力比黑色火药大太多了。
就这个时代而言,修建一个碉堡的话,以冷兵器为主的萨克森军队,想要攻克一个坚固的、有护城河的碉堡,绝对要花费很长时间。
而马林修建碉堡的意图,就是为了防备萨克森军队轻易抢到粮食,仅此而已。因为,只要给马林足够的时间,他完全可以带领主力击败萨克森军队。所以,碉堡的作用,只不过是拖延时间而已。
在马林入主东弗里斯兰伯国之前,东弗里斯兰是一个近乎全民皆兵的国家。这是因为,东弗里斯兰比较穷,雇佣不起正规的雇佣兵。所以,瑟克斯纳家族,只好把主意打到了农奴身上。每当遇到战争,就会把农奴武装起来,拉进城里守城。
不过,这些农奴充当的民兵,也就只能用来守城了。让他们在野外和职业雇佣兵对阵,铁定会输。但用来守城,却能够依靠坚固的城墙,发挥作用。
同样地,若是萨克森军队来犯。那些来不及退入城市里的民兵,完全可以躲进各自庄园里的碉堡,对抗围攻的萨克森军队。碉堡防护力强,完全可以支撑很久。而且,萨克森军队过来,也不是为了攻克碉堡的,而是为了击败马林的。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的情况下,萨克森军队一般不会和几个乡村碉堡死磕,而是会选择暂时放弃。毕竟,把军队留下来和几个乡村碉堡死磕,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而碉堡不但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抵御敌人的进攻,还可以施放狼烟(欧洲战争一般是发生在白天,所以放狼烟的可能性最大),想远处的碉堡示警。然后,碉堡间通过接力,把警讯传递到奥里希。这样,马林就有足够的时间做出恰当的反应。等到敌人大军杀到,自己这边早就准备完毕了。
原本,马林是打算把碉堡建设成更大的坞堡的。不过,马林想起来,华夏历史上,不少豪强,利用坞堡对抗朝廷。所以,马林最终决定,建设规模小很多的碉堡。碉堡很小,建设成本低,用时也不长。而且,因为规模小,当地方上发生叛乱时,不可能叛乱者全部退入碉堡这样的小建筑。而坞堡则不同,发生叛乱时,坞堡能容纳的人很多,让统治者应对起来很棘手。
所以,建立碉堡,既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能防备让地方势力利用起来,对抗马林自己。毕竟,萨克森大军是路过的,没工夫理会碉堡。而马林是统治者,却是有足够的时间围困碉堡。因此,碉堡是很难用来对抗统治者的。即使一时有用,但最终肯定能被镇压掉。
下定了决心后,马林签署命令,下令在全国各地建立碉堡兼烽火台,每隔十公里建一个……
事实上,东弗里斯兰伯国面积很小,只有3000多平方公里。因此,总共加起来,马林只需要建立几十个碉堡。但是,对于外敌入侵的预警能力,却是极大地提高了。碉堡+烽火台系统建立后,无论是那个敌国,想要达到偷袭东弗里斯兰的目的,都是不可能的了。
就像上次马林偷袭东弗里斯兰,要是东弗里斯兰当时有烽火台系统,埃姆登一放狼烟,奥里希那边半天内就会收到示警。不说他们能不能派兵救援埃姆登,起码,不会被马林用计诈开城门了。
不但如此,有了碉堡,还能让马林加强对各地的掌控。每个碉堡只要派驻十几个常备军士兵,马林就能彻底监控碉堡周围的情况。如果哪个地方有反叛迹象,消息也能很快被马林得知,一个狼烟就能解决问题。
总之,碉堡+烽火台系统的建立,使得东弗里斯兰的军事安全程度,提高到了很高的水平。起码,边境一有风吹草动,警讯便能很快传到奥里希,让马林又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避免被人偷袭成功。同时,碉堡的存在,也可以使得马林对乡村地区的掌控,达到很高的程度。不管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能由派驻到各地碉堡的常备军将士,传达给自己……
et★
因此,马林决定派出间谍,前往萨克森公国首都德累斯顿,侦查萨克森公国的动向。其实,这个工作非常简单,不需要打入萨克森高层,只要观察德累斯顿的日常生活就可以了。
如果萨克森人打算发起攻击,那么,他们至少要聚集起一万多大军。而聚集起一万多人,显然不会悄无声息。别的不说,光是粮食的调动,就会很频繁。其他物资的准备,也会引发市场动荡。
所以,马林打算让科勒,从皮包公司一般的“北海商会”里,派遣两名粮食商人去德累斯顿打探消息,一旦德累斯顿粮食市场发现异常,就派人汇报情况。
当然,这只是预警方式之一。另外,国土上的防守,也非常重要。萨克森大军过境,显然不会是来旅游的。大军所过之处,必然是鸡飞狗跳。而且,中世纪的军队,有抢光百姓粮食的恶习。每次战争爆发后,因为粮食被抢光而死亡的百姓人数,远远超过被军队屠杀的人数。17世纪爆发的“三十年战争”,德意志死了几百万人。其中,超过半数是因为缺粮而死。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瘟疫致死。只有少部分,是无法无天的士兵们杀死的。
马林可以把大部分粮食都收进城里,但是,总要给城外的庄园里的人们留口吃的。但如果粮食分散在庄园里,则容易被路过的萨克森军队抢光了。
之前,马林曾想过挖地窖。但是,后来,他想了起来,这个年代的士兵,绝对是搜刮财物的老手。老百姓们又不傻,家里财物,肯定会埋藏。因此,为了搜刮到更多的财物,很多老手士兵,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专业寻找暗格、地下室……越是老油条的士兵,越精通此行……
因此,马林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若干个碉堡,既有防御作用,也能保护和储藏粮食。
而且,这些碉堡,还有烽火台的作用……
这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话和电报。所以,对于敌人的行踪,很难确定。但是,华夏古代的老祖宗们,聪明地发明了烽火台这种报警的机制。
烽火台白天放狼烟,晚上点大火,用十分明显的信号,传递给邻近的烽火台。然后,一路接一路,直到传递到大后方的军营和各个城镇。
一般而言,根据唐法,烽火台30里一个,但都建在高山上,好让远处看得见。不过,东弗里斯兰到处是平原,最多有几个小土坡。因此,烽火台间的距离,肯定不能设那么远。
为此,马林决定,每隔10公里,设立一个碉堡。碉堡既是防御工事和藏粮食的地方,碉堡顶楼,也可以用作烽火台,用于预警……
这一招,马林其实是和电影里的鬼子们学的。当初,鬼子用大量的碉堡,封锁根据地,并使得八路军陷入了严重的困难,一度被压迫得退往山区。甚至,连左大参谋长这样的顶级首长都不幸遇难。所以,这种手段,是非常厉害的。
当然,马林建碉堡,不是为了镇压老百姓,而是为了防备外敌。鬼子的碉堡,还是很值得学习的。因为,碉堡的防御能力不错。尤其是,在挖了护城河后,碉堡和外界的连接通道只有吊桥。这样一来,敌军若是想围攻碉堡,先要把碉堡周围的河道给克服了。这个难度,并不算小。后世游击队能够快速攻下碉堡,是因为拥有爆破筒和炸药包等攻坚利器。而且,那可是20世纪的炸药包,都是无烟火药,威力比黑色火药大太多了。
就这个时代而言,修建一个碉堡的话,以冷兵器为主的萨克森军队,想要攻克一个坚固的、有护城河的碉堡,绝对要花费很长时间。
而马林修建碉堡的意图,就是为了防备萨克森军队轻易抢到粮食,仅此而已。因为,只要给马林足够的时间,他完全可以带领主力击败萨克森军队。所以,碉堡的作用,只不过是拖延时间而已。
在马林入主东弗里斯兰伯国之前,东弗里斯兰是一个近乎全民皆兵的国家。这是因为,东弗里斯兰比较穷,雇佣不起正规的雇佣兵。所以,瑟克斯纳家族,只好把主意打到了农奴身上。每当遇到战争,就会把农奴武装起来,拉进城里守城。
不过,这些农奴充当的民兵,也就只能用来守城了。让他们在野外和职业雇佣兵对阵,铁定会输。但用来守城,却能够依靠坚固的城墙,发挥作用。
同样地,若是萨克森军队来犯。那些来不及退入城市里的民兵,完全可以躲进各自庄园里的碉堡,对抗围攻的萨克森军队。碉堡防护力强,完全可以支撑很久。而且,萨克森军队过来,也不是为了攻克碉堡的,而是为了击败马林的。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的情况下,萨克森军队一般不会和几个乡村碉堡死磕,而是会选择暂时放弃。毕竟,把军队留下来和几个乡村碉堡死磕,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而碉堡不但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抵御敌人的进攻,还可以施放狼烟(欧洲战争一般是发生在白天,所以放狼烟的可能性最大),想远处的碉堡示警。然后,碉堡间通过接力,把警讯传递到奥里希。这样,马林就有足够的时间做出恰当的反应。等到敌人大军杀到,自己这边早就准备完毕了。
原本,马林是打算把碉堡建设成更大的坞堡的。不过,马林想起来,华夏历史上,不少豪强,利用坞堡对抗朝廷。所以,马林最终决定,建设规模小很多的碉堡。碉堡很小,建设成本低,用时也不长。而且,因为规模小,当地方上发生叛乱时,不可能叛乱者全部退入碉堡这样的小建筑。而坞堡则不同,发生叛乱时,坞堡能容纳的人很多,让统治者应对起来很棘手。
所以,建立碉堡,既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能防备让地方势力利用起来,对抗马林自己。毕竟,萨克森大军是路过的,没工夫理会碉堡。而马林是统治者,却是有足够的时间围困碉堡。因此,碉堡是很难用来对抗统治者的。即使一时有用,但最终肯定能被镇压掉。
下定了决心后,马林签署命令,下令在全国各地建立碉堡兼烽火台,每隔十公里建一个……
事实上,东弗里斯兰伯国面积很小,只有3000多平方公里。因此,总共加起来,马林只需要建立几十个碉堡。但是,对于外敌入侵的预警能力,却是极大地提高了。碉堡+烽火台系统建立后,无论是那个敌国,想要达到偷袭东弗里斯兰的目的,都是不可能的了。
就像上次马林偷袭东弗里斯兰,要是东弗里斯兰当时有烽火台系统,埃姆登一放狼烟,奥里希那边半天内就会收到示警。不说他们能不能派兵救援埃姆登,起码,不会被马林用计诈开城门了。
不但如此,有了碉堡,还能让马林加强对各地的掌控。每个碉堡只要派驻十几个常备军士兵,马林就能彻底监控碉堡周围的情况。如果哪个地方有反叛迹象,消息也能很快被马林得知,一个狼烟就能解决问题。
总之,碉堡+烽火台系统的建立,使得东弗里斯兰的军事安全程度,提高到了很高的水平。起码,边境一有风吹草动,警讯便能很快传到奥里希,让马林又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避免被人偷袭成功。同时,碉堡的存在,也可以使得马林对乡村地区的掌控,达到很高的程度。不管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能由派驻到各地碉堡的常备军将士,传达给自己……
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