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定远何须生入关(二)-富士山之雪线为什么呈现西高东低
第二十七章 定远何须生入关(二)-富士山之雪线为什么呈现西高东低-富士山之雪-一本书
富士山之雪
作者:靰鞡草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个时候别说农村人,就是哈尔滨的街里人的生活也十分窘迫。农村逢年能杀得起猪的人家那可就是掰着手指头也能数得过来的。王大发见解耀先看热闹出了神,就拉了他一把,说道:“我说先生呀,杀完了猪还得等一会儿。外头死啦冷的,咱别在这旮沓卖呆儿了,麻溜儿进屋里头上炕暖和暖和去呀。……”
王大发介绍说,这家人的“掌柜的”武德贵是他六姑父亲外甥媳妇的二姨夫。武德贵是跟着他舅周春富从山东临沂闯关东来的。快二十年了,武德贵省吃俭用,为人厚道,对长工也好短工也罢,都是好吃好喝的供着。武德贵还有个毛病,他不像别的东北土财主,就攒“袁大头”。他是一有了钱就买地,辛苦积攒了几十亩土地,简直就是创富能手。
主人住的西屋门上挂着一块像棉被一样厚厚的门帘子。门帘挂了一冬了,深灰的颜色变成了藏青色,手一摸帘子,就觉得黏糊糊的,让解耀先想起了什么电视剧中的大车店。幸亏是王大发给解耀先撩的门帘子,解耀先随着王大发走进西屋,他一眼看到火炕上盘腿儿坐着一个和周老太太年龄相仿的老太太。只见这个老太太头发乱糟糟的,嘴里叼着一个大烟袋,闭着眼睛在抗上晃。解耀先一看这位老太太身上锃明瓦亮、脏兮兮的破夹袄有点愣住了。这哪儿像动画片《半夜鸡叫》中满身绫罗绸缎,太阳穴上贴着一块狗皮膏药的地主婆形象呀。
王大发把双手抄在袖子中,走上前去恭恭敬敬的叫了一声:“二姨……”
老太太睁开了一双老花眼,看了一眼王大发,那张充满万恶的旧社会沧桑的老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哎呦……这不是发子嘛?大过年的干啥来了?呵呵……你身边啦标板儿溜直的小伙子是谁呀?长得可真俊!……”
王大发介绍道:“二姨,这是我们‘工人夜校’教我们读书的战先生,老有学问了。……”
老太太立刻动容的说道:“呦……原来是教书先生呀!快来,上炕暖和暖和!……”
解耀先被王大发拽着坐到滚烫的火炕上,笑眯眯的说道:“二姨您好!……”
“好!好!好!……”老太太眉开眼笑的双手捧着满是烟油子的烟袋锅子送到解耀先面前,说道:“我说先生呀,你可别嫌弃我老婆子,麻溜儿的来一袋!……”
解耀先知道这是东北农村很高的礼节,但是自己实在是享受不了这旱烟。他正犯愁怎么推辞,幸亏王大发说道:“二姨,战先生是读书人,读书人是不抽烟的。……”
“哦……”老太太算是答应了,拽过来烟笸箩,边给自己装旱烟,边说道:“我说发子,你来了就别走了!你二姨夫杀猪了,先生是贵,头一回上咱家来,一会儿吃完了杀猪肉再走!……那大肥肉蘸着蒜泥吃,贼啦香!……”
“还有血肠呢!……”解耀先听了不由得连吞口水,差一点呢脱口叫出。
可王大发却满脸抹不开肉儿,推辞道:“谢谢二姨!……二姨就别外道了!这快过年了,家里乱七八糟的事儿忙的脚打后脑勺。要不是陪着在我们来买点新杀的猪肉包饺子,还真没工夫来看二姨。呵呵……”
解耀先耐着性子,陪着王大发和他二姨唠嗑,好不容易等到杀完了猪。王大发的二姨夫武德贵可够实在的了,嘱咐杀猪的给割了四五斤的“梅花肉”,连分量都没称,给解耀先包好了,笑眯眯的说道:“俺这辈子最敬重的就是读书认字儿的人!呵呵……既然是战先生家里包饺子,这‘梅花肉’包饺子最香了。可千万别提钱的事儿,忒外道,就算赊的好了!……”
解耀先哪里肯占武德贵的这种便宜?既然武德贵死活不说价钱,解耀先只好拿出五块钱的“绵羊票子”,硬塞到了武德贵兜里。可别小看了这五块钱的“绵羊票子”,买一袋子“双合盛火磨”生产的面粉还能剩钱呢。也许农村人想表现一种对人很实在,我把肉死气白咧送给你不要钱,你却急头掰脸的非要把钱塞到我兜里。这就叫“俩好搿一好,大家都好。”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北方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和和美美的幸福生活。民间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东汉末年,灾害严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烂耳朵病。名医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看见瘟疫流行,于是他在冬至那天,找一块空地,搭起医棚,架起大锅,给人们舍药治病,救活了很多穷人。张仲景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炖,炖好后,把它们捞起来,剁碎,再用面皮作成耳朵一样的东西,下锅煮好后,分给病人吃。人们叫这种东西为“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再喝下一碗汤,便两耳发热、热血沸腾,不久烂耳朵病就好了。饺子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解耀先买回来这么多“梅花肉”,让周老太太很意外。周老太太规划了一下,把三分之一的肉冻起来,留着三十晚上炒菜、包饺子用,剩下的三分之二包点一个肉丸馅儿的饺子够小年吃就行了,剩下的肉包点白菜馅儿的饺子冻上,留着慢慢吃。
解耀先在周老太太家里住下来以后,没有几天的功夫,就和“三十六棚”的工友们建立起了不错的关系,工友们也都很喜欢、尊敬他。解耀先常替工友们写信,写得非常用心。他那一手脱胎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小楷写得当真是笔力险劲,结构独异。这信一写开头,就不断有工友来求他,于是解耀先就成了免费的“代书”先生。解耀先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内容也写得周全、得体,写完一念,工友们无不拍手称好。求解耀先写信的工友说他写的都是自己想说的话,甚至想说又说不圆全的话他都给写上了,简直像钻到谁的心里看了一样。一来二去,传开了,来求解耀先的工友越来越多,有些工友遇上疑难问题也来问他。
每当来求解耀先代写书信的工友千恩万谢的向解耀先表达谢意的时候,周老太太总是春风满面,一脸的骄傲,连声说“不气”,“这是我儿应该做的”。
王大发介绍说,这家人的“掌柜的”武德贵是他六姑父亲外甥媳妇的二姨夫。武德贵是跟着他舅周春富从山东临沂闯关东来的。快二十年了,武德贵省吃俭用,为人厚道,对长工也好短工也罢,都是好吃好喝的供着。武德贵还有个毛病,他不像别的东北土财主,就攒“袁大头”。他是一有了钱就买地,辛苦积攒了几十亩土地,简直就是创富能手。
主人住的西屋门上挂着一块像棉被一样厚厚的门帘子。门帘挂了一冬了,深灰的颜色变成了藏青色,手一摸帘子,就觉得黏糊糊的,让解耀先想起了什么电视剧中的大车店。幸亏是王大发给解耀先撩的门帘子,解耀先随着王大发走进西屋,他一眼看到火炕上盘腿儿坐着一个和周老太太年龄相仿的老太太。只见这个老太太头发乱糟糟的,嘴里叼着一个大烟袋,闭着眼睛在抗上晃。解耀先一看这位老太太身上锃明瓦亮、脏兮兮的破夹袄有点愣住了。这哪儿像动画片《半夜鸡叫》中满身绫罗绸缎,太阳穴上贴着一块狗皮膏药的地主婆形象呀。
王大发把双手抄在袖子中,走上前去恭恭敬敬的叫了一声:“二姨……”
老太太睁开了一双老花眼,看了一眼王大发,那张充满万恶的旧社会沧桑的老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哎呦……这不是发子嘛?大过年的干啥来了?呵呵……你身边啦标板儿溜直的小伙子是谁呀?长得可真俊!……”
王大发介绍道:“二姨,这是我们‘工人夜校’教我们读书的战先生,老有学问了。……”
老太太立刻动容的说道:“呦……原来是教书先生呀!快来,上炕暖和暖和!……”
解耀先被王大发拽着坐到滚烫的火炕上,笑眯眯的说道:“二姨您好!……”
“好!好!好!……”老太太眉开眼笑的双手捧着满是烟油子的烟袋锅子送到解耀先面前,说道:“我说先生呀,你可别嫌弃我老婆子,麻溜儿的来一袋!……”
解耀先知道这是东北农村很高的礼节,但是自己实在是享受不了这旱烟。他正犯愁怎么推辞,幸亏王大发说道:“二姨,战先生是读书人,读书人是不抽烟的。……”
“哦……”老太太算是答应了,拽过来烟笸箩,边给自己装旱烟,边说道:“我说发子,你来了就别走了!你二姨夫杀猪了,先生是贵,头一回上咱家来,一会儿吃完了杀猪肉再走!……那大肥肉蘸着蒜泥吃,贼啦香!……”
“还有血肠呢!……”解耀先听了不由得连吞口水,差一点呢脱口叫出。
可王大发却满脸抹不开肉儿,推辞道:“谢谢二姨!……二姨就别外道了!这快过年了,家里乱七八糟的事儿忙的脚打后脑勺。要不是陪着在我们来买点新杀的猪肉包饺子,还真没工夫来看二姨。呵呵……”
解耀先耐着性子,陪着王大发和他二姨唠嗑,好不容易等到杀完了猪。王大发的二姨夫武德贵可够实在的了,嘱咐杀猪的给割了四五斤的“梅花肉”,连分量都没称,给解耀先包好了,笑眯眯的说道:“俺这辈子最敬重的就是读书认字儿的人!呵呵……既然是战先生家里包饺子,这‘梅花肉’包饺子最香了。可千万别提钱的事儿,忒外道,就算赊的好了!……”
解耀先哪里肯占武德贵的这种便宜?既然武德贵死活不说价钱,解耀先只好拿出五块钱的“绵羊票子”,硬塞到了武德贵兜里。可别小看了这五块钱的“绵羊票子”,买一袋子“双合盛火磨”生产的面粉还能剩钱呢。也许农村人想表现一种对人很实在,我把肉死气白咧送给你不要钱,你却急头掰脸的非要把钱塞到我兜里。这就叫“俩好搿一好,大家都好。”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北方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和和美美的幸福生活。民间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东汉末年,灾害严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烂耳朵病。名医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看见瘟疫流行,于是他在冬至那天,找一块空地,搭起医棚,架起大锅,给人们舍药治病,救活了很多穷人。张仲景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炖,炖好后,把它们捞起来,剁碎,再用面皮作成耳朵一样的东西,下锅煮好后,分给病人吃。人们叫这种东西为“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再喝下一碗汤,便两耳发热、热血沸腾,不久烂耳朵病就好了。饺子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解耀先买回来这么多“梅花肉”,让周老太太很意外。周老太太规划了一下,把三分之一的肉冻起来,留着三十晚上炒菜、包饺子用,剩下的三分之二包点一个肉丸馅儿的饺子够小年吃就行了,剩下的肉包点白菜馅儿的饺子冻上,留着慢慢吃。
解耀先在周老太太家里住下来以后,没有几天的功夫,就和“三十六棚”的工友们建立起了不错的关系,工友们也都很喜欢、尊敬他。解耀先常替工友们写信,写得非常用心。他那一手脱胎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小楷写得当真是笔力险劲,结构独异。这信一写开头,就不断有工友来求他,于是解耀先就成了免费的“代书”先生。解耀先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内容也写得周全、得体,写完一念,工友们无不拍手称好。求解耀先写信的工友说他写的都是自己想说的话,甚至想说又说不圆全的话他都给写上了,简直像钻到谁的心里看了一样。一来二去,传开了,来求解耀先的工友越来越多,有些工友遇上疑难问题也来问他。
每当来求解耀先代写书信的工友千恩万谢的向解耀先表达谢意的时候,周老太太总是春风满面,一脸的骄傲,连声说“不气”,“这是我儿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