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也不能怪黄澎,是首辅史可法自己糊涂。
七月潞王于南都登基时,有关吴三桂降清的详情基本上就已经传到了江南。
当时远在山东的陆四还生怕史可法他们依旧要“联虏平寇”,所以特地将吴三桂降清始末,及清军举国入关详情编成小册命人于江南散播。
让陆四错愕的是,史可法却置这个事实于不顾,仍在潞王登基后上书,称吴三桂借清兵击败闯贼,收复神京,是功在社稷的义举。
并说:“吴三桂宜速行接济,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虏。原任知县马绍愉、陈新甲曾使款奴。昔下策,今上策也。当咨送督辅以备驱使。”
大意就是当年兵部尚书陈新甲同知县马绍愉向朝廷提出的款奴和谈在当时是下策,但现在看来却是一剂良方。
左都御史刘宗周也上疏建议:“亟驰一介,间道北进,或檄燕中父老,或起塞上夷王,……苟仿包胥之义,虽逆贼未始无良心”。
前番擅自跑到崇明去迎潞王的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王铎对史可法的上书十分不解,便私下去问史可法何以替吴三桂降清张目。
史可法竟说一无确实证据表明吴三桂降清;二说纵是吴三桂真的降清,此番对其封赏也能让其感怀故国,起到离间吴与清廷的作用。
“若我国断绝关宁将士归国之心,同愚民一般称其为汉奸,岂不是让这些将士甘心为满清用命吗?”
史可法还是相信关宁将士降清有诸多迫不得已,并认为李闯虽败于北京,但百足之虫僵而不死,尤其江北淮、扬、徐数州为奉李闯的淮贼所据,所以大明眼下最大的敌人还是逼死先帝的闯贼,而非才据北方京畿的满洲人。
在和东林魁首钱谦益的会面中,史可法及内阁、六部诸决策大臣均认为应早同吴三桂取得联系,借清军之力共灭“流寇”。
户部尚书高弘图尤认为弘光新朝首要之急便是恢复江北,认为当起淮西兵于淮左,再遣使至海上北联清廷,请求派南下助战,事成,可酬以金银粮草,仿当年南宋请兵蒙古例。
王铎对史可法的意见深以为然,便亲自写了“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的票拟,原南都守备太监,现为弘光朝司礼秉笔太监的韩赞周将此票拟呈递到弘光面前。
弘光让韩赞周先退下,召来京营统制孙武进询问其意见。
“这些个吊大褂子想干什么?那吴三桂明明勾引满洲鞑子窃我中国,怎的还给其封国公?又送银,又送米的,这吊大褂子想做什么?难不成他们还想联虏平寇不成?”
孙武进好不气恼,不明白内阁那边到底在想什么。
“那批还是不批?”
弘光小心翼翼问道。
他在海州时曾对北京南逃诸官宣称将至南都担起抗清重任,只是因前番是监国还是登基称帝的事情和南都诸公闹出不快,此后又有马士英咄咄逼人,及东林党人试图掀起“顺案”,致使他这天子一直无法公然提出“联寇抗虏”提议。
但他虽生性懦弱,可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呆傻之人,如何看不出内阁递来票拟隐含“联虏”之意。
是联虏还是联寇可是潞王能不能做稳皇帝宝座的关键,选错了要命。
“批他奶奶的嘴!这要是给汉奸封赏,叫天下人怎么看?往后谁还给你明朝卖力杀敌?”
孙武进大事不糊涂,坚决不同意内阁的混账想法。
“那就不批。”
弘光完全听从孙武进的意思,叫来韩赞周说此票拟不妥,要内阁再议。
南都的朝堂就跟淮军都督陆四家的蜂窝墙一样处处透风,这边还没再议呢,关于给吴三桂封国公的消息就漫天飞了。
远在武昌的左良玉一听吴三桂个汉奸都能得授蓟国公,他这忠于明室的、兵马又强过吴三桂的不过才宁南侯,自是对史可法等人大为不满,认为中枢毫无进取之意,完全是偏安气象,不禁有些后悔当初不应该听何腾蛟他们的开诏拜读,承认南都的潞王政权。
黄澎得此机会,自然上书攻击史可法,认为只要把史可法扳倒,东林党还想要稳固他们在朝中的权势,一定要对他背后的左良玉及凤阳总督马士英释放合作的意思,那样他黄澎就能谋得晋身之阶了。
孙武进是同弘光一看起的黄澎上书,他不识字,是弘光一字一句读给他听的,听完就油脸赞同道:“这个黄巡按有见识,真依了史可法那白面书生,你这皇帝就成昏君了。”
说完,想想自己虽被任命为京营统制,实际负责南都驻军城防,并且提调亲军,可似乎在朝堂上没什么发言权,也就是国家大事都由那帮吊大褂子办了,他这手握重兵的反而插不上话,哪有半点都督期盼的“权臣”模样。
于是便让弘光明日上朝时给自己弄个什么太子太傅、太保之类的加衔,内阁大学士估计混不上,但兵部弄个堂官做做应该可以吧。
看不懂塘报可以让人读嘛,不会写也可以让人写嘛。
只要有真本事,不识字就不能当大官了?
弘光确是真犯愁,因为这要求有点离谱。
“不是我孙二郎不敬重你这皇帝,实是你这皇帝如今须和俺一条心,要不然,这皇位能做得下去?”
“你也莫嫌我烦,说我欺负你,俺孙二郎打生下来就没小心思,做事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真不成了,我屁股一拍大不了走人,可你这皇帝能走得成?”
“......说一千道一万,这南京城里你以为有几个和你一条心的?除了我和都督死保于你,旁人巴不得你明天就驾崩呢!”
“你自当了这皇帝,心里难免有些小心思,这是人之常情,我不怪你。但你做事也要有度,真闹崩了,你那自个签的东西要流了出来,你看这南京城还有谁支持你当皇帝。”
“......”
孙武进是连吓带哄,把个弘光弄得是不断点头。第二天果真在朝会上以孙武进护驾南来有功,提议授太傅衔,任兵部尚书。
结果,朝堂一片反对声,都说本朝没有武将任职中枢的先例,总之,东林上下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丘八共列朝班。
要不是朝会的话,估摸都有人要骂娘了。
弘光也没办法,祖制朝政由内阁六部负责,他虽是皇帝也不能强硬下旨,于是讪讪退退,回到后殿看着孙武进十分不好意思。
“娘的,这事不是你的错,是那帮白面褂子不识抬举。”
孙武进早就听那帮由他部下充任的锦衣大汉将军们汇报了,气得连拔了自家好几根胡子。
傲骨铁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
七月潞王于南都登基时,有关吴三桂降清的详情基本上就已经传到了江南。
当时远在山东的陆四还生怕史可法他们依旧要“联虏平寇”,所以特地将吴三桂降清始末,及清军举国入关详情编成小册命人于江南散播。
让陆四错愕的是,史可法却置这个事实于不顾,仍在潞王登基后上书,称吴三桂借清兵击败闯贼,收复神京,是功在社稷的义举。
并说:“吴三桂宜速行接济,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虏。原任知县马绍愉、陈新甲曾使款奴。昔下策,今上策也。当咨送督辅以备驱使。”
大意就是当年兵部尚书陈新甲同知县马绍愉向朝廷提出的款奴和谈在当时是下策,但现在看来却是一剂良方。
左都御史刘宗周也上疏建议:“亟驰一介,间道北进,或檄燕中父老,或起塞上夷王,……苟仿包胥之义,虽逆贼未始无良心”。
前番擅自跑到崇明去迎潞王的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王铎对史可法的上书十分不解,便私下去问史可法何以替吴三桂降清张目。
史可法竟说一无确实证据表明吴三桂降清;二说纵是吴三桂真的降清,此番对其封赏也能让其感怀故国,起到离间吴与清廷的作用。
“若我国断绝关宁将士归国之心,同愚民一般称其为汉奸,岂不是让这些将士甘心为满清用命吗?”
史可法还是相信关宁将士降清有诸多迫不得已,并认为李闯虽败于北京,但百足之虫僵而不死,尤其江北淮、扬、徐数州为奉李闯的淮贼所据,所以大明眼下最大的敌人还是逼死先帝的闯贼,而非才据北方京畿的满洲人。
在和东林魁首钱谦益的会面中,史可法及内阁、六部诸决策大臣均认为应早同吴三桂取得联系,借清军之力共灭“流寇”。
户部尚书高弘图尤认为弘光新朝首要之急便是恢复江北,认为当起淮西兵于淮左,再遣使至海上北联清廷,请求派南下助战,事成,可酬以金银粮草,仿当年南宋请兵蒙古例。
王铎对史可法的意见深以为然,便亲自写了“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的票拟,原南都守备太监,现为弘光朝司礼秉笔太监的韩赞周将此票拟呈递到弘光面前。
弘光让韩赞周先退下,召来京营统制孙武进询问其意见。
“这些个吊大褂子想干什么?那吴三桂明明勾引满洲鞑子窃我中国,怎的还给其封国公?又送银,又送米的,这吊大褂子想做什么?难不成他们还想联虏平寇不成?”
孙武进好不气恼,不明白内阁那边到底在想什么。
“那批还是不批?”
弘光小心翼翼问道。
他在海州时曾对北京南逃诸官宣称将至南都担起抗清重任,只是因前番是监国还是登基称帝的事情和南都诸公闹出不快,此后又有马士英咄咄逼人,及东林党人试图掀起“顺案”,致使他这天子一直无法公然提出“联寇抗虏”提议。
但他虽生性懦弱,可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呆傻之人,如何看不出内阁递来票拟隐含“联虏”之意。
是联虏还是联寇可是潞王能不能做稳皇帝宝座的关键,选错了要命。
“批他奶奶的嘴!这要是给汉奸封赏,叫天下人怎么看?往后谁还给你明朝卖力杀敌?”
孙武进大事不糊涂,坚决不同意内阁的混账想法。
“那就不批。”
弘光完全听从孙武进的意思,叫来韩赞周说此票拟不妥,要内阁再议。
南都的朝堂就跟淮军都督陆四家的蜂窝墙一样处处透风,这边还没再议呢,关于给吴三桂封国公的消息就漫天飞了。
远在武昌的左良玉一听吴三桂个汉奸都能得授蓟国公,他这忠于明室的、兵马又强过吴三桂的不过才宁南侯,自是对史可法等人大为不满,认为中枢毫无进取之意,完全是偏安气象,不禁有些后悔当初不应该听何腾蛟他们的开诏拜读,承认南都的潞王政权。
黄澎得此机会,自然上书攻击史可法,认为只要把史可法扳倒,东林党还想要稳固他们在朝中的权势,一定要对他背后的左良玉及凤阳总督马士英释放合作的意思,那样他黄澎就能谋得晋身之阶了。
孙武进是同弘光一看起的黄澎上书,他不识字,是弘光一字一句读给他听的,听完就油脸赞同道:“这个黄巡按有见识,真依了史可法那白面书生,你这皇帝就成昏君了。”
说完,想想自己虽被任命为京营统制,实际负责南都驻军城防,并且提调亲军,可似乎在朝堂上没什么发言权,也就是国家大事都由那帮吊大褂子办了,他这手握重兵的反而插不上话,哪有半点都督期盼的“权臣”模样。
于是便让弘光明日上朝时给自己弄个什么太子太傅、太保之类的加衔,内阁大学士估计混不上,但兵部弄个堂官做做应该可以吧。
看不懂塘报可以让人读嘛,不会写也可以让人写嘛。
只要有真本事,不识字就不能当大官了?
弘光确是真犯愁,因为这要求有点离谱。
“不是我孙二郎不敬重你这皇帝,实是你这皇帝如今须和俺一条心,要不然,这皇位能做得下去?”
“你也莫嫌我烦,说我欺负你,俺孙二郎打生下来就没小心思,做事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真不成了,我屁股一拍大不了走人,可你这皇帝能走得成?”
“......说一千道一万,这南京城里你以为有几个和你一条心的?除了我和都督死保于你,旁人巴不得你明天就驾崩呢!”
“你自当了这皇帝,心里难免有些小心思,这是人之常情,我不怪你。但你做事也要有度,真闹崩了,你那自个签的东西要流了出来,你看这南京城还有谁支持你当皇帝。”
“......”
孙武进是连吓带哄,把个弘光弄得是不断点头。第二天果真在朝会上以孙武进护驾南来有功,提议授太傅衔,任兵部尚书。
结果,朝堂一片反对声,都说本朝没有武将任职中枢的先例,总之,东林上下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丘八共列朝班。
要不是朝会的话,估摸都有人要骂娘了。
弘光也没办法,祖制朝政由内阁六部负责,他虽是皇帝也不能强硬下旨,于是讪讪退退,回到后殿看着孙武进十分不好意思。
“娘的,这事不是你的错,是那帮白面褂子不识抬举。”
孙武进早就听那帮由他部下充任的锦衣大汉将军们汇报了,气得连拔了自家好几根胡子。
傲骨铁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