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山走了,赵老汉倒没有方才表现出来的痛心疾首了。

    因为对老赵家来说,置办冬衣其实不算浪费……大郎穿了二郎穿,二郎穿了三郎穿,三郎穿了四郎穿,四郎穿了五郎穿,五郎穿了六郎穿……

    六郎穿了,七郎不穿。

    七郎是老幺,俗话说“大心肝,小宝贝,中间夹着个打死胚”,做幺儿总是有优待的,七郎就不用捡哥哥们的旧衣服。

    此时,在后院忙活的周氏和张氏妯娌也回来了,一齐围着七郎买的东西,啧啧称叹。

    “这么好的皮子……我还是刚嫁过来的时候,你奶奶给了一块狗皮褥子,后来磨得毛都没了,也不暖了。”周氏感叹。

    赵老汉摸了摸鼻子……这是他没能耐让老妻过好日子,但是他生了个有本事的儿子,归根结底还是他的种子好!

    “娘,狗皮给你和爹做大衣!”七郎把狗皮推给娘,又分布和蚕丝:“这些给娘和三个嫂嫂做冬衣!”

    赵家自己也纺麻布,但除去交税的,并不够一家人穿用。

    张氏摸着松软的蚕丝,乐呵呵地说:“好!嫂子受你孝敬了,这些可以给阿仁和阿琴做一身袄子了。”

    孙氏和林氏没想到七郎还给他们带礼物,也是喜出望外,喊着阿义、阿棋给幺叔道谢。

    七郎豪气地说:“不用气啦,我们是一家人!等我挣了大钱,过年的时候给家里每个人做一身新衣,哥哥们都有!”

    周氏含嗔带笑,点了点七郎的鼻尖:“你啊!真是一点都存不住钱!”

    七郎笑呵呵地躲着周氏的手,看着嫂子和侄子侄女喜气洋洋的抱着布,觉得这钱花得很值!

    他是大人啦,能养家啦~~

    “也不仅我挣钱呢,四哥也出息了,他帮东家说成了一桩大买卖,东家赏了他二百文。狗蛋哥都羡慕四哥呢!”七郎又分享了一个好消息。

    二百文啊!差不多三只大公鸡了!

    四郎出去几天就养大了三只大公鸡?

    这下就连五郎和六郎都羡慕了,纷纷说:“早知道我也去牛马行做事,比替董家搬砖强多了。”

    七郎挠了挠头,观地说:“四哥也很辛苦,我看他肩膀和手肘的地方都磨破了,身上一股牛粪味。”

    伺候牲畜,那可是真正的脏活累活。

    平心而论,赵四郎尽管总是梦想一夜暴富,也的确是个吃苦耐劳的少年。

    赵老汉说:“你告诉他钱不能乱花,要留着盖房子和娶媳妇了吗?”

    “说了!”七郎连连点头。

    周氏无奈地说:“你啊!孩子在外面,手里总得有些应急的钱,你老惦记着!”

    赵老汉尴尬地解释:“我不是刻薄四郎,他也是我亲生的。只是别看他成丁了,还没七郎懂事呢。他在外面,我总怕他惹事。手里没钱,又还安全些。”

    接着,又问起七郎卖糖的经过……主要是打探七郎手里还有没有钱。

    七郎年纪小,私房钱当然要他保管才安全,不然天天这样孝敬父母,他感动得受不了啊!

    七郎正想炫耀自己的战绩呢,看到全家人都围着自己,站在矮榻上活灵活现地描述他卖糖给县令夫人的事。

    “师姐说县令出身兰陵萧氏,县令夫人是清河崔氏,都是很了不起的大士族。既然有钱,那就要卖给他家,这就叫劫富济贫!”七郎自有一套道理。

    赵家人的关注重点却不是县令夫人姓什么……姓萧姓崔很了不起吗?他们姓赵的也很了不起的。

    一般的人,还不配姓赵呢!

    “所以说,你又分到了三十五贯?”

    赵老汉说着,目光上下扫着七郎,琢磨着七郎的钱藏在哪里。

    三十五贯!这是三十五贯!

    不仅够把新院子盖得齐齐整整的,还能打一套家具,布置得妥妥当当,那就是村里除刘家以外独一份了!

    不得了,祖坟里冒青烟了!

    赵大郎兄弟面面相觑,既不敢置信,又觉得自惭形秽……老爹总说他们的年纪活到了狗身上,还真是冤枉了狗啊!

    七郎捂着胸口,警惕地说:“爹,这笔钱我已经想好用途啦!刚才我说了,棉花的保暖不比蚕丝差,纺出来的上等棉缎,比丝绸还好!师姐家就种过棉花,我这钱是要跟她买种子的,等我们家种了棉花,就是益州独一份,我们家就发财了!”

    他说得头头是道的,但赵老汉却没什么信心。

    “这棉花,我们这里也没有人种过,真的能种好吗?种不好,就是浪费了一季的地;我们家也不会纺棉布,种出来的棉花能卖得出去吗?”

    赵大郎也说:“七郎,你不要想一出做一出的,你现在能做白糖卖已经很好了。”

    七郎认真地说:“做白糖的原料黑糖是天竺运来的,也是有限的,且还要依赖他人。若是别人不卖黑糖给我们了呢?就是我们自己种甘蔗,同样要占地。况且我们还不会炼糖。但我们现在没有门路去天竺寻炼糖的方法,而棉花,董家就有啊!”

    赵大郎等人没想到七郎小小的人儿目光那么长远,一时都愣住了。

    他们没想过挣长久的钱啊,只要挣个一百八十贯的,就是一辈子都想不到的钱了!

    最后还是周氏吞了吞口水,抚着胸口说:“我们七郎真是要做大事的人,就听七郎的。”

    赵老汉和赵大郎一齐点头,这个家就要靠七郎了!

    孙氏和林氏虽有意见……觉得七郎想得太远、不切实际,不是庄稼人的作风,但在其他人都同意的情况下,还是不敢说什么。

    张氏和她们一起抱着东西回房,感叹地说:“要是一年前,我可做梦都想不到我能穿蚕丝做里子的冬衣。告诉别人七郎小小年纪能挣那么钱,谁信呢?我看啊,七郎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孙氏和林氏看了看怀里的东西,也点了点头。

    分了东西,一家人又分工合作,做饭、劈柴、挑水……

    赵老汉带着阿仁、阿义、阿琴过去旁边的新宅地割杂草、清理石块和杂物,七郎则拿起纸笔,认认真真地写下“五年发展纲要”。

    才刚写了个标题,又觉得五年太长,他这辈子才活了六岁。

    又改成“三年发展规划”……

    三年还是长了点,最后变成“一年发展计划”~~

章节目录

一品寒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山的那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37章 一年发展规划-小说一品寒士,一品寒士,一本书并收藏一品寒士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