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此时已经五十岁了,精神健硕、孔武有力,仍然老当益壮。
……比七郎常见的乡下老农要显年轻多了。
得知了两个少年郎的来意,李勣欣慰笑道:“前朝征辽东,人们为躲避征兵不得不自残肢体,如今朝廷才说要征高句丽,就有如此多壮士踊跃参加,这是朝廷的,是圣明天子感召之力。”
七郎:……果然是老将,这番话陛下知道了一定很感动。
李勣话锋一转:“然而朝廷征召府兵,也要成丁的,唐家小郎年少了一些,又无官职在身,不宜从军。”
唐璿恳切地说:“我已经十五了,在国子监中骑射课一直是优等,请大将军允我做个小兵,为国尽力。”
七郎也在一旁帮腔:“唐璿跟随孙神医学医多年,在军中亦可给将士看伤病。我听闻前朝征高句丽,许多士兵尚未抵达战场,就因各种疾病死在途中的。”
前朝征高句丽失败,各种天灾人祸也是原因,时也命也。
李勣见唐璿如此执着,又想到孙神医的名声,或许唐璿真能有作用……
他正色道:“上战场不同小孩子玩游戏,也不是纸上谈兵,是会有伤亡的。你回去和家人商量好,你家人同意,你就到我麾下来,做个普通士卒。”
唐璿高兴地说:“我早就和家母说过了,她是同意的!”
唐璿已丧父,他母亲同意,就是可以了。
李勣微微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件事。
接着,李勣又和七郎讨论了一会儿火药和铁壳地雷的用法,就让这两个少年离开了。
走出英国公府,唐璿还很兴奋,他握着拳头说:“我能跟李大将军一起出征啦!你不知道吧,李大将军出身豪富,他家仗义疏财,前朝时……”
他滔滔不绝地说起李勣的事迹,七郎才知道,原来唐璿是真的崇拜李勣。
七郎笑道:“恭喜你如愿以偿了!”
如果没有他跟着一起来,唐璿能不能如愿出征高句丽呢?
和唐璿熟悉之后,七郎就努力回想“唐休璟”的一些事迹,然后隐隐记得,唐休璟运气不是很好。
明经科及第,出任吴王府典签,后受吴王谋反案牵连,被贬到辽东的营州任户曹……
此后几十年,他从东北到西北,走到哪,哪里就有异族入侵。然后他就一路捶过去,奚族、契丹、突厥、吐蕃……都被他捶了一遍。
以一种“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精神,从年轻打到年老,终于被提拔入长安朝堂为官时,他已经七十岁了。
武则天都遗憾地说:“我重用你太晚了。”
幸好唐璿活得久,一直活了近九十岁,终于位极人臣,也算是大器晚成了。
现在,唐璿参与征高句丽之战,是不是可以让他少走一些弯路、人生从此不一样了呢?
两个小少年此刻意气风发,都想着上战场一雪前耻,让高句丽人好看!
……国与国之间的大事,本来是无关私仇的。可人都有亲人,想到死在高句丽战场上的亲人,又如何能不记仇?
皇帝决心一战彻底消灭高句丽,因此准备工作也要做的充分。
七郎把行李都收拾好了,也准备好了弓箭、大刀,接下来就……天天在军器监炒火药。
直到赵六郎带着安二娘回长安,大军都还没动身。
赵六郎站在七郎面前,张口结舌了好一会儿,捶胸顿足的说:“这样的大事,你怎么能不跟家人商量就私自决定?现在还能换人吗?我替你去!”
说完,就想拉七郎出去。
七郎脚步不动:“六哥,这一回朝廷下了决心,派出的是李勣这样的宿将,听闻皇帝也极有可能亲征。又有新罗与我朝配合,胜算是很大的……”
“胜算?”赵六郎着急地说,“我虽然年轻,也听人说过征高句丽的事。前朝哪一次征高句丽,不是下了决心,派出的兵马都比这一次多。可是……”
“幺弟!我们每一年去扫墓,祖父和伯父们的墓,都是衣冠冢啊!”
如果不是赵老汉跑得快,他们这一支就绝嗣了。
七郎拉着赵六郎的手,认真地说:“六哥,我知道!这就是一个给祖父和伯父们报仇的机会啊!六哥,你们不是都说我算得准吗?那我就要说,此次征高句丽,一定会大胜!”
“而且,六哥你代替不了我。”七郎笑了笑,骄傲地说:“我是军器监主薄,奉命运送火器,是随便一个人能代替的?”
这种时候了,他还得意!
赵六郎气得想打七郎一顿,可是他不敢……七郎从小就聪明能干,他习惯了听七郎的话,哪里敢打?
七郎说:“反正我是一定要去辽东的了,你先别传信回家,等我立功了给家人一个惊喜。”
赵六郎抱着头蹲在地上,唉声叹气:“爹娘要是知道,不知道怎么哭呢!你别想立功,保住小命要紧。”
虽然赵六郎在七郎面前没什么做哥哥的威严,七郎还是像个听话的弟弟一样,乖巧地答应。
赵家兄弟这里,是兄弟情深的温情。
而太子和魏王之间,就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皇帝要亲征,即使不是和先遣部队一起,最迟也会在明年启程。
而魏王就藩的命令,却是拖不过一两年的。到时候魏王就藩了,皇帝出征了,长安城就是太子的地方了。
跟在魏王身边的人都很不安,担心被太子秋后算账。
那么没办法了,只有先下手为强了。
魏王明明知道这些人想做什么,他只假装不知,并且给自己找了一个撇清关系的办法。
“儿近日常梦见母后、梦到伊阙的佛龛,想去伊阙礼佛。儿去了相州就藩,去伊阙就不方便了。”魏王可怜地说。
伊阙佛龛,是皇后薨逝后,魏王发愿命人造的,象征着他对母后的思念。佛龛位于洛阳龙门宾阳洞,距离长安不远。
皇帝听了魏王的话,感念儿子的思母之情,想到皇后在时的贤名、深情厚谊,心有触动。
“如今朝野都在准备征高句丽的大事,你去伊阙还愿,也为大军祈福吧!”
魏王大喜,又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让皇帝保重身体的话。
魏王的仪仗低调地离开了长安,往洛阳而去。
太子得知之后,笑道:“他就是想拖延时间,随他去吧!他还能在伊阙佛龛赖一辈子吗?”
汉王李玄昌凑趣地说:“那你索性赐青雀出家好了。”
太子哈哈大笑,志得意满。
魏王离开京城后几天,朝廷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征高句丽时,有人告发,此次征高句丽的主将之一,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勾结太子,图谋不轨。
张亮有五百个养子,告发此事的,是其中一个养子。
朝廷还来不及彻查,太子却同时病倒了。
……比七郎常见的乡下老农要显年轻多了。
得知了两个少年郎的来意,李勣欣慰笑道:“前朝征辽东,人们为躲避征兵不得不自残肢体,如今朝廷才说要征高句丽,就有如此多壮士踊跃参加,这是朝廷的,是圣明天子感召之力。”
七郎:……果然是老将,这番话陛下知道了一定很感动。
李勣话锋一转:“然而朝廷征召府兵,也要成丁的,唐家小郎年少了一些,又无官职在身,不宜从军。”
唐璿恳切地说:“我已经十五了,在国子监中骑射课一直是优等,请大将军允我做个小兵,为国尽力。”
七郎也在一旁帮腔:“唐璿跟随孙神医学医多年,在军中亦可给将士看伤病。我听闻前朝征高句丽,许多士兵尚未抵达战场,就因各种疾病死在途中的。”
前朝征高句丽失败,各种天灾人祸也是原因,时也命也。
李勣见唐璿如此执着,又想到孙神医的名声,或许唐璿真能有作用……
他正色道:“上战场不同小孩子玩游戏,也不是纸上谈兵,是会有伤亡的。你回去和家人商量好,你家人同意,你就到我麾下来,做个普通士卒。”
唐璿高兴地说:“我早就和家母说过了,她是同意的!”
唐璿已丧父,他母亲同意,就是可以了。
李勣微微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件事。
接着,李勣又和七郎讨论了一会儿火药和铁壳地雷的用法,就让这两个少年离开了。
走出英国公府,唐璿还很兴奋,他握着拳头说:“我能跟李大将军一起出征啦!你不知道吧,李大将军出身豪富,他家仗义疏财,前朝时……”
他滔滔不绝地说起李勣的事迹,七郎才知道,原来唐璿是真的崇拜李勣。
七郎笑道:“恭喜你如愿以偿了!”
如果没有他跟着一起来,唐璿能不能如愿出征高句丽呢?
和唐璿熟悉之后,七郎就努力回想“唐休璟”的一些事迹,然后隐隐记得,唐休璟运气不是很好。
明经科及第,出任吴王府典签,后受吴王谋反案牵连,被贬到辽东的营州任户曹……
此后几十年,他从东北到西北,走到哪,哪里就有异族入侵。然后他就一路捶过去,奚族、契丹、突厥、吐蕃……都被他捶了一遍。
以一种“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精神,从年轻打到年老,终于被提拔入长安朝堂为官时,他已经七十岁了。
武则天都遗憾地说:“我重用你太晚了。”
幸好唐璿活得久,一直活了近九十岁,终于位极人臣,也算是大器晚成了。
现在,唐璿参与征高句丽之战,是不是可以让他少走一些弯路、人生从此不一样了呢?
两个小少年此刻意气风发,都想着上战场一雪前耻,让高句丽人好看!
……国与国之间的大事,本来是无关私仇的。可人都有亲人,想到死在高句丽战场上的亲人,又如何能不记仇?
皇帝决心一战彻底消灭高句丽,因此准备工作也要做的充分。
七郎把行李都收拾好了,也准备好了弓箭、大刀,接下来就……天天在军器监炒火药。
直到赵六郎带着安二娘回长安,大军都还没动身。
赵六郎站在七郎面前,张口结舌了好一会儿,捶胸顿足的说:“这样的大事,你怎么能不跟家人商量就私自决定?现在还能换人吗?我替你去!”
说完,就想拉七郎出去。
七郎脚步不动:“六哥,这一回朝廷下了决心,派出的是李勣这样的宿将,听闻皇帝也极有可能亲征。又有新罗与我朝配合,胜算是很大的……”
“胜算?”赵六郎着急地说,“我虽然年轻,也听人说过征高句丽的事。前朝哪一次征高句丽,不是下了决心,派出的兵马都比这一次多。可是……”
“幺弟!我们每一年去扫墓,祖父和伯父们的墓,都是衣冠冢啊!”
如果不是赵老汉跑得快,他们这一支就绝嗣了。
七郎拉着赵六郎的手,认真地说:“六哥,我知道!这就是一个给祖父和伯父们报仇的机会啊!六哥,你们不是都说我算得准吗?那我就要说,此次征高句丽,一定会大胜!”
“而且,六哥你代替不了我。”七郎笑了笑,骄傲地说:“我是军器监主薄,奉命运送火器,是随便一个人能代替的?”
这种时候了,他还得意!
赵六郎气得想打七郎一顿,可是他不敢……七郎从小就聪明能干,他习惯了听七郎的话,哪里敢打?
七郎说:“反正我是一定要去辽东的了,你先别传信回家,等我立功了给家人一个惊喜。”
赵六郎抱着头蹲在地上,唉声叹气:“爹娘要是知道,不知道怎么哭呢!你别想立功,保住小命要紧。”
虽然赵六郎在七郎面前没什么做哥哥的威严,七郎还是像个听话的弟弟一样,乖巧地答应。
赵家兄弟这里,是兄弟情深的温情。
而太子和魏王之间,就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皇帝要亲征,即使不是和先遣部队一起,最迟也会在明年启程。
而魏王就藩的命令,却是拖不过一两年的。到时候魏王就藩了,皇帝出征了,长安城就是太子的地方了。
跟在魏王身边的人都很不安,担心被太子秋后算账。
那么没办法了,只有先下手为强了。
魏王明明知道这些人想做什么,他只假装不知,并且给自己找了一个撇清关系的办法。
“儿近日常梦见母后、梦到伊阙的佛龛,想去伊阙礼佛。儿去了相州就藩,去伊阙就不方便了。”魏王可怜地说。
伊阙佛龛,是皇后薨逝后,魏王发愿命人造的,象征着他对母后的思念。佛龛位于洛阳龙门宾阳洞,距离长安不远。
皇帝听了魏王的话,感念儿子的思母之情,想到皇后在时的贤名、深情厚谊,心有触动。
“如今朝野都在准备征高句丽的大事,你去伊阙还愿,也为大军祈福吧!”
魏王大喜,又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让皇帝保重身体的话。
魏王的仪仗低调地离开了长安,往洛阳而去。
太子得知之后,笑道:“他就是想拖延时间,随他去吧!他还能在伊阙佛龛赖一辈子吗?”
汉王李玄昌凑趣地说:“那你索性赐青雀出家好了。”
太子哈哈大笑,志得意满。
魏王离开京城后几天,朝廷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征高句丽时,有人告发,此次征高句丽的主将之一,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勾结太子,图谋不轨。
张亮有五百个养子,告发此事的,是其中一个养子。
朝廷还来不及彻查,太子却同时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