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百四十六章探班
老朋友们都到家门口了,易青自然没有不去探望的道理,毕竟在一起混了大半年,革命友情决定钢钢的。
这次红楼剧组回京,住的并不是之前的圆明园招待所,新的驻地听说比之前那地方,至少在环境方面要好了很多。
这倒不是因为剧组有钱了,可以奢侈一把,而是因为,圆明园招待所准备拆了。
政府部门大概是终于想起来要保护圆明园遗址,从今年年初就开始规划了,易青住了大半年的招待所也在拆除范围之内。
易青一大早就出了门,还特意从单位借了一辆三轮车,车斗里堆满了各种好吃的,剧组那帮人缺嘴,这些东西是少不了的。
他也在剧组待了大半年,剧组的伙食已经不能简单用一个“难吃”来形容了,本来演员就是年轻人居多,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处在能吃的年纪,谁能扛得住一天三顿萝卜白菜的。
以前易青还在组里的时候,就经常回家拿点儿好吃的给大家分享,偶尔解解馋,现在有钱了,自然得好好的款待一下这些老朋友了。
蹬了两个小时,易青才找到红楼剧组的驻地,挺漂亮的一栋楼,门口还有个小广场,的确在居住环境这方面改善了不少,以前的圆明园招待所又老又破,睡着睡着觉,墙皮都能突然掉下来拍脸上,招待所门口的水泥体面开裂破碎,每次下雨都得有几个人摔倒在里面。
两相比较,这边都可以挂星了,离得老远,易青突然瞧见旁边的喷泉花痴那边有两个熟悉的身影。
“晓东哥,沈林姐!”
易青大喊了一声,结果得到的回应不是热情的拥抱,而是两个人惊慌失措的表情,还有满是埋怨的眼神,吴晓东更是惊恐之下,差点儿一头栽进蓄水池。
吴晓东几步跑到跟前,满脸慌张的朝着四下看了看,道:“你喊什么你,当心让人看见了!”
沈林跟在吴晓东身后,虽然没说话,可分明是在埋怨。
易青瞧着,不禁翻了个白眼,你们俩的事,怕是连王导都知道了,也就是人家小老头儿嘴硬心软,不然的话,早就棒打鸳鸯了。
“行了!谁还不知道谁啊。”易青说着下了车,“你们今天没去拍戏!?”
吴晓东先是朝着三轮车的后斗看了一眼,顿时眉开眼笑:“哦!导演和主任都去河北考察拍摄场地去了,小易,这都带的什么好东西啊!”
说着就要伸手,被易青一把给拍了回去。
“急什么,待会儿有你的份。”易青说着推车向前,“你刚才说,王导和主任去哪了?”
吴晓东眼睛还是没离开车斗里的那些东西,随口回道:“河北啊!怎么了?”
河北!
易青想起来了,87版《红楼梦》里可不就是有好几场重头戏都是在河北某地拍摄的,还想起来某位大人物此刻正在那个地方积累资历,时刻准备一飞冲天。
三个人走到旅店门口,吴晓东站在楼下喊了一嗓子:“同志们,都来看看,是谁来了?”
一时间好些窗户被推开,一个个脑袋探了出来。
“小易!是小易!”
“真的啊!”
“小易,给我们带什么好东西来了?”
“姐妹们赶紧下去,我看见了,满满一车斗,都是好吃的,快点儿啊!”
没有十秒钟的功夫,呼啦啦跑出来一大帮人,这么多老朋友来迎接自己,易青深表感动,可还没等他打个招呼呢,就被跑在最前面的陈小旭一把推开,然后他的三轮车就被围上了。
“这是什么?方便面,带面条来干什么?”
“香肠,还有大肘子,我都好些天没吃着肉了!”
“别抢,别抢,都别抢!”
“给我一个,给我一个!”
这帮见吃忘友的家伙。
顷刻间,满满一车斗的好吃的被瓜分干净,也就是他们胃口不够好,怕没法消化,不然的话三轮车的轮胎都能被这帮人给嚼了。
分了吃着,大家这才想起来旁边还有一人呢,纷纷围上来,对着易青嘘寒问暖的,甘心的不得了。
“小易!你最近怎么样啊,这个香肠不错,下次记得多带点儿!”
“小易!我看你怎么还瘦了,得加强营养啊,我没抢到饼干,下回来想着给我带来!”
“小易!你能来太好了,这么长时间没见,我都想你了,你口袋里还有吗?我看鼓鼓囊囊的,装的什么好吃的!”
我特么就不该来!
这哪是远道而来的朋友,分明就是一帮逃荒过来的难民,满脑子就只有吃的。
“小易!来啦!”
易青看过去,见是周陵老师,顿感亲切,瞧瞧人家,都没提吃的。
“周老师!”
周陵笑道:“还能想着过来看看我们,不错,不错!”
易青忙道:“瞧您说的,我也是剧组的人,就说柳湘莲的戏拍完了,可您也不能拿我当外人啊!”
说着还摆出一副委屈的模样。
周陵见状大笑道:“对!对!对!都是一家人,别在门口站着了,快进来,还有你们,待会儿还有课呢,赶紧回去准备!”
众人顿时作鸟兽散。
“小易!待会儿等我们下了课,咱们再聊!”
“别急着走啊,好长时间都没见了,咱们好好说会儿话!”
易青一一应着,等大家都走了,周陵才道:“走吧,先去我屋里待会儿,咱们也聊聊,你小子还真是挺能折腾,我们在杭州的时候都听说了!”
易青知道周陵说的是《我爱我家》,只是没想到之前那场论战,居然传的那么远,杭州那边都知道了。
跟着周陵老师进了屋,周陵刚坐下就问起了关于《我爱我家》的事:“你们制作的那个情景喜剧,我虽然没看,可是也听一些朋友说起过。”
“那您觉得怎么样?”
“先不说别的,你能大胆的尝试新东西,只凭这一点,我就佩服你小子,换做别人根本不敢。”
的确不敢,现在的国人循规蹈矩都习惯了,特别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小心翼翼的,始终不敢跨越雷池半步。
“我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拍电视剧需要钱,可我们哪有钱,只能怎么省钱怎么来!”
周陵听着,也是一声长叹:“是啊!钱,你们需要钱,咱们红楼剧组还不是一样需要钱!”
虽然年后红楼顺利复拍,但是缺钱的窘境也依然在困扰着王福林等人,谁也不知道下一笔钱在哪里,只能抠抠搜搜,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小易,问你件事!”
易青见周陵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自然能猜到他想要问的是什么。
“周老师,您是想说京影厂要拍的红楼梦吧?”
周陵点头,苦笑道:“本来就有好些人不看好咱们剧组,现在京影厂也跟着凑热闹,人家有钱,而且请来的都是大明星,咱们剧组以后怕是要更难了!”
易青前世就曾了解过,当京影厂宣布要拍摄电影版的《红楼梦》之后,就有人表示过要停拍电视剧版的《红楼梦》,还罗列出一大堆理由,总之,面对这样的强敌,继续拍摄根本没有必要,再拍下去只能是浪费金钱。
可最终的结果呢?
电影版的《红楼梦》昙花一下,很快寂寂无声,而电视剧版的《红楼梦》却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最终一飞冲天,铸就经典。
往后几十年,红楼题材的影视剧还出现了很多,可87版的《红楼梦》却从未被超越。
哪怕到了易青重生的那个年代,红楼故事再度被翻拍,可只要将87版拿出来,照样会被爆成渣。
很多人对此都存在疑惑,毕竟几十年之后的影视设备和制作手段越来越好,投资也越来越大,可为什么就是不能超越前作?为什么87版的《红楼梦》一直被奉为经典,而后来的一些拍摄,却成为众矢之的呢?
易青作为过来人,自然知道其中的原因,87版之所以成为经典,难以超越,不是因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使得其无法超越。
首先就是对于原著的忠实程度,电视剧版被冠以87版的名号,但事实上并不是立项之后立马开拍的,而是请了一大批红学家组成了顾问团,以原著为蓝本,进行剧本的创作。
王福林导演把握住了《红楼梦》的核心和关键,并没有跳出红楼文本,对剧本肆意篡改和加工,而是完全遵照原著去拍。
即便是曹大大的红楼故事未完,剧本也是依据原稿前八十回对人物结局做了忠实原著的剧本创作。
特别是87版《红楼梦》对于结局的重新创作,当属绝妙。
续书里面的结局是贾宝玉去参加科考,贾家获得了赦免,家业重新振兴,这样的大团圆结局,易青是很不喜欢的,看的时候简直如鲠在喉,因为他觉得最后贾家家破人亡,树倒猢狲散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87版的结局,凤姐的死,湘云沦为妓.女,以及最后贾宝玉走在白茫茫的荒原上,这些都是处理得极好的。
王熙凤死的时候,愿望是回到金陵,然而她只是被草戈裹尸,弃之荒野了,这时候响起了陈丽唱的《聪明累》,伴随凤姐生前身后情状的交织,不免让人唏嘘。
而后镜头切换到茫茫雪地荒原中,贾宝玉一身破烂紫蟒,踽踽独行。
虽然凄凉,但是这才是真正忠于原著的改编,而89电影版却完全照搬续书,在层次上明显就落了下风。
另外87版《红楼梦》剧组为了更好地遵循原著,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剧组还组成了一个二十人的红楼顾问团,专门在大局上把控,这些人有的是红学家,有的是建筑学家,有的是民俗学家,有的是当时分管相关领域的领导,可以说,他们是剧组的总掌舵人,从根本上保证了87版《红楼梦》的水准。
为了更好地呈现书中描写的人、物、景,剧组不辞劳苦地全国各地选演员,不问身份背景,只要形象性格符合书中人物,都会想尽办法拉进剧组,这些演员在当时来说,籍籍无名,但最终因为一部《红楼梦》,互相成就,这在后世拍戏就要找大牌一线的影视圈,是不可能的事。
剧组为了选最合适的景,也是全国各地辗转,而不是随便搭个摄影棚完事,为了给后代留下可供参考的实物,剧组最终花了在这个年代来说不菲的价钱,在河北某地落成了荣国府、大观园等建筑,直到几十年之后,依然在影响世人,这是后来拍完一部电视剧,就拆掉摄影棚的剧组不可能相比的。
其次,正式开拍前的集中培训更是开了中国影视圈的先河,从最终成片的效果来看,这也是极其重要的。
后来许多电视剧只要演员到位,一人一个剧本研究几天,或者干脆现场背,或直接弄个提词器,又或者直接让演员张嘴“1、2、3、4、5、6、7、8、9”的狂喷,这样就敢拍。
87版《红楼梦》可不是这样的对待表演工作的,剧组的所有演员都是全国各地去找的,几乎所有人都不是科班出身。
王福林导演这样决定,遭到了无数人的反对,可他依然坚持,只要是因为这样的人可塑性强,没有太多的套路。
在演员招齐后,剧组也并没有急着分配角色,而是对这一群小演员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培训,三年啊。
后来的电视剧组,三个月有吗?
三周有吗?
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大牌,不到电视剧开拍前一秒,都不到场,甚至拍戏的时候,有一点儿不满意,直接走人,更有甚者,甚至连剧组都不来,全程靠抠图,仗着自己是大牌,私下也不跟其他演员配戏找感觉,这样就想拍出好的电视剧,想超越经典?
特么门儿都没有!
易青前世看了太多所谓的大牌演员,那些人真的好意思说自己是演员?
这些所谓的大牌也就是被人称作流量明星的一个群体,而催生这个群体诞生的,则是一些资本盲目的投入,只要有流量,有关注度,就能当演员,就能演戏,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从什么时候开始衡量一个演员的标准不再是演技,而成了流量的?
这些毫无演技,只会对着摄像机镜头卖萌耍帅的所谓“演员”,带着迷之自信闯入影视圈,以背台词当做敬业标准,以擦破点儿油皮当做敬业标准,以天刚蒙蒙亮就来到剧组当做景标准,殊不知,这是他们的职业,他们所做的完全就是这个行业对于演员这个职业的最低标准。
可这些迷之自信的“演员”们,却看不清自己,更看不清演员这个行当,难道还能指望他们对于表演怀着敬畏之心?
能在进组之前看看剧本,知道自己演的是谁就不错了。
可红楼剧组的演员呢,为了自己的角色,哪怕是很小的一个角色,他们付出了三年的青春。
红楼剧组这三年培训了什么呢?
《红楼梦》说的毕竟是一个贵族的故事,自然是培养这些演员的公子小姐气质,这是言行声色,手眼身法步,是骨子里的贵族气质,此外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些技能,都要有,后来那些所谓的流量明星,小鲜肉,除了一张脸,还有什么?
易青亲身经历了长达半年多的培训,所有的演员都聚在一起,无论角色大小,大家吃住在一起,住集体宿舍,没有人享受特权,这样培养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在拍戏的时候才能更有感觉。
剧组还请来了不少专家给演员们授课,不仅仅要熟悉原著,要背熟台词,更要熟悉那个年代,那个社会环境下的风俗人情,熟悉每一个角色的定位,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把自己代入情境,演的时候才能更游刃有余。
可以说,没有拍戏前的集训,就不会有后来的经典。
其三,惊为天人的作曲,87版《红楼梦》不仅剧本遵循原著,演员三年集训培养气质,教习表演,私下磨合,更找到了著名作曲家王利平来作曲。
那些曲子听来如怨如诉,如泣如慕,催人泪下,让人为之震撼,后来也成为多版红楼争相引用的曲子,已经成为绝唱。
后来王利平自己也说,为红楼作曲,是他最耗费他心力的一个工作,作曲过程中,数次哭泣,可见情真意切。
要衡量一部影视剧是否经典,看得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还有贯穿影视剧始终的作曲,它是一部电视剧能否成其经典的灵魂。
易青懂音乐,也懂红楼,看过无数遍红楼之后,再听到王利平老先生作曲的红楼歌曲时,他觉得那就是为红楼而生的曲子,这不是随便找个作曲家就能完成的,老先生为了作这十几支曲子,花了一年零九个月才完成,这就是匠心,这是从字里行间挖出来的曲子,不对红楼烂熟于心,何能得来?
其四就是演员们的表演了,比如后来人们提起林妹妹,估计谁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陈小旭,虽然此前此后有许多版本的林黛玉,但以陈小旭的最为传神。她不是最美的,这点大家都承认,但她演的林黛玉显然是最接近曹雪芹笔下的黛玉气质的,这也是大家不得不承认的。
就连陈小旭自己也承认,她的性格跟林黛玉很像,且演了黛玉后,没人敢找她演戏了,因为在大家心里,无论她演什么,人们都认为那是林黛玉。
除陈小旭外,还有邓洁版的王熙凤,欧阳棼强版的贾宝玉,张丽版的薛宝钗,东方文樱版的贾探春,沙玉华版的刘姥姥等人,可以说无论角色大小,每一个人都不辱使命,把自己的角色演活了,都说演戏的最高境界不是演角色,而是让自己成为角色,显然剧组的每一个演员都做到了。
所以当陈小旭去世后,人们会说,天上多了林黛玉,人间再无陈小旭,这绝非溢美之词。
此外,剧组的服饰,化妆等,也是所有版本里最令人舒适和认可的,这可不是随便拿几套衣服就出来糊弄观众的无良剧组,为了更好地呈现经典,剧组专门请到了著名服装设计师史延芹老师,为红楼梦设计了上千套服装,人们能看到,红楼梦只有36集,但光是演员们的服饰就足以令观众享受了。
红楼版本很多,当然87版也有自己的遗憾,但比较之后,仍然无法否认它的经典地位,因为幕后主创对原著的遵循,因为剧组不惜工本耗时耗力的拍摄,因为演员对角色的看重和钻研,让所有喜爱红楼故事的观众有幸看到这样的经典。
这样的红楼需要担心和别人竞争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其他的交给观众,皇天还不负苦心人,大家的努力终将得到回报。
“周老师,人家有人家的优势,咱们也有咱们的优点,没必要非要和人家比较,咱们踏踏实实的做好该做的事情,结果总归不会太差吧!”
周陵闻言一愣,接着心里便是一片释然,不禁暗自感叹:他的年纪比易青大了那么多,没想到,居然还没有易青看得透彻,真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了。
“还是你看得透,小易,我真是服了你了!”
易青只是笑笑,没有接话,他能理解周陵的担心,毕竟两相比较,电视剧版的确处处比不上人家,不然的话,为什么剧组的那些红学家,有一大半都跑去了京影厂的电影版剧组?
“对了,待会儿你也开导开导大家,这些日子,就像有块大石头压在心口一样,不管是谁都心事重重的,再这样下去,咱们还没等被人家打趴下,自己就先扛不住了。”
这个的确是有必要的,看起来,易青又要给大家伙管点儿自信迷魂汤了。
“没问题!”
第一百四十六章探班
老朋友们都到家门口了,易青自然没有不去探望的道理,毕竟在一起混了大半年,革命友情决定钢钢的。
这次红楼剧组回京,住的并不是之前的圆明园招待所,新的驻地听说比之前那地方,至少在环境方面要好了很多。
这倒不是因为剧组有钱了,可以奢侈一把,而是因为,圆明园招待所准备拆了。
政府部门大概是终于想起来要保护圆明园遗址,从今年年初就开始规划了,易青住了大半年的招待所也在拆除范围之内。
易青一大早就出了门,还特意从单位借了一辆三轮车,车斗里堆满了各种好吃的,剧组那帮人缺嘴,这些东西是少不了的。
他也在剧组待了大半年,剧组的伙食已经不能简单用一个“难吃”来形容了,本来演员就是年轻人居多,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处在能吃的年纪,谁能扛得住一天三顿萝卜白菜的。
以前易青还在组里的时候,就经常回家拿点儿好吃的给大家分享,偶尔解解馋,现在有钱了,自然得好好的款待一下这些老朋友了。
蹬了两个小时,易青才找到红楼剧组的驻地,挺漂亮的一栋楼,门口还有个小广场,的确在居住环境这方面改善了不少,以前的圆明园招待所又老又破,睡着睡着觉,墙皮都能突然掉下来拍脸上,招待所门口的水泥体面开裂破碎,每次下雨都得有几个人摔倒在里面。
两相比较,这边都可以挂星了,离得老远,易青突然瞧见旁边的喷泉花痴那边有两个熟悉的身影。
“晓东哥,沈林姐!”
易青大喊了一声,结果得到的回应不是热情的拥抱,而是两个人惊慌失措的表情,还有满是埋怨的眼神,吴晓东更是惊恐之下,差点儿一头栽进蓄水池。
吴晓东几步跑到跟前,满脸慌张的朝着四下看了看,道:“你喊什么你,当心让人看见了!”
沈林跟在吴晓东身后,虽然没说话,可分明是在埋怨。
易青瞧着,不禁翻了个白眼,你们俩的事,怕是连王导都知道了,也就是人家小老头儿嘴硬心软,不然的话,早就棒打鸳鸯了。
“行了!谁还不知道谁啊。”易青说着下了车,“你们今天没去拍戏!?”
吴晓东先是朝着三轮车的后斗看了一眼,顿时眉开眼笑:“哦!导演和主任都去河北考察拍摄场地去了,小易,这都带的什么好东西啊!”
说着就要伸手,被易青一把给拍了回去。
“急什么,待会儿有你的份。”易青说着推车向前,“你刚才说,王导和主任去哪了?”
吴晓东眼睛还是没离开车斗里的那些东西,随口回道:“河北啊!怎么了?”
河北!
易青想起来了,87版《红楼梦》里可不就是有好几场重头戏都是在河北某地拍摄的,还想起来某位大人物此刻正在那个地方积累资历,时刻准备一飞冲天。
三个人走到旅店门口,吴晓东站在楼下喊了一嗓子:“同志们,都来看看,是谁来了?”
一时间好些窗户被推开,一个个脑袋探了出来。
“小易!是小易!”
“真的啊!”
“小易,给我们带什么好东西来了?”
“姐妹们赶紧下去,我看见了,满满一车斗,都是好吃的,快点儿啊!”
没有十秒钟的功夫,呼啦啦跑出来一大帮人,这么多老朋友来迎接自己,易青深表感动,可还没等他打个招呼呢,就被跑在最前面的陈小旭一把推开,然后他的三轮车就被围上了。
“这是什么?方便面,带面条来干什么?”
“香肠,还有大肘子,我都好些天没吃着肉了!”
“别抢,别抢,都别抢!”
“给我一个,给我一个!”
这帮见吃忘友的家伙。
顷刻间,满满一车斗的好吃的被瓜分干净,也就是他们胃口不够好,怕没法消化,不然的话三轮车的轮胎都能被这帮人给嚼了。
分了吃着,大家这才想起来旁边还有一人呢,纷纷围上来,对着易青嘘寒问暖的,甘心的不得了。
“小易!你最近怎么样啊,这个香肠不错,下次记得多带点儿!”
“小易!我看你怎么还瘦了,得加强营养啊,我没抢到饼干,下回来想着给我带来!”
“小易!你能来太好了,这么长时间没见,我都想你了,你口袋里还有吗?我看鼓鼓囊囊的,装的什么好吃的!”
我特么就不该来!
这哪是远道而来的朋友,分明就是一帮逃荒过来的难民,满脑子就只有吃的。
“小易!来啦!”
易青看过去,见是周陵老师,顿感亲切,瞧瞧人家,都没提吃的。
“周老师!”
周陵笑道:“还能想着过来看看我们,不错,不错!”
易青忙道:“瞧您说的,我也是剧组的人,就说柳湘莲的戏拍完了,可您也不能拿我当外人啊!”
说着还摆出一副委屈的模样。
周陵见状大笑道:“对!对!对!都是一家人,别在门口站着了,快进来,还有你们,待会儿还有课呢,赶紧回去准备!”
众人顿时作鸟兽散。
“小易!待会儿等我们下了课,咱们再聊!”
“别急着走啊,好长时间都没见了,咱们好好说会儿话!”
易青一一应着,等大家都走了,周陵才道:“走吧,先去我屋里待会儿,咱们也聊聊,你小子还真是挺能折腾,我们在杭州的时候都听说了!”
易青知道周陵说的是《我爱我家》,只是没想到之前那场论战,居然传的那么远,杭州那边都知道了。
跟着周陵老师进了屋,周陵刚坐下就问起了关于《我爱我家》的事:“你们制作的那个情景喜剧,我虽然没看,可是也听一些朋友说起过。”
“那您觉得怎么样?”
“先不说别的,你能大胆的尝试新东西,只凭这一点,我就佩服你小子,换做别人根本不敢。”
的确不敢,现在的国人循规蹈矩都习惯了,特别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小心翼翼的,始终不敢跨越雷池半步。
“我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拍电视剧需要钱,可我们哪有钱,只能怎么省钱怎么来!”
周陵听着,也是一声长叹:“是啊!钱,你们需要钱,咱们红楼剧组还不是一样需要钱!”
虽然年后红楼顺利复拍,但是缺钱的窘境也依然在困扰着王福林等人,谁也不知道下一笔钱在哪里,只能抠抠搜搜,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小易,问你件事!”
易青见周陵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自然能猜到他想要问的是什么。
“周老师,您是想说京影厂要拍的红楼梦吧?”
周陵点头,苦笑道:“本来就有好些人不看好咱们剧组,现在京影厂也跟着凑热闹,人家有钱,而且请来的都是大明星,咱们剧组以后怕是要更难了!”
易青前世就曾了解过,当京影厂宣布要拍摄电影版的《红楼梦》之后,就有人表示过要停拍电视剧版的《红楼梦》,还罗列出一大堆理由,总之,面对这样的强敌,继续拍摄根本没有必要,再拍下去只能是浪费金钱。
可最终的结果呢?
电影版的《红楼梦》昙花一下,很快寂寂无声,而电视剧版的《红楼梦》却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最终一飞冲天,铸就经典。
往后几十年,红楼题材的影视剧还出现了很多,可87版的《红楼梦》却从未被超越。
哪怕到了易青重生的那个年代,红楼故事再度被翻拍,可只要将87版拿出来,照样会被爆成渣。
很多人对此都存在疑惑,毕竟几十年之后的影视设备和制作手段越来越好,投资也越来越大,可为什么就是不能超越前作?为什么87版的《红楼梦》一直被奉为经典,而后来的一些拍摄,却成为众矢之的呢?
易青作为过来人,自然知道其中的原因,87版之所以成为经典,难以超越,不是因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使得其无法超越。
首先就是对于原著的忠实程度,电视剧版被冠以87版的名号,但事实上并不是立项之后立马开拍的,而是请了一大批红学家组成了顾问团,以原著为蓝本,进行剧本的创作。
王福林导演把握住了《红楼梦》的核心和关键,并没有跳出红楼文本,对剧本肆意篡改和加工,而是完全遵照原著去拍。
即便是曹大大的红楼故事未完,剧本也是依据原稿前八十回对人物结局做了忠实原著的剧本创作。
特别是87版《红楼梦》对于结局的重新创作,当属绝妙。
续书里面的结局是贾宝玉去参加科考,贾家获得了赦免,家业重新振兴,这样的大团圆结局,易青是很不喜欢的,看的时候简直如鲠在喉,因为他觉得最后贾家家破人亡,树倒猢狲散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87版的结局,凤姐的死,湘云沦为妓.女,以及最后贾宝玉走在白茫茫的荒原上,这些都是处理得极好的。
王熙凤死的时候,愿望是回到金陵,然而她只是被草戈裹尸,弃之荒野了,这时候响起了陈丽唱的《聪明累》,伴随凤姐生前身后情状的交织,不免让人唏嘘。
而后镜头切换到茫茫雪地荒原中,贾宝玉一身破烂紫蟒,踽踽独行。
虽然凄凉,但是这才是真正忠于原著的改编,而89电影版却完全照搬续书,在层次上明显就落了下风。
另外87版《红楼梦》剧组为了更好地遵循原著,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剧组还组成了一个二十人的红楼顾问团,专门在大局上把控,这些人有的是红学家,有的是建筑学家,有的是民俗学家,有的是当时分管相关领域的领导,可以说,他们是剧组的总掌舵人,从根本上保证了87版《红楼梦》的水准。
为了更好地呈现书中描写的人、物、景,剧组不辞劳苦地全国各地选演员,不问身份背景,只要形象性格符合书中人物,都会想尽办法拉进剧组,这些演员在当时来说,籍籍无名,但最终因为一部《红楼梦》,互相成就,这在后世拍戏就要找大牌一线的影视圈,是不可能的事。
剧组为了选最合适的景,也是全国各地辗转,而不是随便搭个摄影棚完事,为了给后代留下可供参考的实物,剧组最终花了在这个年代来说不菲的价钱,在河北某地落成了荣国府、大观园等建筑,直到几十年之后,依然在影响世人,这是后来拍完一部电视剧,就拆掉摄影棚的剧组不可能相比的。
其次,正式开拍前的集中培训更是开了中国影视圈的先河,从最终成片的效果来看,这也是极其重要的。
后来许多电视剧只要演员到位,一人一个剧本研究几天,或者干脆现场背,或直接弄个提词器,又或者直接让演员张嘴“1、2、3、4、5、6、7、8、9”的狂喷,这样就敢拍。
87版《红楼梦》可不是这样的对待表演工作的,剧组的所有演员都是全国各地去找的,几乎所有人都不是科班出身。
王福林导演这样决定,遭到了无数人的反对,可他依然坚持,只要是因为这样的人可塑性强,没有太多的套路。
在演员招齐后,剧组也并没有急着分配角色,而是对这一群小演员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培训,三年啊。
后来的电视剧组,三个月有吗?
三周有吗?
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大牌,不到电视剧开拍前一秒,都不到场,甚至拍戏的时候,有一点儿不满意,直接走人,更有甚者,甚至连剧组都不来,全程靠抠图,仗着自己是大牌,私下也不跟其他演员配戏找感觉,这样就想拍出好的电视剧,想超越经典?
特么门儿都没有!
易青前世看了太多所谓的大牌演员,那些人真的好意思说自己是演员?
这些所谓的大牌也就是被人称作流量明星的一个群体,而催生这个群体诞生的,则是一些资本盲目的投入,只要有流量,有关注度,就能当演员,就能演戏,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从什么时候开始衡量一个演员的标准不再是演技,而成了流量的?
这些毫无演技,只会对着摄像机镜头卖萌耍帅的所谓“演员”,带着迷之自信闯入影视圈,以背台词当做敬业标准,以擦破点儿油皮当做敬业标准,以天刚蒙蒙亮就来到剧组当做景标准,殊不知,这是他们的职业,他们所做的完全就是这个行业对于演员这个职业的最低标准。
可这些迷之自信的“演员”们,却看不清自己,更看不清演员这个行当,难道还能指望他们对于表演怀着敬畏之心?
能在进组之前看看剧本,知道自己演的是谁就不错了。
可红楼剧组的演员呢,为了自己的角色,哪怕是很小的一个角色,他们付出了三年的青春。
红楼剧组这三年培训了什么呢?
《红楼梦》说的毕竟是一个贵族的故事,自然是培养这些演员的公子小姐气质,这是言行声色,手眼身法步,是骨子里的贵族气质,此外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些技能,都要有,后来那些所谓的流量明星,小鲜肉,除了一张脸,还有什么?
易青亲身经历了长达半年多的培训,所有的演员都聚在一起,无论角色大小,大家吃住在一起,住集体宿舍,没有人享受特权,这样培养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在拍戏的时候才能更有感觉。
剧组还请来了不少专家给演员们授课,不仅仅要熟悉原著,要背熟台词,更要熟悉那个年代,那个社会环境下的风俗人情,熟悉每一个角色的定位,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把自己代入情境,演的时候才能更游刃有余。
可以说,没有拍戏前的集训,就不会有后来的经典。
其三,惊为天人的作曲,87版《红楼梦》不仅剧本遵循原著,演员三年集训培养气质,教习表演,私下磨合,更找到了著名作曲家王利平来作曲。
那些曲子听来如怨如诉,如泣如慕,催人泪下,让人为之震撼,后来也成为多版红楼争相引用的曲子,已经成为绝唱。
后来王利平自己也说,为红楼作曲,是他最耗费他心力的一个工作,作曲过程中,数次哭泣,可见情真意切。
要衡量一部影视剧是否经典,看得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还有贯穿影视剧始终的作曲,它是一部电视剧能否成其经典的灵魂。
易青懂音乐,也懂红楼,看过无数遍红楼之后,再听到王利平老先生作曲的红楼歌曲时,他觉得那就是为红楼而生的曲子,这不是随便找个作曲家就能完成的,老先生为了作这十几支曲子,花了一年零九个月才完成,这就是匠心,这是从字里行间挖出来的曲子,不对红楼烂熟于心,何能得来?
其四就是演员们的表演了,比如后来人们提起林妹妹,估计谁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陈小旭,虽然此前此后有许多版本的林黛玉,但以陈小旭的最为传神。她不是最美的,这点大家都承认,但她演的林黛玉显然是最接近曹雪芹笔下的黛玉气质的,这也是大家不得不承认的。
就连陈小旭自己也承认,她的性格跟林黛玉很像,且演了黛玉后,没人敢找她演戏了,因为在大家心里,无论她演什么,人们都认为那是林黛玉。
除陈小旭外,还有邓洁版的王熙凤,欧阳棼强版的贾宝玉,张丽版的薛宝钗,东方文樱版的贾探春,沙玉华版的刘姥姥等人,可以说无论角色大小,每一个人都不辱使命,把自己的角色演活了,都说演戏的最高境界不是演角色,而是让自己成为角色,显然剧组的每一个演员都做到了。
所以当陈小旭去世后,人们会说,天上多了林黛玉,人间再无陈小旭,这绝非溢美之词。
此外,剧组的服饰,化妆等,也是所有版本里最令人舒适和认可的,这可不是随便拿几套衣服就出来糊弄观众的无良剧组,为了更好地呈现经典,剧组专门请到了著名服装设计师史延芹老师,为红楼梦设计了上千套服装,人们能看到,红楼梦只有36集,但光是演员们的服饰就足以令观众享受了。
红楼版本很多,当然87版也有自己的遗憾,但比较之后,仍然无法否认它的经典地位,因为幕后主创对原著的遵循,因为剧组不惜工本耗时耗力的拍摄,因为演员对角色的看重和钻研,让所有喜爱红楼故事的观众有幸看到这样的经典。
这样的红楼需要担心和别人竞争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其他的交给观众,皇天还不负苦心人,大家的努力终将得到回报。
“周老师,人家有人家的优势,咱们也有咱们的优点,没必要非要和人家比较,咱们踏踏实实的做好该做的事情,结果总归不会太差吧!”
周陵闻言一愣,接着心里便是一片释然,不禁暗自感叹:他的年纪比易青大了那么多,没想到,居然还没有易青看得透彻,真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了。
“还是你看得透,小易,我真是服了你了!”
易青只是笑笑,没有接话,他能理解周陵的担心,毕竟两相比较,电视剧版的确处处比不上人家,不然的话,为什么剧组的那些红学家,有一大半都跑去了京影厂的电影版剧组?
“对了,待会儿你也开导开导大家,这些日子,就像有块大石头压在心口一样,不管是谁都心事重重的,再这样下去,咱们还没等被人家打趴下,自己就先扛不住了。”
这个的确是有必要的,看起来,易青又要给大家伙管点儿自信迷魂汤了。
“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