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现在的汽车工业比起美国人和德国人还是差远了,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远不是痛定思痛后崛起的世界汽车工厂那么强势。
孟享也看不上日本人的汽车制造业,远比其他人更为明白汽车帝国发挥出的庞大势能,一开始就为华夏的汽车工业奠定了高起点。
德国人的,美国人的,法国人的,英国人,甚至意大利人的和捷克的以及苏俄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都通过孟享的一点点积攒,糅合进华夏的充满了模块化和标准化,系统化的先进标准中。
在华夏的自有标准还没有完善的时候,各国风格的汽车已经在华夏开始山寨,逐渐形成了华夏汽车行业五朵金花的雏形。
五朵金花并不是代表着五个厂子,而是代表着五个区域,五种风格。
日本人在长春,沈阳都留有关于汽车的加工也修理设备,沈阳更是在奉系时期,就已经可以利用外国核心零件制造汽车了。
无论是机械规格标准,还是培养的工人的模式,也带有日系的特色。孟享干脆把劫掠来的日本人的所有汽车设备都打包安置在了长春和沈阳附近。
只是后来随着日本被灭,再也不会有日式风格的发扬,沈阳和长春为核心的东北汽车带,受到从苏俄打包来的汽车机械和风格的众多战利品的影响,和伯力、海参崴为核心的苏俄风格基地的远东汽车圈渐渐融合,形成了华夏大东北地区的俄日混合体系的整体风格。
其中伯力等远东地区的风格偏向于老毛子设备的泼剌耐操,沈阳和长春则是偏向于日本人产品的精细构巧,但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包容着另一种风格的部分精华。
这就像北平和天津一样,最初这些地方建立起的汽车工业是德国标准的,但随着华夏弄来的美国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多,风格也受到了美国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德美混合风格。
但在整个华北和中原地区。甚至包括陕西、武汉等地,都依旧是德国风格的主流。
反倒是在从兰州以西,一直包括整个西亚的所谓后世的华夏大西部地区,流行起了美国的汽车风格。替代了一开始的俄国痕迹。
除了青州和鄂尔多斯大工业区一直保持着德系风格,其他保持一种风格持续不变的很少。就连广西越南等地的汽车行业也由法国风格浓厚,开始添加英国和捷克的味道,缅甸马来亚等地,也在英国风格的基础上加上了意大利的风味。
在包括部分东南亚地区在内的大西南地区的汽车工业,彻底沦为了欧式风格的混合体。
这显然比起上海糅合了几乎全世界风格特点的汽车企业要稍微单纯一些。
不过,上海的汽车工业借助着上海的雄厚实力。已经融合百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大华南地区,包括部分东南亚和大部分澳洲地区,还在英国风格中徘徊。
现在英国人被德国人揍得连本土都岌岌可危,除了拉上美国人,指望美国人出力外,自己也是鼓动了所有的大英帝国势力圈的来组织抵抗,自力更生。武器弹药生产能力不足。使得急需各种军火的英国人无疑成了保护伞公司的好顾客。
为了荣誉,为了皇室宝座,为了本土的切身利益。英国人什么都敢舍得卖。
同样在看到保护伞武器成品的水平后,英国人也对保护伞放松了某些高端技术的限制,让保护伞可以轻松的得到大量的高新技术。
这些东西转手就成为华夏某些技术领域的高峰基石。从英国人那里或者从德国人那里得来的机器设备,也让华夏一些地方成为了英国风格的得利者,形成了惯性,难以改变,况且英国人的汽车技术也真的不错。
不得不说,英国人的汽车工业水平在那个时代可绝对不比德国和美国差,只是生产成本和规模限制了当时技术储备位居全球前三位的英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对于那些伦敦的大鳄们来说,对单纯的资本游戏要比实业更为感兴趣。只要在金融资本的池子里游一圈,就可以搜刮到别人一生创造的财富。
英国工业在没落,但很多技术,依旧代表着世界最高级别的水平。比如发动机,无论是汽车的,还是飞机的。英国人都创造着一系列的经典,诞生了罗罗动力这样比肩美国普惠的动力巨头。
当然,还有整车的劳斯莱斯、宾利、路虎等经典。
带着点贵族气息的英国车成了南方富豪们的最爱。
俄日系、德系、美系、法意捷欧混系、英系,华夏汽车工业初期的五大风格,不断的在融合贯通,闪现出了不少的亮点,才在博大兼容基础上吸纳华夏诸多传承元素,奠定了华夏特色汽车文明。
这其中,日本人的风格对华夏汽车的发展影响微乎其微,即使那些填充了华夏汽车行业原始积累历程的机器设备,不断攻略全球的孟享也看不上眼。
不过他也承认,而且也乐于承认,从日本那里搜刮来的设备和技术确实直接夯实了华夏船舶工业的基石。
日本人从明治时期,就被轰开了它们国门的美国人刺激的对海洋特别关注,才有了举国办海军,连续从华夏和俄国人手中赚足了便宜,后来为了称雄太平洋,更是不惜余力的投资海军,在二战刚开始的时候,海军实力还曾攀升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虽说很快被美国人比下去,甚至德国海军也快速扩张比肩,甚至超过日本,但日本海军依旧是属于世界前三位的。而支撑日本海军的日本造船业,也是世界上产能规模数一数二的。
能够建造出原历史最大的战列舰大和级、二战最大的航母信浓号,也足以证明日本人的造船工业技术水平也同样跨入世界一流行列。
但是,这些日本人积攒了百年的家当,现在大部分都改姓华夏了。
一个吴海军工厂,加上长崎、神户、大阪、鹤舞等地的造船工厂,华夏一下子拥有了日本造船产能的大半。
现在那些地方都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拆迁的大工地,不分昼夜的拆卸打包相关设备和机器,送上从日本人手中夺来的货船,运往华夏各沿海城市。
在进攻日本本土之前,孟享就和周白等人确定了安置这些设备的规划方案,加上华夏已经积攒下来的造船底子,组建了华夏造船工业的六大基地。
有了先锋巨炮的封锁,以及从各国换来的重炮以及新研制成型的岸舰导弹,再加上基地改造下的沿海堡垒工事群,和周边的战机防御群和沿海舰队,整个渤海湾已经是属于华夏最为安全的内海。
这里的大连、天津、烟台、威海、秦皇岛、葫芦岛、东营,甚至包括黄海的青岛、日照等城市,共同组成了环渤海圈造船工业基地。
有了基地的改造能力,加上华夏的人海大会战,孟享甚至提前把曹妃甸的超级大港的计划推了出来。
同样借助着基地的能力,一系列疏通黄河河道,巩固河堤的规划正在实施。
因为低保标准不一,众多富余劳动力加入了荒山荒坡的环保改造大军,这些年来数百万的劳力修补着华夏的锦绣河山。
早早就推出的治理黄河中下游的绿化改造工程已经卓有成效,加上基地的帮助,黄河至少已经规矩了许多,至少在黄河入海口附近,变动的更加有规律。这也就使得在黄河入海口附近可以借助基地的大规模改造,形成了东营等5座万吨级以上的港口码头。
与之配套的是黄河三角洲附近兴起的大量中小规模船厂,和以武汉、南京、重庆、伯力、广州为核心的内河造船体系一样,充分利用起了日本人的小规模造船设备,受到一向喜欢精细打算的日本造船技术影响最为深远。
以朝韩半岛和海参崴、库页岛等为核心的鲸海沿岸,一直到白令海峡,甚至包括北冰洋领域共同组成了华夏的北海造船带。这些地区苏俄的设备偏多一些,日本人的设备偏少,不过技术却是借鉴了很多。
而以上海、台湾,包括连云港、宁波、杭州湾周边地区组成的东海造船圈,则是充分吸收了日本技术的优点,借助已有的底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同样又自己独特风格底蕴的广州、香港、福建、新加坡、河内、雅加达等地的南海造船圈,也在日本造船技术上收益颇多。只有马六甲海峡以西,包括缅甸、部分印度和中东、澳洲,在印度洋沿岸组成的西海造船圈,受到日本风格的影响较小。
但不管怎么说,华夏的整个造船行业在此次日本红利中,占足了便宜。。。)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
孟享也看不上日本人的汽车制造业,远比其他人更为明白汽车帝国发挥出的庞大势能,一开始就为华夏的汽车工业奠定了高起点。
德国人的,美国人的,法国人的,英国人,甚至意大利人的和捷克的以及苏俄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都通过孟享的一点点积攒,糅合进华夏的充满了模块化和标准化,系统化的先进标准中。
在华夏的自有标准还没有完善的时候,各国风格的汽车已经在华夏开始山寨,逐渐形成了华夏汽车行业五朵金花的雏形。
五朵金花并不是代表着五个厂子,而是代表着五个区域,五种风格。
日本人在长春,沈阳都留有关于汽车的加工也修理设备,沈阳更是在奉系时期,就已经可以利用外国核心零件制造汽车了。
无论是机械规格标准,还是培养的工人的模式,也带有日系的特色。孟享干脆把劫掠来的日本人的所有汽车设备都打包安置在了长春和沈阳附近。
只是后来随着日本被灭,再也不会有日式风格的发扬,沈阳和长春为核心的东北汽车带,受到从苏俄打包来的汽车机械和风格的众多战利品的影响,和伯力、海参崴为核心的苏俄风格基地的远东汽车圈渐渐融合,形成了华夏大东北地区的俄日混合体系的整体风格。
其中伯力等远东地区的风格偏向于老毛子设备的泼剌耐操,沈阳和长春则是偏向于日本人产品的精细构巧,但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包容着另一种风格的部分精华。
这就像北平和天津一样,最初这些地方建立起的汽车工业是德国标准的,但随着华夏弄来的美国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多,风格也受到了美国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德美混合风格。
但在整个华北和中原地区。甚至包括陕西、武汉等地,都依旧是德国风格的主流。
反倒是在从兰州以西,一直包括整个西亚的所谓后世的华夏大西部地区,流行起了美国的汽车风格。替代了一开始的俄国痕迹。
除了青州和鄂尔多斯大工业区一直保持着德系风格,其他保持一种风格持续不变的很少。就连广西越南等地的汽车行业也由法国风格浓厚,开始添加英国和捷克的味道,缅甸马来亚等地,也在英国风格的基础上加上了意大利的风味。
在包括部分东南亚地区在内的大西南地区的汽车工业,彻底沦为了欧式风格的混合体。
这显然比起上海糅合了几乎全世界风格特点的汽车企业要稍微单纯一些。
不过,上海的汽车工业借助着上海的雄厚实力。已经融合百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大华南地区,包括部分东南亚和大部分澳洲地区,还在英国风格中徘徊。
现在英国人被德国人揍得连本土都岌岌可危,除了拉上美国人,指望美国人出力外,自己也是鼓动了所有的大英帝国势力圈的来组织抵抗,自力更生。武器弹药生产能力不足。使得急需各种军火的英国人无疑成了保护伞公司的好顾客。
为了荣誉,为了皇室宝座,为了本土的切身利益。英国人什么都敢舍得卖。
同样在看到保护伞武器成品的水平后,英国人也对保护伞放松了某些高端技术的限制,让保护伞可以轻松的得到大量的高新技术。
这些东西转手就成为华夏某些技术领域的高峰基石。从英国人那里或者从德国人那里得来的机器设备,也让华夏一些地方成为了英国风格的得利者,形成了惯性,难以改变,况且英国人的汽车技术也真的不错。
不得不说,英国人的汽车工业水平在那个时代可绝对不比德国和美国差,只是生产成本和规模限制了当时技术储备位居全球前三位的英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对于那些伦敦的大鳄们来说,对单纯的资本游戏要比实业更为感兴趣。只要在金融资本的池子里游一圈,就可以搜刮到别人一生创造的财富。
英国工业在没落,但很多技术,依旧代表着世界最高级别的水平。比如发动机,无论是汽车的,还是飞机的。英国人都创造着一系列的经典,诞生了罗罗动力这样比肩美国普惠的动力巨头。
当然,还有整车的劳斯莱斯、宾利、路虎等经典。
带着点贵族气息的英国车成了南方富豪们的最爱。
俄日系、德系、美系、法意捷欧混系、英系,华夏汽车工业初期的五大风格,不断的在融合贯通,闪现出了不少的亮点,才在博大兼容基础上吸纳华夏诸多传承元素,奠定了华夏特色汽车文明。
这其中,日本人的风格对华夏汽车的发展影响微乎其微,即使那些填充了华夏汽车行业原始积累历程的机器设备,不断攻略全球的孟享也看不上眼。
不过他也承认,而且也乐于承认,从日本那里搜刮来的设备和技术确实直接夯实了华夏船舶工业的基石。
日本人从明治时期,就被轰开了它们国门的美国人刺激的对海洋特别关注,才有了举国办海军,连续从华夏和俄国人手中赚足了便宜,后来为了称雄太平洋,更是不惜余力的投资海军,在二战刚开始的时候,海军实力还曾攀升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虽说很快被美国人比下去,甚至德国海军也快速扩张比肩,甚至超过日本,但日本海军依旧是属于世界前三位的。而支撑日本海军的日本造船业,也是世界上产能规模数一数二的。
能够建造出原历史最大的战列舰大和级、二战最大的航母信浓号,也足以证明日本人的造船工业技术水平也同样跨入世界一流行列。
但是,这些日本人积攒了百年的家当,现在大部分都改姓华夏了。
一个吴海军工厂,加上长崎、神户、大阪、鹤舞等地的造船工厂,华夏一下子拥有了日本造船产能的大半。
现在那些地方都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拆迁的大工地,不分昼夜的拆卸打包相关设备和机器,送上从日本人手中夺来的货船,运往华夏各沿海城市。
在进攻日本本土之前,孟享就和周白等人确定了安置这些设备的规划方案,加上华夏已经积攒下来的造船底子,组建了华夏造船工业的六大基地。
有了先锋巨炮的封锁,以及从各国换来的重炮以及新研制成型的岸舰导弹,再加上基地改造下的沿海堡垒工事群,和周边的战机防御群和沿海舰队,整个渤海湾已经是属于华夏最为安全的内海。
这里的大连、天津、烟台、威海、秦皇岛、葫芦岛、东营,甚至包括黄海的青岛、日照等城市,共同组成了环渤海圈造船工业基地。
有了基地的改造能力,加上华夏的人海大会战,孟享甚至提前把曹妃甸的超级大港的计划推了出来。
同样借助着基地的能力,一系列疏通黄河河道,巩固河堤的规划正在实施。
因为低保标准不一,众多富余劳动力加入了荒山荒坡的环保改造大军,这些年来数百万的劳力修补着华夏的锦绣河山。
早早就推出的治理黄河中下游的绿化改造工程已经卓有成效,加上基地的帮助,黄河至少已经规矩了许多,至少在黄河入海口附近,变动的更加有规律。这也就使得在黄河入海口附近可以借助基地的大规模改造,形成了东营等5座万吨级以上的港口码头。
与之配套的是黄河三角洲附近兴起的大量中小规模船厂,和以武汉、南京、重庆、伯力、广州为核心的内河造船体系一样,充分利用起了日本人的小规模造船设备,受到一向喜欢精细打算的日本造船技术影响最为深远。
以朝韩半岛和海参崴、库页岛等为核心的鲸海沿岸,一直到白令海峡,甚至包括北冰洋领域共同组成了华夏的北海造船带。这些地区苏俄的设备偏多一些,日本人的设备偏少,不过技术却是借鉴了很多。
而以上海、台湾,包括连云港、宁波、杭州湾周边地区组成的东海造船圈,则是充分吸收了日本技术的优点,借助已有的底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同样又自己独特风格底蕴的广州、香港、福建、新加坡、河内、雅加达等地的南海造船圈,也在日本造船技术上收益颇多。只有马六甲海峡以西,包括缅甸、部分印度和中东、澳洲,在印度洋沿岸组成的西海造船圈,受到日本风格的影响较小。
但不管怎么说,华夏的整个造船行业在此次日本红利中,占足了便宜。。。)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