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接到了美国和英国的警告,也是愕然,载仁亲王选择的方法,属于是死马当做活马医,属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快10年前的日俄战争时期,他们也做了类似的事情,甚至一手引动了一些大屠杀,不照样没事情,这一次又有什么不同么?
外交部人员,通过英法美的警告,倒是把事情给打听清楚了,事情一样,没多少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当年的日俄战争,当时根本没有消息传出去,时过境迁之后,影响力和爆炸性都不强,甚至没有形成世界上的热点,就消失掉了,而现在,伴随着西北逐步的宣扬,有目的推动,几乎整个世界都知道日本人强撸数十万无辜贫民的消息,再联想到过去的斑斑恶迹,一旦屠杀出现,协约国和美国,会第一时间抛弃日本。
在了解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日本人也吓了一跳,本以为平常的事情,经过了一系列的运作之后,会变成这样,好在之前得到消息,载仁顾虑到西北军的态度,没有选择过激的方法,目前平民们,还是比较的安全。
不过为了防止万一,日本还专门的用电报,把目前国际上面的呼声和各国的态度,告知了载仁,让载仁小心,一定不能越雷池一步。
西北参谋部,关于如何解决这一次事情已经研究了很久了,之前有人预见到,连蔡锷都保持了克制,没有过分的逼近日军,却没有想到,日军为了能够回去,居然疯狂的抓捕了接近70万民众,被全部包围,逼到了绝境上面的日军,抓捕了60万以上普通民众,这怎么办,会有什么的后果。就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还能怎么办,当事情上报到杨元钊这里的时候,杨元钊几乎没有多想。直接就说道,日本人的目的,只是离开,所以才抓捕了那么多的平民,既然如此。为了保证民众的安全,放日本人离开。
最终的结果是放日本人离开,这让参谋部很意外,好容易用一个陷阱,把日本人给坑里面了,却轻易的放出去,这不是开玩笑了,有了准备之后,再来的日本人,会更加的可怕的。再说了,有一就有二,未来,卷土重来的日本人,等于天然的站在了不败之地上面。
打赢了就长驱直入,攻占西北的要害城市,赚取巨大的经济利益,打输了,干脆就地取材,俘虏一大批的平民。再怎么也能够全身而退,到时候,西北再强大,能够承受住这么的几次三番?
对于参谋部的担心。杨元钊的理由很简单,既然已经同意德国,加入到了协约国的阵营,未来的敌人,就不止是日本了,日本算什么。工业份额,占据整个世界的1%,自己练基本的武器都没有办法生产,连俄罗斯都不如,这样的国家,如果还要重视的话,未来西北还打不打。
对于一个完全没有在一个层面上面,只能够称之为跳梁小丑的国家,还这么的重视,歼灭100万的军队,跟不歼灭,又有什么区别,真的拿这个作为种子,纠结一大批的军力前来的话,西北也丝毫不怕。
至于日本会不会再以民众为威胁,杨元钊更是不屑一顾,之所以放日本人进入到腹地,有机会俘虏民众,关键就在于,北洋当时还不是革命党的地盘,西北虽然渗透的有,也略微的控制了,可是力度上面,跟西北的地盘,甚至从德国手中接受的山东比起来,是远远不如的,否则的话,即便日本人使出这样的手段,强撸的民众数量,可能只是现在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
现在,南方已经在攻略之中,攻击最多半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全部的攻占,北方,在北洋的配合之下,又相当的顺利,只要给西北三四个月的时间,西北的控制力会延伸到这两处地方,即便日本人卷土重来,等待他们的将会是坚壁清野的战场,或者御敌于国门至外的强大,而不会再有现在的进退两难的局面。
杨元钊的话,让参谋部的人员哑口无言,甚至是大有启发,没错,未来西北统一中国之后,目标是俄罗斯,是协约国,是美国,西伯利亚和东南亚,庞大的国土,等待着西北来占据,这种情况之下,日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障碍,这个也要重视的话,未来怎么办,难不成,碰到美军,英军,就要投降了不成么,那可是远远在日本之上的工业国?
参谋们都是大受启发,特别是蒋百里,他叹息道,西北的崛起已经无可阻挡,但是民众和军人的心态,还有待提高,中国已经不是10年前,贫穷落后,受到了世界各国欺负的弱国小国了,几年的卧薪尝胆,几年的不停发展,让中国真正的从工业上面,变成了一个强国,拥有着远超过世界任何国家的工业底蕴和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
可是强大的工业和产值,并不能够跟强国划上一个等号,之前参谋们的心态就是如此,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了,中国的国民,也应该如同中国本身那样,拥有强大的后盾和基础。
有了这个认识,这让杨元钊的这个拍板,贯彻的很快,整个西北立刻达成了统一的意见,那就是在解救民众的前提之下,可以放日本人离开。
放是可以,但是必须要有步骤,不能够听之任之,让日本人自由活动,必须要把西北的意见传达到,不伤及无辜,否则,西北就算是上天下海,也会诛灭这些日本兵,这个态度必须要有的。
没有直接联络日本人,这是在宣战的状态下,双方都已经撤回了外交使节,所以只能够通过英法周转,朱尔典此时正在焦头烂额的时候,听说了西北的意向,主动的联络。
西北给的条件很简单,保证所有民众的生命的,死一个100个日本人来填,可以开放港口,任由日本人退走,但是在开放之前,最起码的50万的民众,必须首先放了,西北也承诺不攻击,即便是民众放完了,也不会攻击。
接到了西北的邀请,特别是看到西北能够后退一步,朱尔典的感觉比较的高兴,在他们看来,关键是把这些日本人撤回去,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日本人的实力还犹存,稍稍的整顿起来,就又能够对中国产生威胁,到时候跟日本合作的,就不是不靠谱的革命党和北洋这些,而是俄罗斯这个欧洲的压路机。
因为觉得这个是好消息,故而朱而典在得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把消息传到日本方面,可是在接到了英国人转送过来的消息的时候,日本方面就有了别的想法,西北既然这么重视这些平民,是否可以借助着这些平民,得到更好的待遇,甚至是占据天津不走了。
得寸进尺的日本人,让西北大怒,直接把英法的公使给叫过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在民众被强撸的前提之下,西北可以后退,可以放日本人离开,但是这已经是最后的底限了,再有别的想法的话,西北不惜一战。
可是日本人居然不相信,在通过英法的二传,最终明白了日本人的想法之后,西北甚至想要把还没有彻底的完成,只是安装了武器的舰队拿出来,拼着暴露实力,也要把日军全歼,提出了攻击日本本土的想法,让日本为可能造成的民众损失买单。
西北的强硬反应,特别是**裸的威胁,让日本人吓了一跳,虽然说西北没有足够的战舰,可是日本人的舰队也已经被打的七七八八了的,这种情况之下,西北如果强行的攻击日本本土的话,日本麻烦大了。
日本之所以有这样的态度,就是因为本土的安全,现在,在西北全面战争的威胁下面,才明白了自身的弱点,他们顿时不敢多说什么了,甚至开始向英法美求助。
英法美也认识到了,作为岛国的日本,损失了大量的联合舰队和新锐战舰之后,几乎处于不设防的状态,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商船吨位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造船业也极为的发达,只要更进一步,在解决了一部分的关键问题的情况之下,中国完全可以生产大型战舰,以西北的工业实力,暴战舰的话,可能会在短时间压倒的日本,到时候日本别说攻击中国了,就算是自保都成问题了。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再说了,日本还是真的需要,最终经过了调整和扯皮,在未来的6个月,美国和英国会共同为日本生产和移交47万吨级的各种战舰,其中包括了一些新锐战舰,比如说美国正在建造的3艘超无畏级战列舰,和一批重巡洋舰,只要得到了这些,日本的海军,会在六个月之内,恢复实力。
日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这才回到了谈判桌前,再怎么说,日本的百万大军,依然有被歼灭的危险,先期的列强商船,已经集中到了天津附近,早一天回去,后续的一切约定,就能够早一天的实现。(未完待续。)
...
外交部人员,通过英法美的警告,倒是把事情给打听清楚了,事情一样,没多少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当年的日俄战争,当时根本没有消息传出去,时过境迁之后,影响力和爆炸性都不强,甚至没有形成世界上的热点,就消失掉了,而现在,伴随着西北逐步的宣扬,有目的推动,几乎整个世界都知道日本人强撸数十万无辜贫民的消息,再联想到过去的斑斑恶迹,一旦屠杀出现,协约国和美国,会第一时间抛弃日本。
在了解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日本人也吓了一跳,本以为平常的事情,经过了一系列的运作之后,会变成这样,好在之前得到消息,载仁顾虑到西北军的态度,没有选择过激的方法,目前平民们,还是比较的安全。
不过为了防止万一,日本还专门的用电报,把目前国际上面的呼声和各国的态度,告知了载仁,让载仁小心,一定不能越雷池一步。
西北参谋部,关于如何解决这一次事情已经研究了很久了,之前有人预见到,连蔡锷都保持了克制,没有过分的逼近日军,却没有想到,日军为了能够回去,居然疯狂的抓捕了接近70万民众,被全部包围,逼到了绝境上面的日军,抓捕了60万以上普通民众,这怎么办,会有什么的后果。就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还能怎么办,当事情上报到杨元钊这里的时候,杨元钊几乎没有多想。直接就说道,日本人的目的,只是离开,所以才抓捕了那么多的平民,既然如此。为了保证民众的安全,放日本人离开。
最终的结果是放日本人离开,这让参谋部很意外,好容易用一个陷阱,把日本人给坑里面了,却轻易的放出去,这不是开玩笑了,有了准备之后,再来的日本人,会更加的可怕的。再说了,有一就有二,未来,卷土重来的日本人,等于天然的站在了不败之地上面。
打赢了就长驱直入,攻占西北的要害城市,赚取巨大的经济利益,打输了,干脆就地取材,俘虏一大批的平民。再怎么也能够全身而退,到时候,西北再强大,能够承受住这么的几次三番?
对于参谋部的担心。杨元钊的理由很简单,既然已经同意德国,加入到了协约国的阵营,未来的敌人,就不止是日本了,日本算什么。工业份额,占据整个世界的1%,自己练基本的武器都没有办法生产,连俄罗斯都不如,这样的国家,如果还要重视的话,未来西北还打不打。
对于一个完全没有在一个层面上面,只能够称之为跳梁小丑的国家,还这么的重视,歼灭100万的军队,跟不歼灭,又有什么区别,真的拿这个作为种子,纠结一大批的军力前来的话,西北也丝毫不怕。
至于日本会不会再以民众为威胁,杨元钊更是不屑一顾,之所以放日本人进入到腹地,有机会俘虏民众,关键就在于,北洋当时还不是革命党的地盘,西北虽然渗透的有,也略微的控制了,可是力度上面,跟西北的地盘,甚至从德国手中接受的山东比起来,是远远不如的,否则的话,即便日本人使出这样的手段,强撸的民众数量,可能只是现在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
现在,南方已经在攻略之中,攻击最多半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全部的攻占,北方,在北洋的配合之下,又相当的顺利,只要给西北三四个月的时间,西北的控制力会延伸到这两处地方,即便日本人卷土重来,等待他们的将会是坚壁清野的战场,或者御敌于国门至外的强大,而不会再有现在的进退两难的局面。
杨元钊的话,让参谋部的人员哑口无言,甚至是大有启发,没错,未来西北统一中国之后,目标是俄罗斯,是协约国,是美国,西伯利亚和东南亚,庞大的国土,等待着西北来占据,这种情况之下,日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障碍,这个也要重视的话,未来怎么办,难不成,碰到美军,英军,就要投降了不成么,那可是远远在日本之上的工业国?
参谋们都是大受启发,特别是蒋百里,他叹息道,西北的崛起已经无可阻挡,但是民众和军人的心态,还有待提高,中国已经不是10年前,贫穷落后,受到了世界各国欺负的弱国小国了,几年的卧薪尝胆,几年的不停发展,让中国真正的从工业上面,变成了一个强国,拥有着远超过世界任何国家的工业底蕴和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
可是强大的工业和产值,并不能够跟强国划上一个等号,之前参谋们的心态就是如此,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了,中国的国民,也应该如同中国本身那样,拥有强大的后盾和基础。
有了这个认识,这让杨元钊的这个拍板,贯彻的很快,整个西北立刻达成了统一的意见,那就是在解救民众的前提之下,可以放日本人离开。
放是可以,但是必须要有步骤,不能够听之任之,让日本人自由活动,必须要把西北的意见传达到,不伤及无辜,否则,西北就算是上天下海,也会诛灭这些日本兵,这个态度必须要有的。
没有直接联络日本人,这是在宣战的状态下,双方都已经撤回了外交使节,所以只能够通过英法周转,朱尔典此时正在焦头烂额的时候,听说了西北的意向,主动的联络。
西北给的条件很简单,保证所有民众的生命的,死一个100个日本人来填,可以开放港口,任由日本人退走,但是在开放之前,最起码的50万的民众,必须首先放了,西北也承诺不攻击,即便是民众放完了,也不会攻击。
接到了西北的邀请,特别是看到西北能够后退一步,朱尔典的感觉比较的高兴,在他们看来,关键是把这些日本人撤回去,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日本人的实力还犹存,稍稍的整顿起来,就又能够对中国产生威胁,到时候跟日本合作的,就不是不靠谱的革命党和北洋这些,而是俄罗斯这个欧洲的压路机。
因为觉得这个是好消息,故而朱而典在得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把消息传到日本方面,可是在接到了英国人转送过来的消息的时候,日本方面就有了别的想法,西北既然这么重视这些平民,是否可以借助着这些平民,得到更好的待遇,甚至是占据天津不走了。
得寸进尺的日本人,让西北大怒,直接把英法的公使给叫过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在民众被强撸的前提之下,西北可以后退,可以放日本人离开,但是这已经是最后的底限了,再有别的想法的话,西北不惜一战。
可是日本人居然不相信,在通过英法的二传,最终明白了日本人的想法之后,西北甚至想要把还没有彻底的完成,只是安装了武器的舰队拿出来,拼着暴露实力,也要把日军全歼,提出了攻击日本本土的想法,让日本为可能造成的民众损失买单。
西北的强硬反应,特别是**裸的威胁,让日本人吓了一跳,虽然说西北没有足够的战舰,可是日本人的舰队也已经被打的七七八八了的,这种情况之下,西北如果强行的攻击日本本土的话,日本麻烦大了。
日本之所以有这样的态度,就是因为本土的安全,现在,在西北全面战争的威胁下面,才明白了自身的弱点,他们顿时不敢多说什么了,甚至开始向英法美求助。
英法美也认识到了,作为岛国的日本,损失了大量的联合舰队和新锐战舰之后,几乎处于不设防的状态,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商船吨位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造船业也极为的发达,只要更进一步,在解决了一部分的关键问题的情况之下,中国完全可以生产大型战舰,以西北的工业实力,暴战舰的话,可能会在短时间压倒的日本,到时候日本别说攻击中国了,就算是自保都成问题了。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再说了,日本还是真的需要,最终经过了调整和扯皮,在未来的6个月,美国和英国会共同为日本生产和移交47万吨级的各种战舰,其中包括了一些新锐战舰,比如说美国正在建造的3艘超无畏级战列舰,和一批重巡洋舰,只要得到了这些,日本的海军,会在六个月之内,恢复实力。
日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这才回到了谈判桌前,再怎么说,日本的百万大军,依然有被歼灭的危险,先期的列强商船,已经集中到了天津附近,早一天回去,后续的一切约定,就能够早一天的实现。(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