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比,大夏一片欢腾。
皇后添丁,大胖小子一个,看起来健健康康的。
让整个大夏都陷入了狂欢之中,国家后继有人谁不高兴啊?
李成第一次做爸爸也是兴奋不已,抱着小李不舍得放下。
兴致一来,直接在政务院的建议下大赦天下。
凡是非谋逆的大罪全都重罪减轻,轻罪减无。
谋逆的如果表现良好,也可以改判为劳役。
包括元岛、北四岛、南海地区,那些做乱服劳役的蛮族,表现良好的全部给予平民身份。
一时间整个大夏国都陷入一片喜气洋洋之中,就连一直呆在渔山的陈伯和大姐李慧兰都同意回临安生活,帮着照顾孩子。
自从恢复了李姓之后,望江李氏就成为了宗亲。
不过这个宗亲却没什么太好的待遇。就是个名义罢了。
李达善更是带领全族上表祝贺,并且将祖上传下来的族谱送上,奉李成为李氏主宗。
新出生的小皇子自然也是主宗了,人家是名正言顺的二代。
李成想了半天的名字,钦天监等也送上来各种八字作为参考。
结合钱萱和几女的意见,为这位第一个出生的小皇子取名为李隆,只有李成不太喜欢这名字。
对的,不带基的李隆。
跟那位玄宗的名字差个字。
幸好没人提出用李隆基,不然李成非得将名字糊他脸上。
万一这小家伙长大后昏头搞出个安史之乱,他可受不了。
对于三大院及文武百官上表,请求立大皇子为太子的奏表,他全都一股脑的压了下来。
倒不是他吝啬个太子之位。
关键是这小家伙才多大点儿?立太子还真不到时候。
再说他才不过二十多一点,立太子的事情还早着呢。
世界那么大,需要征服和踏足的地方还很多。
就是生再多孩子他也有的是地方安排,根本不用着急一时半会的,到时候看情况再说。
举国欢庆整整一个月,那边武国和梁国还在进行小规模的对战。
不过形势完全翻转了过来,武烈这次是攻击方。
而梁国畏首畏尾的全都缩回了中原地带。
好好的一场灭国之战打成这样,李成都有些看不过去了。
梁国简直太菜了,一帮子昏了头的玩意儿,竟然让武烈得了这么大的好处。
广成帝重病垂危的事情他是知道的,崔瀚此时代理朝政。
着手推动与武国的谈判,起码得把太子弄回来才行。
不然广成帝死了,梁国连个继承人都找不到。
持续了一年多的梁武国战,终于在九月拉下了帷幕。
除了庐州以南被大夏占领的四座州,其他的州县武国全部收复。
还将战线推到了濮州,以及当初偷袭打下的开德府。
不过两国大战消耗巨大,武国也有些后继乏力。
梁国更是乱成一团,两国只能坐在了谈判桌上。
武烈手中捏着王牌,自然在谈判中狮子大开口。
直接要求割让开德府向南,包括梁国南都在内,将近一半的国土。
并且索要天价的战争赔偿,几乎占到梁国十年的税收总额。
崔瀚自然是不会同意,真同意那梁国就不用过日子了。
梁国只答应割让濮州、宋州和bo州三州之地。
赔偿.....
都抢了那么多运往西京的物品了,不让你们还就非常够意思了。
还要啥赔偿?
两国的谈判从九月谈到了十月,从绿树如荫谈到了冰封时节。
还是没有谈妥,但是广成帝的病却愈加的重了起来。
十月初九这天,广成帝一口气没上来。
一代英主撒手归天,整个梁国全都乱了套。
谈判自然是没办法继续,武烈得知此情况,抢先向梁国发动进攻。
这段时间他再次从夏国购买了大量的粮食物资,国内算是稳定住了。
开始派兵进入宋州、bo州、颍州等地,展开了第二次梁武国战。
北方的大周也不甘示弱,从孟州和滑州分两路开始进攻。
西北的晋国虽然没有动静,但看那架势也开始向虢州和陕州开始调兵。
如果不出问题的话,可能是想要攻打西京雒阳和邓州地区。
一时间梁国就像个香饽饽一样,惹得诸国垂涎三尺。
都想在这块肥肉上咬一口,好满足自己的胃口。
梁国国内,广成帝死后,各势力集团也蠢蠢欲动。
远支的皇族想要登位,上窜下跳的找朝中大臣支持。
而当地的世家也想趁此时机找点好处。
最先发生变故的是襄州,襄州指挥使段泽冲迎立远支宗亲朱文圭在襄樊登基称帝。
而段泽冲则是自命为护国大将军,总揽大局成为第一个举旗的割据势力。
谁都知道朱文圭是个脑满肠肥的二世祖,老祖宗被封为襄王。
但是到朱文圭这一代,早就和平民没什么两样了。
平时在街头斗鸡走狗,完全就是个街溜子的货色。
段泽冲找他登基,也就是看中了他的血统。
有襄州开了这个头,顿时其他人也动了心思。
深处大山之中的房州,不知道在哪找到个姓朱的,就说是皇室后裔,同样举起了大旗。
房州宣抚使巴问天,在襄州之后第二个,
扶持傀儡上台。
后面蔡州、信阳军、随州、唐州紧跟其后,梁国顿时被肢解成无数势力。
崔瀚在崔浩的支持下,汇集十数万大军,在汴京自立,控制东西两京之地。
也不当大梁国的忠臣义士了,直接建国称帝,改元崇安,自立门户,还是称梁国。
看到这种情况,原北路军指挥使、禁军都统领赵元义,几乎同时在南都自立称帝。
一时间原梁国境内,十几个割据势力在一个月内相继诞生。
将偌大的国土分割成十几个小势力。
看呆了中原诸国的其他国家。
也看呆了磨刀霍霍的周、武、晋三国。
这些势力之中,崔瀚、崔浩父子的势力最大,坐拥两府四州之地,有数十万万勤王大军和数百万的人口,实力强大。
当然也是被诟病最多的。
毕竟他们是以臣代主,在中原诸国是很让人不齿的行为。
第二大的势力就是盘踞南都的赵元义,有十多万的大军,占据南都、宋州等地,直面武国的兵锋。
剩下的都是些小的势力,看着热闹其实没多大影响力。
这些势力都开始远交近攻,拼了命的找那些中原大国支持。
比如襄州指挥使段泽冲就找到了盘踞荆州之地的荆国。
那信阳军州则是找到了唐国作为撑腰的,反正离得比较近。
颍州、光州等地则是归附了武国,成为武国的直属土地。
这还不算完,武烈看到这种形式,又搞出了一波骚操作。
皇后添丁,大胖小子一个,看起来健健康康的。
让整个大夏都陷入了狂欢之中,国家后继有人谁不高兴啊?
李成第一次做爸爸也是兴奋不已,抱着小李不舍得放下。
兴致一来,直接在政务院的建议下大赦天下。
凡是非谋逆的大罪全都重罪减轻,轻罪减无。
谋逆的如果表现良好,也可以改判为劳役。
包括元岛、北四岛、南海地区,那些做乱服劳役的蛮族,表现良好的全部给予平民身份。
一时间整个大夏国都陷入一片喜气洋洋之中,就连一直呆在渔山的陈伯和大姐李慧兰都同意回临安生活,帮着照顾孩子。
自从恢复了李姓之后,望江李氏就成为了宗亲。
不过这个宗亲却没什么太好的待遇。就是个名义罢了。
李达善更是带领全族上表祝贺,并且将祖上传下来的族谱送上,奉李成为李氏主宗。
新出生的小皇子自然也是主宗了,人家是名正言顺的二代。
李成想了半天的名字,钦天监等也送上来各种八字作为参考。
结合钱萱和几女的意见,为这位第一个出生的小皇子取名为李隆,只有李成不太喜欢这名字。
对的,不带基的李隆。
跟那位玄宗的名字差个字。
幸好没人提出用李隆基,不然李成非得将名字糊他脸上。
万一这小家伙长大后昏头搞出个安史之乱,他可受不了。
对于三大院及文武百官上表,请求立大皇子为太子的奏表,他全都一股脑的压了下来。
倒不是他吝啬个太子之位。
关键是这小家伙才多大点儿?立太子还真不到时候。
再说他才不过二十多一点,立太子的事情还早着呢。
世界那么大,需要征服和踏足的地方还很多。
就是生再多孩子他也有的是地方安排,根本不用着急一时半会的,到时候看情况再说。
举国欢庆整整一个月,那边武国和梁国还在进行小规模的对战。
不过形势完全翻转了过来,武烈这次是攻击方。
而梁国畏首畏尾的全都缩回了中原地带。
好好的一场灭国之战打成这样,李成都有些看不过去了。
梁国简直太菜了,一帮子昏了头的玩意儿,竟然让武烈得了这么大的好处。
广成帝重病垂危的事情他是知道的,崔瀚此时代理朝政。
着手推动与武国的谈判,起码得把太子弄回来才行。
不然广成帝死了,梁国连个继承人都找不到。
持续了一年多的梁武国战,终于在九月拉下了帷幕。
除了庐州以南被大夏占领的四座州,其他的州县武国全部收复。
还将战线推到了濮州,以及当初偷袭打下的开德府。
不过两国大战消耗巨大,武国也有些后继乏力。
梁国更是乱成一团,两国只能坐在了谈判桌上。
武烈手中捏着王牌,自然在谈判中狮子大开口。
直接要求割让开德府向南,包括梁国南都在内,将近一半的国土。
并且索要天价的战争赔偿,几乎占到梁国十年的税收总额。
崔瀚自然是不会同意,真同意那梁国就不用过日子了。
梁国只答应割让濮州、宋州和bo州三州之地。
赔偿.....
都抢了那么多运往西京的物品了,不让你们还就非常够意思了。
还要啥赔偿?
两国的谈判从九月谈到了十月,从绿树如荫谈到了冰封时节。
还是没有谈妥,但是广成帝的病却愈加的重了起来。
十月初九这天,广成帝一口气没上来。
一代英主撒手归天,整个梁国全都乱了套。
谈判自然是没办法继续,武烈得知此情况,抢先向梁国发动进攻。
这段时间他再次从夏国购买了大量的粮食物资,国内算是稳定住了。
开始派兵进入宋州、bo州、颍州等地,展开了第二次梁武国战。
北方的大周也不甘示弱,从孟州和滑州分两路开始进攻。
西北的晋国虽然没有动静,但看那架势也开始向虢州和陕州开始调兵。
如果不出问题的话,可能是想要攻打西京雒阳和邓州地区。
一时间梁国就像个香饽饽一样,惹得诸国垂涎三尺。
都想在这块肥肉上咬一口,好满足自己的胃口。
梁国国内,广成帝死后,各势力集团也蠢蠢欲动。
远支的皇族想要登位,上窜下跳的找朝中大臣支持。
而当地的世家也想趁此时机找点好处。
最先发生变故的是襄州,襄州指挥使段泽冲迎立远支宗亲朱文圭在襄樊登基称帝。
而段泽冲则是自命为护国大将军,总揽大局成为第一个举旗的割据势力。
谁都知道朱文圭是个脑满肠肥的二世祖,老祖宗被封为襄王。
但是到朱文圭这一代,早就和平民没什么两样了。
平时在街头斗鸡走狗,完全就是个街溜子的货色。
段泽冲找他登基,也就是看中了他的血统。
有襄州开了这个头,顿时其他人也动了心思。
深处大山之中的房州,不知道在哪找到个姓朱的,就说是皇室后裔,同样举起了大旗。
房州宣抚使巴问天,在襄州之后第二个,
扶持傀儡上台。
后面蔡州、信阳军、随州、唐州紧跟其后,梁国顿时被肢解成无数势力。
崔瀚在崔浩的支持下,汇集十数万大军,在汴京自立,控制东西两京之地。
也不当大梁国的忠臣义士了,直接建国称帝,改元崇安,自立门户,还是称梁国。
看到这种情况,原北路军指挥使、禁军都统领赵元义,几乎同时在南都自立称帝。
一时间原梁国境内,十几个割据势力在一个月内相继诞生。
将偌大的国土分割成十几个小势力。
看呆了中原诸国的其他国家。
也看呆了磨刀霍霍的周、武、晋三国。
这些势力之中,崔瀚、崔浩父子的势力最大,坐拥两府四州之地,有数十万万勤王大军和数百万的人口,实力强大。
当然也是被诟病最多的。
毕竟他们是以臣代主,在中原诸国是很让人不齿的行为。
第二大的势力就是盘踞南都的赵元义,有十多万的大军,占据南都、宋州等地,直面武国的兵锋。
剩下的都是些小的势力,看着热闹其实没多大影响力。
这些势力都开始远交近攻,拼了命的找那些中原大国支持。
比如襄州指挥使段泽冲就找到了盘踞荆州之地的荆国。
那信阳军州则是找到了唐国作为撑腰的,反正离得比较近。
颍州、光州等地则是归附了武国,成为武国的直属土地。
这还不算完,武烈看到这种形式,又搞出了一波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