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六十六章 众矢之的-锦绣大唐房俊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狠
第一千九百六十六章 众矢之的-锦绣大唐房俊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狠-锦绣大唐房俊房玄龄-一本书
锦绣大唐房俊房玄龄
作者:公子許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何为“御史”?
自秦而始,设置此官,以之监察朝廷风气、检举诸侯官吏。
他们唯有监察、检举之权,却无执法之权。
然则自古以来,御史却是一个极其清贵的职位,无数官员趋之若鹜,要么视之为体现抱负肃清朝堂之岗位,要么视之为夯实根基结交人脉的晋身之阶。
既然并无实权,却为何这般重要?
盖因自古以来,无论清正君子,亦或是奸佞小人,莫不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哪怕生前饱受摧残,亦要搏一个身后名。
名声,是所有官员视若生命的东西。
再是大奸大恶之辈,亦要维护自己的名声。
而一旦被御史纠察弹劾并且证实其罪,则意味着此人品行有亏,有若白玉染瑕,往往名声毁于一旦,不仅政治前途终结,甚至声名狼藉,不容于桑梓、入不得祖茔。
名声,是比才学更为重要的东西……
而御史又是如何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呢?
很简单,弹劾!
越是弹劾当朝大员,便越是能够显示不畏强权的刚正风骨,而最好的弹劾对象,则是那些身份尊贵天潢贵胄的皇族子弟,比如霍王。
因为弹劾大权在握的当朝大员是有风险的,搞不好将人家得罪得很了,便会遭到反噬,而那些个皇族子弟看似身份高贵金光闪闪,实则并无实权,即便是就藩一方,尚有王府长史、地方官佐予以钳制,做不到随心所欲,弹劾起来效果好、后患小,简直是最完美的目标。
弹劾霍王这般的皇族子弟,刘洎的经验不要太丰富……
将手低下的御史们集合在一起没多久,京兆府那边便传回来信息,果然是霍王昨夜出城之后趁黑赶路,撞死了一个赶牛车的农夫,但是目前京兆府的裁决尚未确认,现场未曾勘察,责任未曾鉴定。
御史们不管这个。
南北朝期间,御史监察制度有了一项重大的发展变化,即御史有权“风闻奏事”,又称“闻风弹事”。“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御史台不受诉讼,有通辞状者,立于台门候御史,御史竟往门外收采之,可弹者略其姓名,皆云风闻访知。”
何意?
便是只要你听到了,便可以上奏天子,发起弹劾,至于事实真相到底如何,那是刑部、大理寺的事情。
不过碍于当初御史们被房俊折腾得狠了,导致皇帝颁下旨意,“风闻奏事”亦要有个限度,风闻访知之后,亦要对事情做一个了解,确认确有此事,方可上奏皇帝、发起弹劾。
似以往那种“管杀不管埋”的做法,遭到杜绝。
不过眼下这件事基本确认无误,无论最后的勘察、鉴定结果如何,肯定是死了人的,霍王难脱干系,那就毋须另行确认了。
“可有以往举报、检举霍王的资料?”
刘洎抬起眼眸,询问副手。
“自然是有的,不过大多皆是霍王就藩之前,在长安横行不法的资料,前往徐州就藩之后,霍王大多潜居府邸,结交方式、儒者,素日清谈,注重养生,几步插手民政,亦不奢侈荒靡,无论徐州官场亦或是民间,声誉颇佳。”
副手回道。
御史台乃是朝廷的监察部门,平素各种渠道送来的检举、揭发、甚至告状的资料,车载斗量,不可计数。为免如此之多的材料混杂不堪难以检索,御史台有专门官吏对其进行归总分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古往今来,又有哪个官员能够做到清廉如水、两袖清风的同时,还精明强干、毫不犯错?
可以说,只要御史台想要搞谁,都会立即拿出丰富的黑材料……
霍王李元轨自然亦不例外。
事实上,在就藩徐州之前,这位霍王乃是长安纨绔届的一号人物,横行不法之事做得不要太多,若非先帝宠溺有加,陛下顾念手足之情,怕是爵位早就不知道被削掉多少回了。
刘洎冷笑道:“只要有材料就行,谁管它时间远近?再者,结交方士、笼络大儒,有时候也不见得就是好事……立即将霍王的材料整理出来,稍后朝会之上,诸位群起弹劾,比不让此等草菅人命之恶徒,玷污皇家名誉之后,尚能够逍遥法外!”
“喏!”
一众御史纷纷打了鸡血一般,分头行事。
大家分属同僚,长时间配合一处搞这些个事情,默契度很高,刘洎这么一说,大家便都明白了采取何等策略。
勘察现场?
责任鉴定?
对于御史台来说,完全用不着。
先把对方的名声搞臭,再来论事情的对错……
*****
京兆府衙门。
马周刚刚到了值房,便被告知有一桩案件需要他来裁定,嫌疑人乃是霍王,已然被右屯卫的兵卒与春明门的守城兵卒押解至衙门……
马周一脑门雾水。
他不是不明白霍王何以犯错,事实上皇族子弟不肖者众,整日里耀武扬威横行不法,闯出来的祸事不知凡几,长安作为京畿之地、天子脚下,京兆府平日里诉讼案件牵连最多的便是皇族子弟。
他只是弄不明白,纵然霍王犯法,却又与右屯卫有何关系?
还牵扯出春明门的守城兵卒……难不成昨夜霍王意欲冲击春明门?
摇了摇头,马周亲自来到一侧的签押房,见到了霍王李元轨、右屯卫校尉高侃,以及春明门守城校尉赵孝祖。
案件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当马周听到高侃言及霍王与其亲卫意欲毁尸灭迹,便蹙起眉头。
虽然人命关天,但是在大唐来说,堂堂霍王撞死了去去一个农夫,的确不算事儿,又非是恶意虐杀,只是意外而已,多赔点钱,再缴纳一笔赎罪金,此事也就完结了。
但致人于死之后还要毁尸灭迹,这就攸关人品了,令他甚为不齿……
他看向李元轨,淡然道:“人命关天,王爷纵然贵为亲王,却也要遵守律法。待本官勘察现场之后鉴定责任,再行判决,王爷以为如何?”
李元轨明显感觉到马周的不满,解释道:“是那农夫忽然冲上道路中间,本王亲卫躲避不及,这才将其撞死。不过也用不着勘察现场这么麻烦,纵然凶手乃是本王亲卫,但本王绝不偏袒,死者的赔偿由京兆府判决,无论多少银钱,本王愿意加倍,以求死者家属之谅解,至于赎罪金,府尹尽管开口,本王绝无二话。”
他不愿此事继续纠缠下去,不过是一个农夫而已,死就死了,该赔的钱咱也赔,你就赶紧速速结案吧。
他总觉得这件事太巧,没那么简单……
孰料,一旁的高侃却道:“纵马撞人者,乃是霍王,指使亲兵毁尸灭迹者,亦是霍王。”
言下之意,京兆府如何处置不归我管,但是事实的真相不能掩盖,这个罪名必须要霍王担起来。
李元轨勃然大怒,戟指喝道:“混账!你那只眼睛见到是本王撞死那农夫?那只耳朵听闻是本王指使亲兵毁尸灭迹?本王乃是大唐亲王,尔这般诬陷天潢贵胄,实乃诛灭三族之大罪!”
“末将两只眼睛都见到,两只耳朵都听到!”
高侃夷然不惧,他才不信霍王能将他如何,霍王再是强横,也就藩徐州,哪里及得上自家大将军房俊在朝中的影响力?况且当时在场之人分属双方,谁的供词都不足采信,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李元轨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抬起一脚就将高侃踹了个趔趄,暴怒道:“本王不过抽了你几鞭子,猪狗一样的东西,亦敢信口雌黄诬陷本王?本王今日就宰了你!”
他是真的以为高侃是在报复他鞭挞之恨,伸手就要将佩剑抽出来,宰了这个兵痞子!
“砰!”
马周狠狠一拍桌案,怒道:“此乃京兆府衙门,王爷眼中尚有国法,尚有吾这个京兆尹乎?”
心狠手辣、泯灭人性之辈,亦敢仗着皇室身份,咆哮京兆府?
将吾当做泥胎陶塑不成!
李元轨正欲辩解,忽然有京兆府的官吏自门口快步而入,向马周施礼道:“府尹,宫里来了内侍,传召陛下旨意,命霍王殿下立即进宫……”
自秦而始,设置此官,以之监察朝廷风气、检举诸侯官吏。
他们唯有监察、检举之权,却无执法之权。
然则自古以来,御史却是一个极其清贵的职位,无数官员趋之若鹜,要么视之为体现抱负肃清朝堂之岗位,要么视之为夯实根基结交人脉的晋身之阶。
既然并无实权,却为何这般重要?
盖因自古以来,无论清正君子,亦或是奸佞小人,莫不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哪怕生前饱受摧残,亦要搏一个身后名。
名声,是所有官员视若生命的东西。
再是大奸大恶之辈,亦要维护自己的名声。
而一旦被御史纠察弹劾并且证实其罪,则意味着此人品行有亏,有若白玉染瑕,往往名声毁于一旦,不仅政治前途终结,甚至声名狼藉,不容于桑梓、入不得祖茔。
名声,是比才学更为重要的东西……
而御史又是如何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呢?
很简单,弹劾!
越是弹劾当朝大员,便越是能够显示不畏强权的刚正风骨,而最好的弹劾对象,则是那些身份尊贵天潢贵胄的皇族子弟,比如霍王。
因为弹劾大权在握的当朝大员是有风险的,搞不好将人家得罪得很了,便会遭到反噬,而那些个皇族子弟看似身份高贵金光闪闪,实则并无实权,即便是就藩一方,尚有王府长史、地方官佐予以钳制,做不到随心所欲,弹劾起来效果好、后患小,简直是最完美的目标。
弹劾霍王这般的皇族子弟,刘洎的经验不要太丰富……
将手低下的御史们集合在一起没多久,京兆府那边便传回来信息,果然是霍王昨夜出城之后趁黑赶路,撞死了一个赶牛车的农夫,但是目前京兆府的裁决尚未确认,现场未曾勘察,责任未曾鉴定。
御史们不管这个。
南北朝期间,御史监察制度有了一项重大的发展变化,即御史有权“风闻奏事”,又称“闻风弹事”。“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御史台不受诉讼,有通辞状者,立于台门候御史,御史竟往门外收采之,可弹者略其姓名,皆云风闻访知。”
何意?
便是只要你听到了,便可以上奏天子,发起弹劾,至于事实真相到底如何,那是刑部、大理寺的事情。
不过碍于当初御史们被房俊折腾得狠了,导致皇帝颁下旨意,“风闻奏事”亦要有个限度,风闻访知之后,亦要对事情做一个了解,确认确有此事,方可上奏皇帝、发起弹劾。
似以往那种“管杀不管埋”的做法,遭到杜绝。
不过眼下这件事基本确认无误,无论最后的勘察、鉴定结果如何,肯定是死了人的,霍王难脱干系,那就毋须另行确认了。
“可有以往举报、检举霍王的资料?”
刘洎抬起眼眸,询问副手。
“自然是有的,不过大多皆是霍王就藩之前,在长安横行不法的资料,前往徐州就藩之后,霍王大多潜居府邸,结交方式、儒者,素日清谈,注重养生,几步插手民政,亦不奢侈荒靡,无论徐州官场亦或是民间,声誉颇佳。”
副手回道。
御史台乃是朝廷的监察部门,平素各种渠道送来的检举、揭发、甚至告状的资料,车载斗量,不可计数。为免如此之多的材料混杂不堪难以检索,御史台有专门官吏对其进行归总分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古往今来,又有哪个官员能够做到清廉如水、两袖清风的同时,还精明强干、毫不犯错?
可以说,只要御史台想要搞谁,都会立即拿出丰富的黑材料……
霍王李元轨自然亦不例外。
事实上,在就藩徐州之前,这位霍王乃是长安纨绔届的一号人物,横行不法之事做得不要太多,若非先帝宠溺有加,陛下顾念手足之情,怕是爵位早就不知道被削掉多少回了。
刘洎冷笑道:“只要有材料就行,谁管它时间远近?再者,结交方士、笼络大儒,有时候也不见得就是好事……立即将霍王的材料整理出来,稍后朝会之上,诸位群起弹劾,比不让此等草菅人命之恶徒,玷污皇家名誉之后,尚能够逍遥法外!”
“喏!”
一众御史纷纷打了鸡血一般,分头行事。
大家分属同僚,长时间配合一处搞这些个事情,默契度很高,刘洎这么一说,大家便都明白了采取何等策略。
勘察现场?
责任鉴定?
对于御史台来说,完全用不着。
先把对方的名声搞臭,再来论事情的对错……
*****
京兆府衙门。
马周刚刚到了值房,便被告知有一桩案件需要他来裁定,嫌疑人乃是霍王,已然被右屯卫的兵卒与春明门的守城兵卒押解至衙门……
马周一脑门雾水。
他不是不明白霍王何以犯错,事实上皇族子弟不肖者众,整日里耀武扬威横行不法,闯出来的祸事不知凡几,长安作为京畿之地、天子脚下,京兆府平日里诉讼案件牵连最多的便是皇族子弟。
他只是弄不明白,纵然霍王犯法,却又与右屯卫有何关系?
还牵扯出春明门的守城兵卒……难不成昨夜霍王意欲冲击春明门?
摇了摇头,马周亲自来到一侧的签押房,见到了霍王李元轨、右屯卫校尉高侃,以及春明门守城校尉赵孝祖。
案件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当马周听到高侃言及霍王与其亲卫意欲毁尸灭迹,便蹙起眉头。
虽然人命关天,但是在大唐来说,堂堂霍王撞死了去去一个农夫,的确不算事儿,又非是恶意虐杀,只是意外而已,多赔点钱,再缴纳一笔赎罪金,此事也就完结了。
但致人于死之后还要毁尸灭迹,这就攸关人品了,令他甚为不齿……
他看向李元轨,淡然道:“人命关天,王爷纵然贵为亲王,却也要遵守律法。待本官勘察现场之后鉴定责任,再行判决,王爷以为如何?”
李元轨明显感觉到马周的不满,解释道:“是那农夫忽然冲上道路中间,本王亲卫躲避不及,这才将其撞死。不过也用不着勘察现场这么麻烦,纵然凶手乃是本王亲卫,但本王绝不偏袒,死者的赔偿由京兆府判决,无论多少银钱,本王愿意加倍,以求死者家属之谅解,至于赎罪金,府尹尽管开口,本王绝无二话。”
他不愿此事继续纠缠下去,不过是一个农夫而已,死就死了,该赔的钱咱也赔,你就赶紧速速结案吧。
他总觉得这件事太巧,没那么简单……
孰料,一旁的高侃却道:“纵马撞人者,乃是霍王,指使亲兵毁尸灭迹者,亦是霍王。”
言下之意,京兆府如何处置不归我管,但是事实的真相不能掩盖,这个罪名必须要霍王担起来。
李元轨勃然大怒,戟指喝道:“混账!你那只眼睛见到是本王撞死那农夫?那只耳朵听闻是本王指使亲兵毁尸灭迹?本王乃是大唐亲王,尔这般诬陷天潢贵胄,实乃诛灭三族之大罪!”
“末将两只眼睛都见到,两只耳朵都听到!”
高侃夷然不惧,他才不信霍王能将他如何,霍王再是强横,也就藩徐州,哪里及得上自家大将军房俊在朝中的影响力?况且当时在场之人分属双方,谁的供词都不足采信,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李元轨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抬起一脚就将高侃踹了个趔趄,暴怒道:“本王不过抽了你几鞭子,猪狗一样的东西,亦敢信口雌黄诬陷本王?本王今日就宰了你!”
他是真的以为高侃是在报复他鞭挞之恨,伸手就要将佩剑抽出来,宰了这个兵痞子!
“砰!”
马周狠狠一拍桌案,怒道:“此乃京兆府衙门,王爷眼中尚有国法,尚有吾这个京兆尹乎?”
心狠手辣、泯灭人性之辈,亦敢仗着皇室身份,咆哮京兆府?
将吾当做泥胎陶塑不成!
李元轨正欲辩解,忽然有京兆府的官吏自门口快步而入,向马周施礼道:“府尹,宫里来了内侍,传召陛下旨意,命霍王殿下立即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