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六。

    早朝。

    “太子,朕命你会同兵部与吏部,拟定出征安南的将领及佐官名单,拟出来没有?”

    朱棣端坐在御座金台之上,朗声问道。

    朱高煦连忙从袖袋里掏出一份奏本,躬身做上呈姿态,高声道:“回父皇,名单已拟好,请父皇御览。”

    司礼监监丞昌盛眼疾手快,弓着腰疾步行至朱高煦身前,取走奏本,然后将其上呈给朱棣御览。

    朱棣打开奏本,开始认真仔细的观看。

    朝堂上,一众文武官员,皆屏气凝神,满怀期待。

    毕竟,此次出征安南,乃是捞军功的大好机会!

    大明立国已有三十余载,可谓是承平日久,想要以军功封爵,必须得在战争中获取。

    帖木儿国不是号称不下于大明王朝的西方帝国么?

    在大明骑兵与神机兵的攻伐下,在燧发枪与黑火药炸药包的震慑下,不还是乖乖把扣留的大明使臣傅安给送回来了!

    在文武官员看来,区区安南小国,岂能是大明天兵的对手?

    朱高煦奉命会同兵部、吏部,拟定出征安南的将领及佐官名单,乃是一次收拢人心的机会。

    他也非常重视这次机会,故而在朱棣钦定历城侯盛墉为征夷将军之后,他与兵部、吏部在春和殿开了小会,议定了一批出征将军及佐官人选。

    朱高煦推举福建都司都指挥同知张辅为征夷右副将军,西平侯沐晟为征夷左副将军,兵部右侍郎刘俊参赞军务,邢部左侍郎黄福、大理寺少卿陈洽供应粮饷。

    张辅在前文有介绍,乃此处主要介绍沐晟、刘俊、黄福、陈洽四人。

    西平侯沐晟的爵位,是继承自他同母异父的哥哥沐春。

    洪武二十六年,沐英逝世,朱元璋诏命沐英长子沐春袭封西平侯,代镇云南。

    洪武三十年,刀干孟驱逐麓川宣慰使,发动叛乱,沐春以征虏前将军总督滇、黔、蜀军征讨,大破其军,威震西南诸蛮。

    战后,刀干孟请求投降,朱元璋认为他反复无常,不许,仍命沐春统军进攻。

    洪武三十一年九月十二日,沐春因积劳成疾而病逝,时年仅三十六岁。

    当时新即位的朱棣闻讣讯,赐沐春祭葬,予谥号“惠襄”。

    沐春身后无子,故而朱棣下令由其弟即沐英次子沐晟承袭西平侯爵位。

    由于镇守云南的沐春去世,刀干孟又图谋作乱,刚刚即位的朱棣,便任命何福为征虏将军。

    何福统兵南下,击败刀干孟,并将其生擒,招降部众七万人,平定麓川各地。

    沐晟继任西平侯后,遇到诸蛮为了抢夺刀干孟之前占据的属地而争斗不休。

    为了平息纷争,沐晟发兵打服了诸蛮,并奏请朝廷在当地设立三府二州五长官司,又在怒江以西设置屯卫千户所戍守,麓川地区这才安定下来。

    也就是说,沐晟是熟悉山地作战环境的上佳人选,而且沐晟现在就在云南,毗邻安南,让他统兵南下攻伐安南非常合适。

    刘俊为人缜密勤敏,乃是洪武十八年进士,历任兵部主事、郎中,因其遇事善剖决,为朱元璋所器重。

    朱棣入住东宫,秉政之后,于洪武二十八年,奏请朱元璋擢升刘俊为兵部右侍郎。

    以刘俊参赞军务,也是合情合理。

    黄福在洪武年间以太学生身份被授为项城县主簿,后改清源主簿,在二县任上都立有惠政。

    在朱高煦于北平节制军务期间,黄福被朱元璋升为金吾前卫经历。

    后来,黄福上书论国家大事,得到入住东宫开始秉政的朱棣赏识,奏请朱元璋擢升其为刑部左侍郎。

    因此人做事颇有章法,且行事稳重,让其负责在后方供应粮草也较为合适。

    至于大理寺少卿陈洽,乃是一位拥有极强记忆力的才俊。

    洪武年间,陈洽因擅长书法被推荐授予兵科给事中。

    他曾奉命阅军,只要从他眼前一过,他便能记下来。有的人再来一次,总是被他斥退。朱元璋嘉奖他有才能,赐给他金织衣。

    其父戍守五开去世,陈洽奔丧。

    正值蛮人反叛,道路阻塞,陈洽冒险间道而行,终于背着父亲遗骨回来。

    朱棣入住东宫秉政期间,因兵部尚书茹瑺的推荐,陈洽被召回任文选司郎中。

    朱棣继位不久后,兵部尚书茹瑺因病致仕,工部右侍郎金忠升任兵部尚书,金忠赏识陈洽的忠勇,推举其为兵部郎中。

    朱棣认为陈洽记性好,让其任大理寺少卿更能发挥才能,便升任陈洽为大理寺少卿。

    朱高煦觉得,让这位具有超强记忆力的人,配合行事稳重的黄福主管南征军队的粮饷,必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原来的历史上,安南战事开始时,朝廷命陈洽赴广西,与韩观挑选士卒从征。后来大军出发时,朱棣遂命他参赞军务,主管粮饷。

    此时,朱棣举起奏本,环视堂上文武官员,朗声道:“太子会同兵部、吏部拟定的这份名单,甚合朕意。”

    他放下奏本,负手而立,下令道:“着命历城侯盛墉为征夷将军,福建都司都指挥同知张辅为征夷右副将军,率领右军都督佥事李彬等十八位将军,会同征夷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安南。兵部右侍郎刘俊参赞军务,邢部左侍郎黄福、大理寺少卿陈洽供应粮饷。”

    “臣等谨遵圣谕!”

    文武官员皆俯首拜道。

    待南征军主要官员议定之后,朱棣重新坐下,命令百官奏事。

    于是吏部、兵部、礼部、户部等各部官员依次奏事。

    两刻钟后。

    待汇报国债发行进度的户部侍郎夏原吉退下之后,朝堂上陷入了短暂的安静。

    “还有人要奏事么?”朱棣见状,朗声问道。

    他见堂上无人吱声,便再次起身,负手而立,望着站在堂上西侧班序最前方的一众宗王,道:“朕记得,十七弟常说在京城住不惯,感到憋闷,是也不是?”

    宁王朱权被朱棣点名,不得不出列躬身道:“陛下,臣弟确实说过这样的话,久居京城却无法策马驰骋,实在是感到憋屈!”

    “嗯,高燧自从南下福建提举泉州市舶司之后,几乎小半年才回京一次,没有人陪十七弟下棋,岂不是太无趣了?”

    朱棣面着微笑,背着手走到大堂上,盯着宁王朱权,缓声问道。

    宁王朱权闻言,心跳瞬间加速,当即故意表露出一副惶恐的表情,屈膝跪地,以头触地,恭声道:“臣弟不敢!”

    朱棣“哼”了一声,接着又望向代王朱桂,道:“十三弟,你性格暴躁,入京以来,常常以抢人钱财取乐。”

    “臣弟有罪。”代王朱桂立即出列跪地,恭声道:“请陛下责罚。”

    “朕若是严惩你,怕是会有人说朕不念手足之情。”

    朱棣俯视着代王朱桂道:“若不严惩你,那些钱财被你抢夺了的平民百姓,又能向谁寻求公道?”

    他说到这里,话锋一转,高声道:“与其让你祸害朕的子民,何不去海外祸害那些不知礼数的蛮夷野人?”

    朱棣此话一出,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一众宗王皆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还有六弟。”

    朱棣转身望向楚王朱桢,接着说道:“民间有句俗话,说人太清闲了容易生病。六弟除了上朝出门外,其余时间皆待在府中,闭门不出。若是因为无事可做,让六弟患病,那就是朕这个四哥的过错了。”

    楚王朱桢实在想不到,他老老实实啥都不做也会引起朱棣的猜忌,不禁感到愤慨。

    他自持没有犯错,所以并不下跪,只是躬身行礼,恭声道:“臣弟不敢。”

    “十三弟、十七弟都起来罢,别跪着了。”

    朱棣柔声道:“还有六弟,朕已经想到了解决你们无事可做的办法。”

    他说到这里,冲着门外喊了一声道:“来人啊,把大九洲寰宇图抬上来。”

    李兴与昌盛早就准备好了,此时朱棣一声令下,他们二人亲自把缝在屏风上的巨型舆图从门外抬到堂上。

    “你们仔细看看,郑和派人勘测后绘制的海外西洲、东洲、南洲等舆图之上的方位,是否与这大九洲寰宇图上标注的方位一致?”

    朱棣在说这句的话同时,随堂礼官连忙将通政司官员抄录并连夜印制的一百多份《已勘大五洲图》,一一分发给朝堂上的诸位王公大臣。

    由于参加早朝的官员有好几百人,而堂内只站着一百多人,余者皆在奉天门外,所以通政司本着节省的原则,刊印的舆图,只够堂上众人人手一份。

    朝堂上一众官员端详着手中舆图,时不时抬头望向屏风,与手中舆图进行对照。

    他们惊讶的发现此图标注的五大洲方位,与三年前太子朱高煦参考历代有关《山海经》的典籍,所绘制的《禹贡大九洲寰宇图》上的五洲之方位基本一致!

    “朕奉太祖遗命改封诸王于海外,在京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及在京宗王,皆可上奏本议论改封一事。”

    朱棣端坐在御座上,望着朝堂正中间的大九洲舆图说道。

    “臣等遵旨。”

    朝堂上一众王公大臣皆躬身拜道。

    就在众臣望着舆图议论纷纷之时,周王朱橚、楚王朱桢、宁王朱权等宗王已经嗅出了此次诸藩改封的不同寻常。

    在他们看来,朱棣断然不会把富饶之地分封给诸藩,让王公大臣建言上奏,估计也只是走个过场。

    “敢问陛下,当真要施行宗周之封建?”吏部尚书张紞恭声问道。

    朱棣点头道:“此乃太祖皇帝遗命,朕不敢违背。”

    “陛下。”张紞躬身行礼道:“宗周封建诸侯,乃是影响至今的一件重大事件。重启宗周之分封,牵连甚广,干系重大,臣请陛下三思。”

    “张卿老成谋国,实乃国之栋梁,朕心甚慰。”

    朱棣面露微笑道。

    “陛下,依太祖早年旧制,诸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可太祖晚年又下诏,将以宗周之分封改封诸王于海外。”

    户部尚书郁新出列,躬身道:“臣敢问陛下,若诸王改封于海外建国之后,便是裂土实封,享有衣食税租,招兵募兵等大权。虽为大明藩国,实乃一独立王国。依照此理,是否应当取消诸王岁俸?”

    朱棣沉默以对,不知如何回答。

    他当然考虑过这些问题,但他短时间也拿不定主意,毕竟改封一事,乃是史无前例的重大事件。

    堂上一众宗王听到郁新所言,也开始思考改封之事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依旧制,诸王世袭罔替,亲王嫡长子可世袭亲王爵位,余子降一等为郡王。郡王嫡长子继承郡王爵位,余子降爵成为镇国将军,孙子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郁新接着道:“敢问陛下,诸王改封之后,是否奉行此旧制?”

    他是户部尚书,管理大明的税收及开支,诸王的俸禄都是从国库里出的,他必须勇敢的站出来问朱棣这些问题。

    朱棣沉声道:“郁卿有任何建言,皆可写奏本呈上来。”

    “陛下,依旧制,诸王就藩后,非诏不得离开封地,更不准结交地方官员,且需要受到地方官员之监督。”

    兵部尚书金忠出列道:“若诸王于海外建国,是否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是否可以随意征伐其他蛮夷?朝廷是否还会派遣官吏监督之?”

    朱棣闻言,与宁王朱权等宗王一样,瞬间把目光落在了金忠身上。

    “金卿,你有任何建言,皆可上奏于朕。”

    朱棣不得不鼓励金忠积极提供改封之后,治理藩王的良策。

    随后,他目光扫过堂上王公大臣,高声道:“朕与户部、兵部两位尚书所言之事,诸卿应当都听清了。”

    朱棣一开口,朝堂之上的吵杂声瞬间消失。

    “因改封之事,干系重大,未免日后出现纰漏,朕希望诸王改封于何处建国,及诸王建国后朝廷该如何治理各藩国等详细事项,众卿皆要建言议之。”

    朱棣朗声道:“朕决定日后分封一部分异姓功臣于海外建国,故而众武官将军也要积极上奏本,为诸王改封一事献言建策!”

    “臣等遵旨!”

    文武百官及一众宗王皆躬身高呼道,其中尤其以魏国公徐辉祖为首的高级勋贵声音最大。

    ps:今天这四千字的大章,是我熬夜写的,早早发出来,就是希望诸位追读的老铁,可以对于诸王改封之事提供一些思路,比如藩国与大明是怎样的关系,藩王及其子孙享有怎样的权力等等。

    前些天有老铁提供了几点建议,如“大宗、小宗都可以建立藩国,藩国与朝廷的货币要统一,藩国不可私造货币,藩王或世子每五或十年要回京述职”等等,我觉得有道理。

    

    (。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

重生朱棣之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步惊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百三十六章:诸藩改封之朝议,重生朱棣之子,一本书并收藏重生朱棣之子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