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担心唐阔不知道该怎么办,沈伯文掀了帘子出去,冲他点了点头,道:“收下吧。”

    又对来送食盒的人温和地说:“劳你跑一趟,替我多谢梓林。”

    陶家下人连忙道:“沈老爷您太气了,小的回去一定禀告少爷。”

    说罢便告辞离开了。

    沈伯文收回视线,看着焕然一新的庭院,心情颇好,便同唐阔道:“待会儿就在院子里摆饭吧。”

    正提着食盒的唐阔刚关上门,闻言便忙点头称是。

    院子里除了原本就有的石榴树,和沈伯文后来栽下的玉兰树,墙角处还种了一株葡萄藤,看样子也有些年份了,主藤颇粗,老太太几乎一眼就爱上了,直夸好,这样的老葡萄藤,结的葡萄味道定然不错。

    用饭时,沈老爷子一看,算上唐阔兄妹,这宅子里也才九个人,也无心搞什么分席而坐了,摆了摆手,便道:“一块儿吃吧,好歹看着还热闹些。”

    沈伯文见状便知老人家是想远在桃花村的家人们了,心下亦是惆怅了一瞬,随即便主动开口转移起了他的注意力,指着桌上的菜同老爷子道:“爹您尝尝,这道虎皮肉还是京都的名菜呢,味道极好,我倒是不知梓林家中的厨子竟然也会做这道菜。”

    “哦?”老爷子来了兴趣:“那我倒是要尝尝。”

    夹起一筷子,放入口中,片刻之后便点头赞道:“确实不错。”

    见老爷子动了筷子,家中其他人才陆陆续续也用了起来。

    沈伯文本想让唐阔也同他们一块儿用饭,只不过他自个儿不愿意,非要说没有仆人跟主家同桌用饭的道理,便自个儿端了饭碗躲到厨房去吃了。

    唐晴见状,也想跟着去,却被周如玉拉住了,道:“晴娘就留在这儿,照顾阿珠吃饭吧,她小孩子性子不定,忒能折磨人。”

    阿珠虽然人小,却很机灵,听懂她阿娘在说自己,刚想开口狡辩,嘴里却被小姑姑塞了块儿肉,堵住了将要说出口的话。

    见她小眼神控诉自己,沈苏半点儿不慌,还冲侄女儿笑了笑,随即帮腔道:“是啊,晴娘,你就留在这儿帮帮忙。”

    沈老太太还是用不惯下人,尤其是这小姑娘,看起来还没自家小女儿大,于是便不开口说话,安静吃饭。

    也没说什么反对的话。

    唐晴看当家娘子同姑小姐都这么说了,心觉自己留在这儿是有用的,便安心了,听话应下,耐心地哄着沈珠用饭。

    饭桌对面,沈老爷子忽的想起来,便开口问起:“方才来送饭菜的,是在咱们家隔壁住着?”

    沈伯文点了点头,咽下口中的饭菜,才道:“隔壁主人姓陶,名正靖,也是我们广陵府人,只不过是华田县籍,是与我同一届乡试的亚元,此番会试落榜,便留在京都继续读书,以待下次会试再考。”

    “亚元?”沈老爷子闻言就是一惊。

    他老人家倒不是不知亚元是什么意思,相反,正是因为知道是第二名,所以才更为震惊。

    原来乡试的第二名,也会在会试中落榜吗?

    长子先前还同自己说过,能考中贡士,真才实学是一方面,运气也是另一方面。

    自己还当他是谦虚,没想到竟是真的,心中不免产生了一丝后怕。

    不禁又默念了几句祖宗保佑。

    用过饭之后,沈苏习惯性地起身准备收拾碗筷,唐晴见状立马急了,上前拦她:“您别忙,放着奴婢来就是了。”

    沈苏正想说什么,却见自家大嫂对她微微摇头,又看了看眼前这个一脸惶恐的小丫头,只好放弃了,让开了位置。

    唐晴这才松了口气,又恢复了方才那副腼腆的模样,弯腰低头,动作麻利地收拾起了碗筷。

    然后端着去了厨房洗涮。

    沈苏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厨房门口,坐到自家大嫂身边,不由得叹了口气,顺手摸了把侄女儿的头发,道:“还是个小娘子呢……”

    周如玉明白小姑子在想什么,只是更明白唐阔兄妹初来自家,签的又是活契,先前过惯了居无定所的苦日子,好不容易有了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主家又和善,自然是极力表现,不想让主家觉得自己无用,又失去了这份差事。

    总归也不是什么重活,此时让她有事儿干,反倒能让她安心。

    沈苏不笨,看到嫂子朝自己摇头就已经明白过来。

    沈家虽然只是农家,但起码她自己父母兄姐俱在,早些年家中虽然清贫,但也能衣食无忧,没怎么受过苦,自然心善又心软,明白归明白,还是会心疼这个小娘子。

    另一边,沈伯文正在书房中写信。

    是的,他如今总算是有了书房,有了一片清闲的空间,不用像从前那样只能在卧房里读书习字。

    除了给桃花村之中家人的一封,还有答应好的给吴掌柜的,此外,又给自家老师与师兄写了拜帖,打算隔天便登门拜访。

    写完晾干之后,便叫了唐阔进来,刚想跟他吩咐,又忽的想起来,他也是头一回来京都,老师家还好说,就在同一条巷子里,只是他应当不知寄信的地方与邵师兄的住址,正想算了,唐阔却主动问道:“老爷,是要小的去寄信和送拜帖吗?”

    说罢便跃跃欲试地道:“来之前小的已经找四老爷打听过了,已经知道那几个地方了,您放心交给我吧,小的认路可厉害了。”

    沈伯文闻言,不由得失笑,再怎么少年老成,也还是个少年呢,看这极力想要表现的样子,自己也不好拒绝,便将信跟拜帖都递到他手里,只是还出言叮嘱了一句:“在外头注意安全。”

    “老爷放心吧,小的明白!”

    说罢便拿着东西退下了。

    沈伯文笑了笑,低头开始收拾桌面上的东西,在看到桌上那个鸡翅木的笔架时愣了一下,随即便想起,这是谢之缙先前送给自己的安家礼。

    想到谢之缙,自然也就想到探亲假似乎不剩几日了,自己马上就要入翰林院开始干活儿了。

    心里多少有几分期待。

    等他收拾完书房,又坐在窗前读了阵书,唐阔便回来向他复命了。

    他在寻路认路上倒还真有些天分,循着沈杜先前给他讲过的路线,便顺顺利利地找到了驿站与另外两家,然后又找了回来。

    沈伯文听罢,看着还在微微喘着气的少年,看样子是一路疾走回来的。

    温和地冲他点了点头,道:“做得很好,我这边暂且无事了,你去歇着吧。”

    唐阔闻言才放下心,应声出去了。

    唐阔刚出去,沈伯文便瞧见门口有个小脑袋探进来,不由得一笑,招了招手,道:“珏哥儿进来。”

    沈珏没想到自己刚探了个头就被发现了,脸稍微有点红,但还是听话地进来了,主动道:“阿爹。”

    “对书房好奇?”

    沈珏点了点头。

    “好奇便看看。”

    沈伯文这里也没什么不能见人的东西,自家儿子听话,不会胡乱碰,自然没什么顾忌,又道:“回头我就找人给你打一张小桌,也放在书房里,等到你师弟上京之后,阿爹就可以在这里继续为你们授课了。”

    沈珏知道回头吴和仁也要来京都,自是高兴地点了点头。

    ……

    另一边的邵宅。

    邵哲沉默地吃完饭,就起身准备回房,邵母忽然开口将他叫住:“哲儿,你先等等,娘同你说会儿话。”

    正在收拾碗筷的妇人见主家有话要说,忙加快了动作,随即出了门。

    见房里没有旁人了,邵母才叹了口气,看着一言不发,也不落座的儿子,眼圈不由得红了,“你就打算为了别人家的小娘子,同你娘我这般置气吗?”

    说着说着,便哽咽起来。

    邵哲是个孝子,自然不能视而不见,听到哭声便无奈地坐了下来,满脸疲惫地说:“娘,你莫要哭了。”

    他已经数不清了,自从回乡同阿娘说起先前她答应自己考上进士,就替自己去沈家提亲这件事之后,她已经哭过多少次了。

    每次听到,他都满心的愧疚感。

    可分明,原来是娘自己答应的这件事?

    如今出尔反尔,又说要让自己娶一个官家小姐的人也是她。

    而饱受折磨,痛苦不堪的却只有自己。

    邵哲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件事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从前一直都很通情达理的母亲,在这件事上会如此的固执己见?

    邵母听到儿子这句话,哭声是止住了,可哽咽却是没停,随即又断断续续地道:“娘让你娶个官家小姐,这都是为了你好,这难道不是为你着想吗……难不成我这个当娘的,还能害了自己的儿子不成?”

    又来了,邵哲闭上眼睛又挣开,几乎都能预测到她下一句话要说什么。

    “你那同窗是考上了榜眼不假,可就算他考上的是状元,如今也只是个小官,想升官儿还有的熬呢……”

    果然,又是这番话。

    “娘,你接下来是不是要说,儿子若是娶了他的妹妹,也对仕途没什么帮助?”

    “难道不对吗?”

    听到儿子终于又开口了,邵母顿时也不哭了,抢先道:“娘说的难道不对吗?”

    邵哲无言以对,他不能说,也没办法说。

    他重新沉默了下来。

    邵母见状,像是打赢了一场胜仗一般,继续道:“哲儿,就听娘的,娘不会害你的。”

    邵哲此时的心情已经跌倒了谷底,闻言便站起身来,拱手行礼:“儿子先回房了。”

    说罢便低头走了出去。

    因而也没看见他母亲又变得不好看的脸色。

    回到自己房中坐下,他看着桌上放着的拜帖,心中在难受之余,仅剩庆幸。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母亲若是不同意,自己无论如何都没有别的办法。

    就算有办法将她娶回来,倒是婆媳不睦,又生事端。

    还好当初师弟及时拦住,没有让自己将话挑明,如若不然,他真不知道此事不成,回头还有何脸面见师弟……

    ……

    沈老太太闲不住,没过几天,就跟街坊邻里之间熟悉了起来,连带着沈珠也混了个眼熟。

    现在隔壁家的杨婶子,就特别喜欢沈翰林家的这个小娘子,乖巧可人得很,每日与沈老太太在街边树下唠嗑的时候,都要问一声:“您家的阿珠呢?”

    今日也不例外。

    沈老太太闻言就笑着道:“她爹娘今个儿去韩老爷家,也带着她跟他哥哥去了。”

    “这样啊。”杨婶子点了点头,韩老爷家她也是知道的,只是颇觉可惜:“那今个儿是瞧不见阿珠了。”

    沈老太太却道:“早上就去了,这会儿都该用完饭了,我估摸着也快回来了。”

    话音刚落,不远处就传来一道熟悉的声音:“奶!我们回来啦!”

    “哟!”杨婶子倒是反应更快,冲沈老太太乐了:“您说的还真准。”

    这声音正是沈珠的。

    老太太抬起头,便瞧见自家大孙女儿迈着腿跑在前头,她哥哥小心的追在后头,大儿媳妇就跟在两个儿女身后,反而自家长子这个当爹的,优哉游哉地踱步缀在最后面,半点儿不急。

    沈珠跟自家奶奶关系好,一溜烟儿跑过来抱住她,仰着头问:“奶,你吃了没呀?”

    “吃了吃了,晴娘做的饭。”沈老太太下意识答完,又道:“这还在外头呢,怎么没个站相,还能一路跑过来的?”

    原先在桃花村的时候,沈老太太也不管束着孙女,毕竟庄户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没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还讲究仪态的说法。

    这不是跟着自己长子到了京都,老太太担心旁人见了会说自家没规矩,家中的小娘子也没个样子,才想着将孙女儿的行为约束起来。

    不过坐在她对面的杨婶子闻言便道:“老太太,这京都开阔,对小娘子们没那么多管束,大致礼仪过得去便可,那些王孙贵族家的贵女们,还有官家小姐们,性子也都不拘着,平日里出门踏青听戏打马球,都是常有的事儿。”

    见老太太若有所思,杨婶子才继续道:“我看你们家的阿珠啊,天真烂漫,正是最讨人喜欢的性子,何必拘了她?”

    这番话倒是说到沈老太太心上去了,自己虽然因着担心旁人会说嘴才起了约束孙女性子的主意,但心里却也极喜爱她的。

    如今听杨婶子这么一说,果断将先前的打算放弃了!

    就是,我孙女这么好,可别拘成个木头桩子的性子,那还有什么意思?

    沈伯文此时也走到跟前了,同杨婶子打了声招呼,才带着家人回去。

    沈老太太没什么事儿,便没跟着回,继续坐着唠嗑,沈珠也还陪着她旁边看她做针线。

    又把杨婶子看的爱的不行,羡慕地道:“我家只有几个小子,一个个的成了亲,结果生的也都是孙子,没个孙女儿,看见你们家阿苏娘子和阿珠啊,真是眼馋的不行,您家这风水可不一般,连孩子都比旁人家的好看……”

    沈老太太被这番话说的心里高兴,嘴上可不好直接应下,还得谦虚几句。

    ……

    没过几天,沈伯文就正式开始在翰林院中点卯了。

    京都的翰林院位于皇宫的东南方,坐南朝北,位置极佳。

    不过翰林虽说清贵,但也是真的穷,不然不会有穷翰林一说,作为朝中有名的清水衙门,除了几位学士们是乘轿来上衙的,其他人条件好点儿的就坐马车来,更大一部分,家中连马车都没有,住在朝廷分配的单间里,只能走路来办公。

    三元巷离翰林院并不远,沈伯文也是步行上衙的其中一员,正好还能锻炼身体。

    他如此一想,便觉得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了。

    只是买马车的事儿总归要提上日程,沈老太太与自家娘子出行还是需要的。

    每日凌晨六点起身,到了翰林院之后先签到,头一回看到还要签名打卡的时候,沈伯文难免产生了一丝熟悉感,怎么这无论哪个时代,上班打卡好像都是常规。

    而他与谢之缙,还有韩嘉和三人的主要工作,便是编修大周会典。

    所谓“自古帝王君临天下,必有一代之典,以成四海之治。”[1]

    编修典制的重要性明显可见。

    景德帝继位不久便有诏:“仰遵圣制,遍稽国史,以本朝官职制度为纲,事物名数仪文等级为目,一以祖宗旧制为主,而凡损益同异,据事系年,汇列于后,稡而为书,以成一代之典。”[2]

    因而大周会典,更与一般的史不同,是官修的断代典制体史。

    简单来说,大周会典的作用便是以历代大周皇帝所颁布的典章制度为对象,修撰于一体,记录其历史演变。

    殿试到了如今,已过去三月有余,热度也渐渐消退,别人对他的称呼也从沈榜眼变成了沈编修。

    毕竟翰林院中最不缺的就是饱学之才,在这里待过的状元榜眼探花不计其数,他们三个进来,就像是一滴水珠落入湖中一般不起眼,即便是负责编修大周会典,做的也是其中最末的部分。

    比如抄录,编篡,检查有无别字等。

    随后再交由顶头上司负责检阅审核。

    非但不忙,还很清闲,甚至有许多时间可以看看书,写写文章。

    这日,沈伯文刚点完卯,到后堂分配给自己的屋子中坐下,继续昨日的手底下的事。

    不知过了多久,范应期也到了翰林院,一路上的低阶官员都向他问好:“范学士好。”

    他也一一颔首应过。

    走到一半,忽的想起来一件事儿,于是半路上拐了个弯儿。

    沈伯文听到动静,闻声抬头,便忙站起身来:“下官见过范学士。”

    “不必拘谨,坐吧。”范应期将自己手中拿着的几本书放到沈伯文的桌案上,在他身边坐下,温和地问道:“你初到翰林院,近日来可还好?”

    “多谢学士关心。”

    沈伯文闻言便从善如流地坐下来,继续道:“诸位同僚皆是和善之人,下官一切都好。”

    “那便好。”

    范应期点了点头:“修史之事是大事,不必着急,宁可多翻阅典籍,也切莫出了什么错漏之处。”

    沈伯文自是恭敬应下。

    范应期笑了笑,便站起身来,“你是稳重的性子,就当我白嘱咐一回,回头若是有什么不懂的,尽可来寻我。”

    沈伯文忙起身相送:“多谢学士,下官谨记。”

    范应期离开之后,沈伯文回到原位,翻看起他方才带来的那几本书。

    原来都是自己这边编修大周会典能用到的,心中不由得有所触动,随即便继续埋头于书本之中。

    一早上的工作做完,就到了午饭时间。

    翰林院是有自己的饭堂的,饭菜味道还都不错,尤其是这几日刚来了新人,听老人们说倒是比以往还要更胜几分。

    沈伯文回家倒也方便,只是刚入职,自然不好不合群,若说什么方式能让人们迅速地熟悉起来,莫过于一起用饭了,因而他中午便也先不回家,与同僚们一道在饭堂用饭。

    他隔壁便是谢之缙的屋子,刚出了门,正好碰上。

    谢之缙一瞧见他,便主动问道:“沈兄是要去饭堂?”

    “正是。”沈伯文点了点头回他。

    “那正好。”谢之缙关上自己的房门,走到他身边,“那便一块儿去吧。”

    沈伯文自然不会拒绝。

    实际上,谢之缙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在翰林院的饭堂里用饭,他虽然什么样的饭菜都吃得,但终究还是更喜欢美味的,不然也不会见天儿的不在家里吃,跑遍坊市就为了寻摸京都之中饭菜味道甚美的馆子了。

    即便在他来之前谢阁老就跟他说过,翰林院饭堂之中的饭菜味道还不错,他也表示不信。

    毕竟他父亲是对自家母亲端上来能咸得齁死人的汤都面不改色喝下去的人。

    然而第一天上值的时候,他的回家用饭计划便被沈伯文的一句随口相邀给打破了。

    勉为其难地同沈伯文去了一次饭堂,谢之缙才发现,原来自家父亲这次说的竟然是真话?

    翰林院饭堂的饭菜,味道的确不错。

    说实在的,谢家府邸距离翰林院还是挺远的,如此一来便正好,此后的每一日,就变成了谢之缙邀沈伯文一块儿去饭堂了。

    在去饭堂的路上,沈伯文正走得专心,忽然听到身边人问起:“沈兄最近在忙什么?”

    沈伯文闻言,面上便露出个无奈的笑,语气中带了几分愁出来:“在给我们家那小子,寻一间合适的学堂,好让他继续读书,不至于荒废了。”

    自己每日在翰林院中做的工作跟他没什么两样,好友这般问,自然不是问工作方面的事了。

    既然不是公务,便是私事了。

    说到这件事,沈伯文也很无奈,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京都想要为自家珏哥儿找间学堂继续念书,竟然是件那么不容易的事。

    倒不是找不到,而是选择有些太多了,京都之中,秀才举人甚至在这儿等着补官的三甲进士们数不胜数,为了生活开设私塾学堂的也不少,而该如何从这些里面挑一处合适的,就成了沈伯文最近的烦恼了。

    谢之缙前几日在得知沈伯文已经成亲多年,有了一儿一女,长子甚至都已经九岁之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分明他看着也没比自己大上几岁……

    他是聪明人,一听便明白,随即便挑了挑眉,斟酌了一番,才开口道:

    “沈兄若是不嫌弃,谢家族学如何?”

章节目录

农家长子(科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成白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61章 第六十一章-农家长子科举格格党60,农家长子(科举),一本书并收藏农家长子(科举)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