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沈伯文并没有拒绝苏家家主的请求,  算是除了先前答应好的条件之外的一点好处吧。

    然后苏家明就跟在沈伯文身边开始干活儿了。

    因为是自请来帮忙的,属于编外人员,酬劳是没有的,  不过苏家明出身苏家,也并不把那三瓜两枣放在眼里,他在意的只是自家父亲口中所说,  自己能从沈伯文身上学到些什么。

    沈伯文自己做事认真暂且不必说,但却并非一丝不苟,行事之间颇有些灵活变通之处,效率极高,  合理地给下属们安排工作,让他们不会忙道下衙之后,也不至于提前太早完成以至于无所事事。

    但最重要的是他发现,  沈伯文此人同自己先前见过的朝廷官员们的不同之处。

    分明已经是正四品的高官了,这个年纪的正四品,  整个大周朝都屈指可数,  夸一句前途无量并不夸张,  尤其苏家明还曾经听说沈伯文师从韩辑韩先生,会试的座师是褚阁老,亲妹妹又嫁给了谢阁老的次子,哦不,  现在应该叫谢首辅了。

    他自己将来说不定也能入阁做阁老呢,这是极有可能的事。

    但他平日里同别人相处时,身上却看不出高官的架子,平易近人得很。

    然而这种温和,  却又并非是软弱可欺,  苏家明发现他对下属们的管控能力很强,  不论是下属官员们,亦或是吏目们,都对沈伯文很是信服,做起事来也积极配合,并非糊弄应付。

    这是让苏家明颇为困惑的一点。

    因为据他自己的了解,下属官员们对沈伯文的尊敬与配合并不难理解,因为他们还要继续走仕途,需要上官的考评。

    但……那些经年的老吏目们,在苏家明的认知中,除非原本就性子老实的,比如老何,其他的那些惯常都是偷奸耍滑的一把好手。他们大多都是本地人,这份吏目的工作能让他们有一定的地位以及钱财来源,不过若是论起做事效率来,恐怕还不如自己这个新手。

    只是在知府衙门帮忙的第一天起,苏家明就发现自己这一认知被推倒了。

    那些干起活来一个比一个积极主动,一个比一个勤奋,忙得脚不沾地像个陀螺的,真的是自己记忆中的那些吏目们吗?

    他有点迷惑了。

    然而迷惑过后,他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与动力,一定要搞清楚这些人改变的原因不可。

    苏家明这般铆足了劲儿的干活加观察,沈伯文自然是察觉到了的,不过并不怎么放在心上,除了一些官府私密文件不能让他看到,自己给下属安排工作,亦或是亲身去帮忙赈济百姓的时候,都不曾避着他。

    渐渐地,苏家明仿佛有点看明白了,但若是让他说,却又说不出来其中的道理。

    只能归结为自己还没有完全看懂。

    ……

    果然一直到了庄稼的收获期,天上都没有落下一滴雨水来,而朝廷的赈济却到了此时就停了下来,兴化府这边因为沈伯文以及身边人的种种努力,前期的预备工作并不是完全没有用,还能维持着百姓们的基本生活,不至于遍地饿殍。

    然而这次大旱的范围却比他想象的更大,其他地方的官员也不会像他这样在前期就这样重视。

    毕竟在这个时代,吃不饱饭太正常了,百姓们也不是每一年都能收获到足够一家人吃饱交税的粮食的。再加上消息流通不便,大部分外放官员们的通识便是,只要不闹出来大事,就可以凑活过去,就算是江南富庶之地,也不缺每年被饿死的人啊。

    这也是渠恺那种官员的想法。

    ——只有像沈伯文这样刚入官场不久的愣头青,才会一遇到点儿事儿,就当成天大的事。

    也就是为什么他会把沈伯文的折子压在最下面,置之不理的缘故。

    然而这次大旱所引起的饥荒,其严重程度,却远远超乎他们的想象。

    在距离兴化府不远的南阳府也是此次旱情的受灾地,然而由于当地官员的不作为,灾情严重,出现了大量灾民,百姓们食不果腹,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波叛军,仿佛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

    叛军们甚至夺了两个县城,带着人冲进府城烧杀抢掠一番,又退了回去。

    南阳知府没来得及逃出去,还被叛军们砍了头。

    现下叛军们又招揽了不少灾民,一副准备将南阳府都占住的势头。

    这件事已经变成一件大事,已然瞒不住了,景德帝很快收到奏报,文武百官也都听到了消息。

    景德帝面色铁青,手紧紧握着奏报,地上是方才被摔得粉碎的茶盏。

    殿内跪了一片伺候的内侍宫女们,额头都紧贴在地面上,身子瑟瑟发抖,陛下震怒,他们提心吊胆,半点儿声音都不敢发出来。

    景德帝重重地呼了几口气,胸闷得厉害。

    亏他还一直以为大周国泰民安,百姓们的生活都过得不错,虽然偶有灾祸,也很快就能解决,唯一的烦恼便是西北边那些如同苍蝇蚊子一般烦人的大戎人。

    然而南阳府叛军的事,仿佛在他脸上扇了一个响亮的巴掌,打得脸生疼。

    但他毕竟是在位多年的帝王,知道愤怒并不能解决问题,发泄完怒火之后便着锦衣卫和东厂联手前往南阳给他调查清楚,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的。

    另一边,则是让刘用去同知内阁成员们来西苑议事。

    讨论争吵了整整一下午之后,终于下旨命卫国公郑平,带五千精兵前往南阳府平叛,并让户部拟出个赈灾的章程来。

    卫国公郑平,是郑皇后的亲兄,也就是太子的大舅舅,乃是大周的一员猛将,打下许多胜仗,立过不少功劳。

    原本这种小股叛军,并不值得劳烦他这样的大将亲自出马,景德帝原本也是这么想的。

    然而新入阁的兵部尚书程白昱却不知同景德帝说了什么,才改成卫国公亲自带兵前去。

    就在把这件事定下之后,景德帝也有些累了,正打算让他们都回去,谢首辅却忽然从袖中掏出一封奏折出来,交给身边的小太监,让他送上去,一边气定神闲地开口道:“臣这边,倒是有件好事要同陛下汇报。”

    “好事?”

    他这话说罢,不但景德帝挑了挑眉,除了褚阁老在内的其他几位阁老也颇觉疑惑。

    你没看陛下都要被这件事气坏了吗,还说什么好事,老谢的脑子没事吧?

    然而景德帝现在已经冷静下来了,结果小内侍代呈的奏折,展开往下一瞧,就入了神,一言不发地继续往下看去。

    他不说话,底下得几位阁老自然也不敢出声,亦不能走人。

    刚被布置了一堆任务的渠恺更是心中抱怨连连,不由得暗骂谢琢多事,有什么事儿不能等他们几个人走了再说?非要别人也陪着听,首辅大人好大的官威。

    然而景德帝的脸色,却随着越往下看而越变越好。

    看到最后,甚至一拍桌子,笑着道了声“好”!

    几位阁老们顿时好奇起来,究竟是什么样的好事,能让陛下的心情由阴转晴,集体看向谢首辅,却见对方笑而不语。

    景德帝现在的心情已经跟方才完全不一样了,把手中的奏折放在桌上,笑道:“朕还真是没有看走眼,你们都看看吧。”

    说着,就让内侍将奏折交到其他几位阁老手中,让他们传阅相看。

    第一个接过来的便是渠恺,然后他看到开篇的第一句话:“臣沈伯文……”

    头皮登时发麻起来,心中有一道不祥的预感。

    但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往下看。

    越往下看,心就越沉越低,最后沉到了底。

    他总算是明白了,谢琢为什么要挑这个时候把这封奏折拿出来,呈送给陛下。

    按理来说,要呈送给陛下的奏折,正常的程序是要经过其他人的手,而不是这样直接就交了过来。

    但渠恺却不能说什么,因为,奏折上的是好事,是能让陛下高兴起来的好事,证明了沈伯文先前所说的并非虚言。

    既然如此,错的就是压下了他的上一封奏折的自己。

    果不其然,等到在场所有阁老们都看完了这封奏折之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谢首辅的程序不合规矩,反而都顺着景德帝的意思,夸赞起了沈伯文来,当然夸的更多的,还是陛下目光如炬,慧眼识英才,知人善用等等。

    景德帝听了果然哈哈大笑起来,指着他们道:“你们这些读书人夸起人来,才当真好听啊。”

    他此时心情极好,不仅是因为沈伯文在折子中说兴化府那边的灾情暂时还在控制当中,还提出了能够解决福建地区大量灾民的一个措施,就是申请启动先前被搁置了的一项工程——修建锦州土城。借此提供大量的工作,以此消化吃不起饭的百姓们和附近的灾民们,做工发工钱,有了工钱,便能让灾民们有事干,能买得起粮食,不至于被叛军裹挟。

    以往的事实都告诉他们,百姓们想要的很少,只要能够活下去,能有口饭吃就行。

    这样有益无害的建议,景德帝自然没有异议,不过照例还是要询问殿中这些人的意见。

    哪怕是对沈伯文不满的渠恺,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好主意。

    因此,这件事得到了全票通过。

    就在大家都准备走人的时候,渠恺的精神还是紧绷着,果不其然,谢首辅还是开口提到了沈伯文的上一封奏折。

    渠恺在心里暗恨,趁景德帝还没有彻底发火的时候便站起身来,撩起袍角,下跪认错:

    “启禀陛下,臣有罪。”

    

    (。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

青云路(科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成白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106章 第一百零六章-青云路小说全文免费阅读陈白社,青云路(科举),一本书并收藏青云路(科举)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