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ri一早,八万大军整齐地列队在晋阳宫北面的旷野里,八万大军几乎全部都是骑兵,每个士兵都牵着一匹战马,盔明甲亮,长矛锐利,士气十分高昂,每个人的目光里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期盼。
在晋阳宫前,头戴金盔、身着铠甲的杨元庆正在和七名相国一一告别,在相国队伍中,杜如晦此刻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保护大隋民众的安全,只要民众平安无事,那么一切财富都还可以重新创造。
他慢慢走到杨元庆面前,低声道:“殿下,我有一个建议。”
“你说吧!什么建议?”
“我觉得应该让马邑、雁门、定襄和楼烦四郡的民众自发地逃离危险区,应该让他们南下逃难,这样才尽可能少的降低损失,就像当年丰州民众南撤灵武郡一样。”
旁边崔君素接口道:“可是这四郡有近百万人,如果形成巨大的逃亡cháo,会给南方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我估计更多是人是逃往太原。”
“逃入太原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仓库里有二十万顶帐篷,完全可以用来安置灾民,还有五十万石粮食,再加上他们逃亡很多人都带有粮食,我觉得对太原而言,无非是城池变得拥挤,但这样却能保住更多人xing命,现在人口可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啊!”
杜如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杨元庆的共鸣,其实他也是想着保护人口,所以才下令各地官府组织乡民进城,但他心中多少有点担忧县城的防御。
当年突厥在雁门县包围先帝杨广时,连下四十余城,那些小县城能挡得住几十万突厥军铁蹄吗?何况绝大多数小县城还无兵把守。
他也知道突厥军队也并不是真的没有攻城能力,当年在丰州,突厥的排梯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确实,一旦突厥人攻下一座县城。满城人都会遭到屠杀和掠夺,决不能容许这种情况发生,杜如晦的建议非常好,应该把危险告之民众,让他们自己选择逃亡。
“杜相国的建议我采纳了,我会让军队鼓动北方四郡的民众南逃,也希望太原能做好接纳准备,还有晋阳宫。估计也挡不住突厥骑兵的攻击,也要事先撤离,太后和圣上可以撤到我的府上。”
“殿下请放心,政事堂已经在制定撤离计划。”
杨元庆交代完,这时秦琼快步走上前,躬身施礼。“卑职参见殿下!”
秦琼这次被赋予重任,他将率四万军拱卫太原的安全,他的沉着稳健作风更让杨元庆放心。
杨元庆也拱手回一礼,对秦琼肃然道:“我对你只有一句话,你要谨记,哪怕你杀死十万突厥,所立下的功劳也比不上不让突厥进城一步。”
秦琼躬身答道:“卑职记住了,绝不让突厥军队进城一步,也绝不贪功出城。”
杨元庆微微一笑。“都城的安危,乃至我大隋的安危就系在秦将军身上了。”
秦琼默默点头,他感到自己肩头压力极大。
这时,有侍卫高喊一声:“陛下驾到!”
两边大臣纷纷让开,数十名侍卫簇拥着一架乘舆快步走来,乘舆上坐着的,正是小皇帝杨侑,今天萧太后身体不适,便他来为杨元庆送行。
尽管他只是大隋的名义上皇帝。但毕竟是一国之君。在这次事关大隋国运的抗突战争上,他也不能置身事外。他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对隋军北征的支持。
按理,作为皇帝,杨侑应该坐辇,辇也是一种大型乘舆,不同的是,舆只由数人抬扛,而辇则需要数百人抬扛,这明显不太现实,也和一贯低调的杨侑风格不符,杨侑便以厉行节约为借口,坚决不肯乘辇,只像大臣一样,乘坐一架亭式坐舆。
杨侑的到来,使大臣们纷纷躬身行礼,以表示对他的尊重,杨元庆快步走上前,单膝跪下,高高抱拳施礼,“征北元帅杨元庆参见吾皇陛下!”
在这里,杨元庆没有用楚王的名爵,也没有用尚书令的官职,更没有摆出摄政王的地位,而是用军队元帅的身份,向杨侑行军礼,这既表示对杨侑的尊重,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让大臣们看到了他的低姿态。
此时他就像汉末的曹cāo,已经成为大隋的实际掌控者,但他还是需要作出一点姿态,表示他维护君臣秩序,维护正统,给大臣竖立一个典范,不过对于大臣们的君臣秩序,不是杨侑,而是他杨元庆。
杨侑连忙走下乘舆扶起杨元庆,“楚王不必行此大礼,朕难以接受,快快请起!”
杨元庆站起身笑道:“臣今天要出征北抗突厥,请殿下放心,一定会击败突厥,保护大隋无恙。”
“朕也是这样希望。”
这时,一名杨元庆的亲卫托着铜盘上前,铜盘中放着一樽酒,杨侑端起酒樽,双手递给了杨元庆,“这一樽酒敬给楚王,愿楚王旗开得胜,驱逐胡突!”
“谢陛下!”
杨元庆接过酒樽一饮而尽,随即将酒醉高高举起,引来四周百名大臣的一片鼓掌声。
这时,远处传来‘咚!咚!’的战鼓声,这是出征的吉时已到,催促大军出发了,一名亲兵将战马前来,杨元庆翻身上马,在马上对众人拱手道:“各位大臣,大军出征了!”
大臣们纷纷行礼,“祝殿下旗开得胜,驱逐突虏!”
在一阵阵鼓声中,隋军八万大军出征了,旌旗招展,铺天盖地,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北方行军而去。
。。。。。。。
杨元庆最终采取了杜如晦的建议,他命千余士兵分赴定襄、马邑、雁门和楼烦四郡,传令官员劝说民众南下避难。
在突厥军队屠城和掠夺女人的威胁之下,四郡的数十个县都爆发了恐慌式的逃难,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放弃了家园,带着粮食和微薄的家产,扶老携幼向南方逃难,官府也开仓放粮,用官仓粮食赈济难民。
南下的驰道上挤满了逃难的民众,断断续续,队伍长达百里,有的骑驴,有的赶着马车,有的挑着担,前后箩筐里装着一对儿女,妻子则背着微薄的家产,他们大多以家族为单位,一个家族便是一群人,互相照顾扶持,浩浩荡荡向太原方向而去。
在驰道两边,牛进廷奉命率领一万骑兵和三千女护兵沿途保护照顾,帮助生病或者落难的民众,按照杨元庆的说法,这次逃难可以恐慌、可以狼狈,但就是不能出现病饿而死的惨象。
在驰道的另一边,则是北征的将士,他们队列整齐、士气饱满,列队在难民旁骑马北上,他们的出现给南逃的民众带来极大的安慰,不断有民众将鸡蛋和面饼塞给士兵,欢呼声一浪接着一浪,只有在战争的威胁之下,军队才会显示出它无可比拟的重要xing。
杨元庆骑马在队伍中缓缓而行,他的前后都是密集的旌旗,五百亲兵护卫在他的前后左右,他率领的这八万军并没有太多辎重。
事实上早在近一个月前,他派李靖北上之时,战争准备便开始了,大量的军械物资、粮食帐篷都运去了北方鄯阳县,那是马邑郡的郡治,也是一座坚固的大城,那里将成为隋军的后勤重地。
杨元庆默默注视着身旁一群群南下逃避兵灾的民众,这一幕幕逃难的场景令他感触极深,在隋唐之交,群雄并起争霸,生命如蝼蚁,很多枭雄都没有意识到人的重要,他们没有意识到人民才是最宝贵的资源,都先后败亡了,他杨元庆的成功就是在于他认识到了民众的重要xing,一个民众就是一份税源,就是粮食的源泉,就是隋朝能够强盛的根本保证。
杜如晦说得很对,只要保护好这些南逃的民众,不管突厥再怎么入侵,大隋就还会重新强盛起来,人民才是财富创造者。
想到这,杨元庆心cháo起伏,他立刻命令亲兵道:“把我的命令传向全军,不准扰民,有胆敢欺凌难民者,一律按军法严惩!”
。。。。。。。
伏乞泊,这里是马邑郡北部的一处湖泊,四周方圆数百里都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这一带牧草丰美,河流众多,是最好的放牧之地,当年杨广北巡,便是在这里会见了即将登基的突厥始毕可汗。
此时伏乞泊一带成为了乌图余部临时的家园,数万南下的突厥牧民在这里栖息繁衍,放牧着百万头牛羊马匹,他们用牛羊和隋朝交换粮食、盐和生活必须品,过着平静而满足的生活。
隋朝还特地派数十名士子北上,教这里牧民孩子们学说汉语,中原女子的服饰也渐渐在乌图部少女中流行,乌图部并不反感汉文化的扩张,他们的酋长阿努丽反而鼓励这种汉化的趋势。
但他们在南方的存在,始终是突厥可汗的一颗眼中之钉,灭绝战争终于来临,他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重大抉择,是投降突厥本部,回归草原,还是继续南下,进入农耕文明的中原。
但这个选择没有让阿努丽困惑,她毅然决定南下,这天中午,阿努丽得到隋军送来的紧急消息,北方的烽火台显示,有大队突厥骑兵入侵了,阿努丽心里清楚,这必然是突厥军主力杀来了。
她命令大将阿木图率一万军断后,她亲自率领数万族人,向南方撤离,此时,颉利可汗的前锋距离伏乞泊已不足百里,战争一触即发。
。。。。。。。
在晋阳宫前,头戴金盔、身着铠甲的杨元庆正在和七名相国一一告别,在相国队伍中,杜如晦此刻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保护大隋民众的安全,只要民众平安无事,那么一切财富都还可以重新创造。
他慢慢走到杨元庆面前,低声道:“殿下,我有一个建议。”
“你说吧!什么建议?”
“我觉得应该让马邑、雁门、定襄和楼烦四郡的民众自发地逃离危险区,应该让他们南下逃难,这样才尽可能少的降低损失,就像当年丰州民众南撤灵武郡一样。”
旁边崔君素接口道:“可是这四郡有近百万人,如果形成巨大的逃亡cháo,会给南方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我估计更多是人是逃往太原。”
“逃入太原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仓库里有二十万顶帐篷,完全可以用来安置灾民,还有五十万石粮食,再加上他们逃亡很多人都带有粮食,我觉得对太原而言,无非是城池变得拥挤,但这样却能保住更多人xing命,现在人口可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啊!”
杜如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杨元庆的共鸣,其实他也是想着保护人口,所以才下令各地官府组织乡民进城,但他心中多少有点担忧县城的防御。
当年突厥在雁门县包围先帝杨广时,连下四十余城,那些小县城能挡得住几十万突厥军铁蹄吗?何况绝大多数小县城还无兵把守。
他也知道突厥军队也并不是真的没有攻城能力,当年在丰州,突厥的排梯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确实,一旦突厥人攻下一座县城。满城人都会遭到屠杀和掠夺,决不能容许这种情况发生,杜如晦的建议非常好,应该把危险告之民众,让他们自己选择逃亡。
“杜相国的建议我采纳了,我会让军队鼓动北方四郡的民众南逃,也希望太原能做好接纳准备,还有晋阳宫。估计也挡不住突厥骑兵的攻击,也要事先撤离,太后和圣上可以撤到我的府上。”
“殿下请放心,政事堂已经在制定撤离计划。”
杨元庆交代完,这时秦琼快步走上前,躬身施礼。“卑职参见殿下!”
秦琼这次被赋予重任,他将率四万军拱卫太原的安全,他的沉着稳健作风更让杨元庆放心。
杨元庆也拱手回一礼,对秦琼肃然道:“我对你只有一句话,你要谨记,哪怕你杀死十万突厥,所立下的功劳也比不上不让突厥进城一步。”
秦琼躬身答道:“卑职记住了,绝不让突厥军队进城一步,也绝不贪功出城。”
杨元庆微微一笑。“都城的安危,乃至我大隋的安危就系在秦将军身上了。”
秦琼默默点头,他感到自己肩头压力极大。
这时,有侍卫高喊一声:“陛下驾到!”
两边大臣纷纷让开,数十名侍卫簇拥着一架乘舆快步走来,乘舆上坐着的,正是小皇帝杨侑,今天萧太后身体不适,便他来为杨元庆送行。
尽管他只是大隋的名义上皇帝。但毕竟是一国之君。在这次事关大隋国运的抗突战争上,他也不能置身事外。他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对隋军北征的支持。
按理,作为皇帝,杨侑应该坐辇,辇也是一种大型乘舆,不同的是,舆只由数人抬扛,而辇则需要数百人抬扛,这明显不太现实,也和一贯低调的杨侑风格不符,杨侑便以厉行节约为借口,坚决不肯乘辇,只像大臣一样,乘坐一架亭式坐舆。
杨侑的到来,使大臣们纷纷躬身行礼,以表示对他的尊重,杨元庆快步走上前,单膝跪下,高高抱拳施礼,“征北元帅杨元庆参见吾皇陛下!”
在这里,杨元庆没有用楚王的名爵,也没有用尚书令的官职,更没有摆出摄政王的地位,而是用军队元帅的身份,向杨侑行军礼,这既表示对杨侑的尊重,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让大臣们看到了他的低姿态。
此时他就像汉末的曹cāo,已经成为大隋的实际掌控者,但他还是需要作出一点姿态,表示他维护君臣秩序,维护正统,给大臣竖立一个典范,不过对于大臣们的君臣秩序,不是杨侑,而是他杨元庆。
杨侑连忙走下乘舆扶起杨元庆,“楚王不必行此大礼,朕难以接受,快快请起!”
杨元庆站起身笑道:“臣今天要出征北抗突厥,请殿下放心,一定会击败突厥,保护大隋无恙。”
“朕也是这样希望。”
这时,一名杨元庆的亲卫托着铜盘上前,铜盘中放着一樽酒,杨侑端起酒樽,双手递给了杨元庆,“这一樽酒敬给楚王,愿楚王旗开得胜,驱逐胡突!”
“谢陛下!”
杨元庆接过酒樽一饮而尽,随即将酒醉高高举起,引来四周百名大臣的一片鼓掌声。
这时,远处传来‘咚!咚!’的战鼓声,这是出征的吉时已到,催促大军出发了,一名亲兵将战马前来,杨元庆翻身上马,在马上对众人拱手道:“各位大臣,大军出征了!”
大臣们纷纷行礼,“祝殿下旗开得胜,驱逐突虏!”
在一阵阵鼓声中,隋军八万大军出征了,旌旗招展,铺天盖地,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北方行军而去。
。。。。。。。
杨元庆最终采取了杜如晦的建议,他命千余士兵分赴定襄、马邑、雁门和楼烦四郡,传令官员劝说民众南下避难。
在突厥军队屠城和掠夺女人的威胁之下,四郡的数十个县都爆发了恐慌式的逃难,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放弃了家园,带着粮食和微薄的家产,扶老携幼向南方逃难,官府也开仓放粮,用官仓粮食赈济难民。
南下的驰道上挤满了逃难的民众,断断续续,队伍长达百里,有的骑驴,有的赶着马车,有的挑着担,前后箩筐里装着一对儿女,妻子则背着微薄的家产,他们大多以家族为单位,一个家族便是一群人,互相照顾扶持,浩浩荡荡向太原方向而去。
在驰道两边,牛进廷奉命率领一万骑兵和三千女护兵沿途保护照顾,帮助生病或者落难的民众,按照杨元庆的说法,这次逃难可以恐慌、可以狼狈,但就是不能出现病饿而死的惨象。
在驰道的另一边,则是北征的将士,他们队列整齐、士气饱满,列队在难民旁骑马北上,他们的出现给南逃的民众带来极大的安慰,不断有民众将鸡蛋和面饼塞给士兵,欢呼声一浪接着一浪,只有在战争的威胁之下,军队才会显示出它无可比拟的重要xing。
杨元庆骑马在队伍中缓缓而行,他的前后都是密集的旌旗,五百亲兵护卫在他的前后左右,他率领的这八万军并没有太多辎重。
事实上早在近一个月前,他派李靖北上之时,战争准备便开始了,大量的军械物资、粮食帐篷都运去了北方鄯阳县,那是马邑郡的郡治,也是一座坚固的大城,那里将成为隋军的后勤重地。
杨元庆默默注视着身旁一群群南下逃避兵灾的民众,这一幕幕逃难的场景令他感触极深,在隋唐之交,群雄并起争霸,生命如蝼蚁,很多枭雄都没有意识到人的重要,他们没有意识到人民才是最宝贵的资源,都先后败亡了,他杨元庆的成功就是在于他认识到了民众的重要xing,一个民众就是一份税源,就是粮食的源泉,就是隋朝能够强盛的根本保证。
杜如晦说得很对,只要保护好这些南逃的民众,不管突厥再怎么入侵,大隋就还会重新强盛起来,人民才是财富创造者。
想到这,杨元庆心cháo起伏,他立刻命令亲兵道:“把我的命令传向全军,不准扰民,有胆敢欺凌难民者,一律按军法严惩!”
。。。。。。。
伏乞泊,这里是马邑郡北部的一处湖泊,四周方圆数百里都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这一带牧草丰美,河流众多,是最好的放牧之地,当年杨广北巡,便是在这里会见了即将登基的突厥始毕可汗。
此时伏乞泊一带成为了乌图余部临时的家园,数万南下的突厥牧民在这里栖息繁衍,放牧着百万头牛羊马匹,他们用牛羊和隋朝交换粮食、盐和生活必须品,过着平静而满足的生活。
隋朝还特地派数十名士子北上,教这里牧民孩子们学说汉语,中原女子的服饰也渐渐在乌图部少女中流行,乌图部并不反感汉文化的扩张,他们的酋长阿努丽反而鼓励这种汉化的趋势。
但他们在南方的存在,始终是突厥可汗的一颗眼中之钉,灭绝战争终于来临,他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重大抉择,是投降突厥本部,回归草原,还是继续南下,进入农耕文明的中原。
但这个选择没有让阿努丽困惑,她毅然决定南下,这天中午,阿努丽得到隋军送来的紧急消息,北方的烽火台显示,有大队突厥骑兵入侵了,阿努丽心里清楚,这必然是突厥军主力杀来了。
她命令大将阿木图率一万军断后,她亲自率领数万族人,向南方撤离,此时,颉利可汗的前锋距离伏乞泊已不足百里,战争一触即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