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道字,定下了庭辩的题目。



    赵曦又一次让政事堂,乃至整个士林惊诧了。



    怎么说呢,这确实是个题目,可又不是题目。



    不管哪家学派,所有的立论,都是围绕着道,所有的阐述都是为了表述道。可这道该怎样辩,谁都摸不准。



    定义?还是阐述?或者是释义?就是论证也无不可。这个道,太宽泛了。



    更让人凌乱的是官家说的庭辩规则。



    一个道字题目,把政事堂的相公们搞懵了,都不知道是怎样同意官家定下的庭辩规则的。



    不管是论道、明道、证道,还是阐述道之根源。



    只要有一人开始阐述,在讲经者没有结束前,任何人不得打断或辩驳。



    在所有的阐述结束后,当庭表明阐述结束。



    这时候,由其他学派,包括在场的所有士子和朝臣,都可以针对阐述的内容辩驳和提问。



    同样,认同阐述者的理论,或者与阐述者理论相近者,不得再重复。



    这些都必须依照一定的秩序,是对参与辩经者点名,还是举手示意,由政事堂决定。



    同时,一旦有人反驳,并阐述自己对道的释义,将与第一人论述者相同,一样接受所有人的辩驳,赞同者除外。



    哗众取宠或者违反规定者,一律按破坏庭辩论处,逐出庭辩现场,严重者将影响其功名和职衔。



    这是官家与相公们集议而拟订的,不可更改。



    所幸的是,朝廷在庭辩的半个月前,公布了庭辩的题目和规则,也让参与庭辩的人有所准备。



    唯一遗憾的是,朝廷明令禁止在庭辩之前,有任何形式关于道的辩论。



    ………



    国朝最大的殿堂……大庆殿,这时候满满当当的。



    因为这是庭辩,跟庭筵还是有区别的。



    鉴于对孔圣人的尊重,赵曦还派人从曲阜把衍圣公请到了汴梁。



    而赵曦日常坐的位置,还摆放了孔圣人的牌位……真的像那么回事。



    在场的都是圣人门徒,在某种程度上是平等的。当然,君王应该除外。



    不过赵曦做了个非常得人心的事。



    平日的朝堂臣工们是没有座位的,顶多了是怜惜某位老臣,帝王会赐座。



    而此时,大庆殿所有人,不管是执宰还是白身的士子,都有一个蒲团可以跪坐。



    论道嘛,就得有个论道的样。这个举措,深得士林称赞。



    还是做帝王好啊……赵曦摸了摸自己的榻座,很是有感慨。



    由于护卫营原来的桌椅工坊,现在朝堂已经全部替换成各种座椅了,自己的帝王座,赵曦也根据后世改造过了。



    看看下面乌泱泱跪坐的一片……可劲的辩吧。



    有一种说法叫所知障,也就是说,人所掌握的知识会造成在接受新知识时形成障碍。



    赵曦的知识体系是成型的,是经过后世那逻辑严密的系统教育形成的。



    尽管他来到这个时代,也接受了这个时代的教育,但始终无法替代他的知识体系。



    为人处事,或许自己会去适应时代,可脑子里成型的知识,赵曦无法清空。



    年少时靠着成年人的能力,对现在的典籍死记硬背了不少,他真正理解的都是当初孙复解说的,没本事衍生出自己的一家之言了。



    至于这庭辩……唉,对赵曦而言,只是看个热闹,人家不用白话讲明白,他还是晕晕乎乎的。



    可惜,这庭辩,是一个个显摆才华的,谁会用大白话讲?



    若是经典的释义,或许赵曦还能听出门道来,好歹是接受过讲授的。



    可这对于道的一家之言,全是各自的体会,云里雾里的话,似是而非的言辞,还真的做不到全明了。



    别看这群士子朝臣在颔首点头,赵曦觉得他们也是一知半解,只是不好意思,硬撑着装懂而已。



    听不懂他们的旁征博引,但对于核心要义,赵曦能很清晰的捕捉到。



    比如张载的太虚即气、一物两体,撇开他云里雾里的词汇,归结他学术的本质。赵曦还真觉得有点道理。



    倘若把张载那个什么气换成分子……跟后世的科学理论有一定的契合。



    而他提到的道是气化过程,说是在论道,倒不如说他在臆想物理化学反应。



    后世有一种说法,说汉民族没有科学,只有技术。从张载的学说特征中,赵曦却看到了科学的朦胧意识。



    可惜,文运昌盛,大多是在穷经皓首上,都把精力放在故纸堆里,没有那个精英会沉下心去究竟物质的本质。



    当然,科考应该负有责任,份量还不少……毕竟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想多了!赵曦想过改变,但是这真的需要慢慢来。



    再说辩驳者,这程灏和程颐听闻跟这张载还沾亲带故的,在道统之争上撇开了这些。



    二程的理论,倒是纯粹的谈论义理。



    只是他哥俩侧重于人,而对本源只是轻描淡写的提及而已。更侧重于人道的论述。



    是对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具体化,详细化。



    着重论述如何遵循这个叫做天的道,君臣、父子……是伦理学。



    这应该是后世理学的根源,但赵曦并没有听到被后世辱骂的一些内容,只是在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的规则而已。



    在如今这个时代,或许到后世,乃至任何时代,二程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



    地位尊卑、阶层分明,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



    这是道,同样更是礼仪的教化根本。



    若说二程的理学是阐述人与人之间的道,司马光讲述的道,就是直接局限在单个人的个体上了。



    尽管司马光也提到了天之道,扯的有点玄乎。



    司马光的观点就一个诚字,他认为天以诚为主旨,人该思诚而明诚,从而与天之诚殊途同归,实现天人合一。



    天是不是诚,又如何做到诚的,这没法论证。再说了,天是什么,都只在心里有个概念,好像不说大家也都清楚。



    但司马光也做不到去论天去,所以,他的陈述大多集中在人为什么要诚,怎样能做到诚的问题上。



    赵曦不认为已经开辩的这三家观点有冲突,或者说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可在他们看来就是道的根基不同。



    气、理、诚,三者那个才是道……在这个问题上,一个个你一言我一语的辩着。



    他们真正争辩的,从根子上就已经错了。这是宏观和微观的区别,他们因为过于看重学术的影响力,而没去注意各自理论的相辅相成。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章节目录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布袋外的麦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四三六章见识的差距-我成了仁宗之子,我成了仁宗之子,一本书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